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 聚焦重点为四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文化产业支撑

2019-03-21周思源

音乐探索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业链文化产业

摘 要: 文化产业是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性、引领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前沿。应该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和引领性意义,着力推动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强化从产业链整体视角发展文化产业,准确把握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聚焦重点,加快推进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四川经济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文化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链;创新创意

中图分类号: J63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1 - 0003 - 13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1.001

化产业是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性、引领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前沿。面对“十三五”时期四川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亟待发挥文化产业作为新兴先进生产力的优势,以文化内生创新为驱动,以科技文化融合为手段,大力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型文创产品和文化服务,有效促进四川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引领产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扩大市场消费空间,培育四川经济发展新引擎,增进人民生活福祉,不断提高四川的区域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和引领性意义

文化产业处于内容创新和技术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全面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增值性以及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在带动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还可以辐射到社会文明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夯实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2016年7月,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对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深入扎实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出部署。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特点,属于低碳、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文化产业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制造业等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可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动力转换,用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从单一制造经济的片面发展模式向多方面统筹发展模式的转变,服务于四川五大经济区的立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四川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及五大经济区立体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貢献作用,是夯实“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四川经济下行压力偏大,还面临着发展失衡、社会矛盾错综叠加的风险局面,这对四川经济结构发展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从中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智造业,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步走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文化产业重视内容创新驱动,以科技力量和文化创意设计为载体,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促进着与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高文化价值和高经济价值,具有低碳环保、生态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具有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优势。促进四川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四川亟待发挥文化产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中的关键作用,引领产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扩大市场消费空间,将其培育成为四川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三)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四川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四川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场上营销区域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提升区域产品附加值,还能够输出区域文化品牌,形成持续的四川品牌优势。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四川以全球的视角、时代的眼光、创意的手段演绎四川的优秀传统特色文化,围绕巴蜀文化的精品内核,用世界语言叙述巴蜀文化故事,展示巴蜀文化精粹,实现精品文化的创新传播,提升巴蜀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同度。再者,从战略、资金、硬件、内容、营销等方面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地区整体影响力,对四川的城市旅游宣传和形象设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文化精品的传播影响远大于说教式的宣传,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优质传统文化濒临消匿威胁;而文化产业利用高科技和多媒体等创新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延续下来,既有效地传承,又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所创新。文化产业还可以塑造区域文化的个性,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文化产业发展与旧城区改造形成有机互动,通过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避免城市文脉的中断,使得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经典与流行在这里交叉融汇,为城市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推动四川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和在创新中传承。

二、着力推动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遵循特有的文化艺术生产规律,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只有逐步建立起文化要素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于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效促进文化生产和市场交换。特别是要消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强人才、技术、信息、产权和中介服务市场建设,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实现文化的引领、带动、辐射功能。

(一)大力推进文化金融融合

金融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引擎,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特别长、启动资金量大,加上文化产业产品淘汰更新快,从而使得文化产业成为高风险性投资,要获得大规模资金的青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且四川的文化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多数缺乏固定资产,想要获取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普遍面临困难。

因此,在“文化+金融”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价值转化需要同市场对接,更需要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整体调控,以及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双方的自身调整。从政策层面来说,需要完善资本市场,实现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鼓励非公有资本、外资等多种资本的进入;从法律层面来说,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文化产业利润主要来自于创意和创新,而这些成果相对容易被侵害。其后果不仅直接损害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打击了创新积极性。对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针对不同的文化企业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突破文化与金融融合的瓶颈,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对文化企业来说,企业始终处于这一关系圈的主体地位,需要加强自身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融资能力,才能顺应潮流发展,促进企业发展。

以四川省为例,首先,要创新文化金融合作体系。要积极推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融资市场资源支持体系。鼓励利用信贷、保险、证券、创投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资源支持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综合化金融服务措施,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搭建高效的文化企业融资平台。其次,要探索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以成德绵、天府新区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作为重点,前期将区内文化产业发展成熟、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市(县)和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基地)作为文化金融合作重点。在金融合作试验区实践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立文化金融集聚区。通过创新区域内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文化融资担保、文化融资租赁、文化小额贷款、文化投资基金、文化信托、文化保险等集聚发展,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文化金融发展政策环境。再者,要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要依托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服务网和银企融资对接平台,采集和共享文化企业信用信息,推动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金融创新、银企对接和金融培育,开展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评级发布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建设,在有条件地区研究探索将征信机构、评级机构引入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市场化模式,试点建立“企业—信息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合作长效机制。

