APP下载

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3-23

船舶职业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舆情话语

杨 栋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也带来了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对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1 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缺乏针对性

00后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2.0阶段成长起来的。用什么样的话语表达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让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爱听、想听、入脑入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整体上是进取的,但也有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思政教育事业缺乏激情,教授过程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教材内容滞后。授课过程高高在上,不够接地气,个性化教学缺失,缺少温度。一旦思政教育缺少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则不能在受众群体中产生共鸣,无法取得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缺乏时效性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信息丰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速度的裂变式,易发酵点燃的不可控性等特点,对网民的浸染速度异常快。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庞大的受众群体,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各种网络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容易受到侵蚀。相比而言,传统的思政教育教材编写滞后,教材内容收集和分析滞后,教学过程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抓不住学生心理,达不到教学目的。

1.3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缺乏吸附力

现在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和生动性,没有正视大学生所关注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没有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教学方法简单片面、形式主义。课前缺乏备课,基本存在着一人授课全班听、上课满堂灌的现象。教学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教师上课如同传声机器、学生上课如同上班打卡。教育形式空洞说教、生硬刻板,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读什么书,写什么论文,参加什么社会实践都由教师布置,缺乏差异教学,教学内容无法紧扣心弦。课程内容没有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法使大学生感到亲近,产生价值观的认同,导致思政教育话语权吸附力减弱。

2 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表达能力不足

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是合班授课,教师占主导地位,师生互动极少,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价值观。教师在语言表达上也多呈现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新媒体展示的信息量,从信息的源头上打破了教师的权威性,由于网络词汇具有朗朗上口、幽默诙谐等特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2.2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主体素养不足

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素养参差不齐,理论研究跟不上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不熟练,理解不透彻,实践教学时存在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教育主体的观念落后,网络素养欠缺。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了解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没有因材施教。工作方法陈旧,没有根据受教主体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仍按部就班地通过听报告、学文件等方式施教,缺乏创新意识,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3 高校思政教育数据技术缺乏

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微信公众号、学习类APP、抖音类小视频等新媒体的盛行改变了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目前,高校普遍拥有智慧校园,教学、学工、就业、共青团等和学生密切相关的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都蕴含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学校缺乏收集研究数据的专职部门和人才,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思政教育无法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技术革新来开展针对性的工作。

3 网络舆论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对策

3.1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顶层设计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凝聚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涌流,思政教育要牢固树立以德为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00后大学生的特点,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3],在更高的层面、更权威地对思政教育进行总体设计、优化资源和整体推进,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使思政工作更贴合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3.2 培养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主体的政治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效果。首先,学校要加强队伍建设,巩固知识培训,进行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教育部思政工作司近年来每年都有高校思政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学位专项计划,高校应出台政策鼓励攻读学位,主动培养人才,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在现今的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网络舆论环境,加强学习新媒体技术,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加强处理网络热点和难点的能力,从而达到在教育过程中不失语、不乱语。创新工作思路,用新媒体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用高“言值”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说教转化为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思政教育如同空气般浸润脑海又润物无声。

3.3 积蓄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内容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语言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意义[4]。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内容上不仅要有理论的权威性,也要有语言组织的活泼性。语言表达方式对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语言表达精准能加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吸附力,语言表达偏差则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偏差,甚至排斥。要唤醒大学生的热情,激发大学生的思维,思政教育的语言表达就要清晰精准、形象生动而具有逻辑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基本原理,也要运用大学生熟悉的流行语、网络语,缩小信息鸿沟,唤起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加强有效交流。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内容,要敢于吸收网络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自身的思政教育话语保持活力和吸附力,把思政教育理论诠释得有情、有趣、有价值。

3.4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丰富了表达方式,多维度地拓展了传播空间,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无限可能性。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正面的网红内容去解释思政教育的内容,传递价值观念,使话语贴近实际,产生共鸣。当前,央视新闻、人民解放军、人民网等一大批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相继出现,用全新的传播方式挖掘社会正能量,让主流文化占领了思政政治宣传工作的新高地,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高校思政教育应运用新媒体,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表达内容,让新媒体成为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教育新载体,让主旋律像蒲公英种子一样传播开来。

3.5 培育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主体的“把关人”和“网络意见领袖”

首先,培养运作“把关人”,建立健全新媒体运营中心等类似机构,对新媒体运行管理、内容审核发布等把好出口关;其次,培养网络舆情监测团队,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购买相关舆情监测服务,通过专业的舆情监控和分析,提高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保证正面形象输出;最后,高校要组建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络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来培养属于本校的网络意见领袖,从而引导网络舆论在正确的方向上健康发展。

3.6 主动设置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议题

议题设置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它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5]。以我为主,于我有利,在新媒体的网络舆论环境下,要以主动的姿态回应问题。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网络上流行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根据校情主动设置话语议题,通过分析研判,牢牢掌握这些问题的话语权,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其次,要利用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发布渠道,通过新媒体定期发布信息或公众关注问题,主动回应师生和社会关切的问题,明明白白地诠释自己。

3.7 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学工、就业、共青团等部门相应的管理系统每天都产生海量的数据,高校应主动构建自身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整合、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分析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偏好,通过分析结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进行精准教育。此外,在思政教育教学方面,通过大数据的构建可以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为他们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使思政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具贴合度。

4 结束语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每触及到社会的一个领域,网络舆情也随之渗透过去。网络舆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把双刃剑,利用好则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展开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培养政治素养、培育网络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话语一体及积极运用大数据等,希望对夺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新的阵地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舆情话语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