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订单班”人才培养研究

2019-03-23张丽华

船舶职业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订单班校企实训

张丽华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0 引言

“十三五”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给予很多优惠政策鼓励辽宁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而职业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成立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坚持“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为船舶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7年9 月,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6〕7号)、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辽宁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学院与北京凝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凝思)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本着协同、发展、互助、共赢的原则,建立友好关系,开展长期、深入的校企合作,共建北京凝思IM学院,这是辽宁省首家“智能制造”定制学院。搭建智能制造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以合作开设“订单班”的形式,采用“2+1”教学模式,实施“校企结合、课岗融通、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企业接轨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采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以省内多家大型企业为依托,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知[1]。另外,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能够使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教育,感受企业文化,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岗位及其发展前景,从入学就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思路更清晰,前景更广阔,以便顺利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的零对接。

北京凝思致力于为高校提供整体教学解决方案,是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学会指定教师培训的企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定合作企业,人社部技能鉴定中心指定合作企业,教育部“双证书”工作委员会指定合作企业。现有员工百余人,目前公司聘请20余名教育专家组成专家团队,为学院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提供专业服务。

2018年,北京凝思IM学院正式招生,共计35人。截至目前,北京凝思已投入289万元的专业实训设备,之后将继续投入211万元的教学设备,为合作专业提供工业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等教学设施,聘请博士授课,为学生提供特色教学服务,同时负责合作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学院在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专业中各选出一个班级作为订单班。

1 校企合作主要内容

根据合作专业的师资水平和实训条件,及辽宁地区智能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合作每届学生签订3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职责,并采用“2+1”教学模式,2年的校内学习由学校负责,企业负责招生和就业,并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和专项学习奖学金,同时企业还要负责1年的顶岗实习,且在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校企合作主要内容如下:

1.1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北京凝思聘请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教学标准,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企业协助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2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结合学院实训条件和师资情况,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共同制订了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实施“校企结合、课岗融通、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实现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1.3 共同进行教学管理

研究合作专业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工作。第一届的35人是在系部6个专业招生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转换,组成工业机器人专业“订单班”。因此,要在原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实施工业机器人特色专业教学,每学期增设2门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北京凝思从企业用人标准角度,提出专业科目设置建议,负责组织专业团队实施实训教学,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夯实学生就业基础,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实施6S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1.4 共同研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渠道和途径

主要是研究合作专业学生在校内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使其具备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遵规守纪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

1.5 共同完成学生专业实习和就业工作

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合作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合作期间的学生校外实习、就业工作由北京凝思负责统一管理,学院提供支持服务。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遵守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要求。学生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就业推荐协议,企业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且岗位数量要达到当年实习、就业人数的300%以上,就业率达到学院平均就业率以上。

1.6 共同完成招生宣传工作

共同研究并完成合作专业学生招生宣传工作。北京凝思选派专人负责招生宣传。采取多渠道、多模式的招生宣传工作,如在学院网站、书刊、画册等媒介上对合作专业进行宣传,扩大合作专业的影响力。

1.7 共同进行师资培养

充分利用企业高端的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和先进的师资培养体系,对专业教师开展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数控加工方面的技能培训。利用学院的师资教学优势对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撰写、教学资源制作等培训,实现优势互补。

1.8 共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国家及辽宁省每年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如辽宁省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多轴数控加工”赛项、“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激励学生勤练技能的 有效措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开阔了师生视野,提高了创新技能,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2 结语

智能制造在推动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减少对人力资源依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智能制造业已成为实现我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的重要途径[2]。学院此次成功申报“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计划项目”,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订单培养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作为双主体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3]。研究企业不同岗位人才的技能需求,设计多种培养形式已经成为学校育人的客观需要。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目前研究的着力点。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前提下,努力构建具有产学一体化特色的教学运行机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广量身打造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的必然之路[4]。

与企业合作开设智能制造“订单班”,在学院是首例,没有前车之鉴,没有经验可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和企业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订单班学生的合作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等问题,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更具有可操作性,以推动订单班的长效发展,进而为学院多渠道多模式办学提供有益的可借鉴的经验。校企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在高端制造、机器人技术、科技研发、工艺编制、订单培养、师资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创新突破,引领辽宁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订单班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独立学院“订单班”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由校企合作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实现路径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