(二)提高财税支持效率

目前,财政支出、专项资金、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仍显薄弱,资金规模有待提高,重视方向需要更好把握;更重要的是,支持手段需要创新。毋庸置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靠政府,市场引导与政府支持要并存。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手段,区分文化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明确重点方向、明确扶持环节,通过政府的扶持,引导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

财税支持也是民营文化企业重点关心的问题。就四川情况来看,面向文化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虽然很多,且明确表示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但大多数政策只是涉及民营文化企业市场准入和规范,保护性、扶持性的政策并不多。在现行的省级层面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中,諸多政策也未细化到位,在具体操作实施方面,民营文化企业很难得到利好。尤其是“营改增”以后,一部分文化企业税负增加了,这值得思考。此外,除了体制内文化事业单位外,许多类型的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税收政策标准。还有很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文化服务的产业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艺术品交易行业,虽然交易量增长非常快,但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比照金融产业不合适,比照一般服务贸易不合适,比照一般文化产业也不行,导致很多画家把画作拿到国外去卖,造成艺术品流失。

笔者认为,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可以将财政的补助资金补助在生产、消费环节。大量运用财政贴息政策,财政可全部或部分承担文化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利息;另一方面,为了扶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可进行股权投资,在企业当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同时,政府资本要与社会资本相结合,把社会资本调动起来。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减免文化产业相关税收,通过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加计扣除、减计收入、延期纳税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采购要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发展绿色采购、中小企业采购、技术创新采购。政府可购买公共服务,包括购买文化产品、组织电影放映、剧团下乡,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大土地支持力度

土地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在调控经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资源是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文化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兼具资源、资产和资本属性,同时由于其数量的有限性,土地政策成为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并在调控经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政策具有强大的导向性,优惠的土地政策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有助于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但也容易出现以文化产业建设名义圈地的行为。

对照其他行业土地政策不难发现,四川文化产业土地政策在土地、房产等配套政策上还有待完善。比如在土地政策的管理上,还没有完整配套的对文化产业专项土地政策方面的说明,存在扶持引导政策不到位、缺乏完整配套政策等问题。有的市州文化建设用地还没有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之中,不能确保文化建设用地规模,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项目用地。省里也没有出台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利用文化产业把历史资源转化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财富的具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合理审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用地,适度调整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节奏,以促进文化产业经济目标的实现。文化建设用地要纳入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之中,实行差别化供应土地, 优先安排“点”供一些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一些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高、建设速度快并且节约集约用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引进著名文化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由所在地政府给予补贴,在规划区内选址建设的,在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降低存量土地使用的成本,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市要逐步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利用旧工业区改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保持土地性质不变,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确保文化产业在内的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供应。

(四)健全人才培养培育体系

文化产业是特别依赖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知识、文化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所有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目前,创意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文化产业不仅人才储备总量较少,而且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复合型高端创意人才尤其缺乏。纽约创意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四川省不足就业人口的6‰。特别是在设计、动漫等行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方面,尚未建立起一套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当前,四川虽有一批卓有建树的文化人才,但严重缺乏既有文化专业特长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队伍的科技知识、素质、能力、职业化程度还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形势发展要求,因而很多文化单位、文化企业在对“文化”这一特殊劳动资料进行加工时往往力不从心,致使文化产品缺乏创意,竞争力较差。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目前四川省尚未形成符合本省文化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四川省开办文化产业专业的高校较少,专业开办时间晚,只有少数地方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而教授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通常是由其他专业或者相近专业转过来的,其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准还有待提高。文化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趋势与低端化经营管理矛盾突出,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差距,造成了文化资源闲置浪费,文化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鉴于四川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实际,一是打造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充分利用四川各大院校的资源优势,为文化企业培养一批能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为四川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奖励。

二是培育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创意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四川省文化人才培育管理办法,加快培育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型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用好“天府英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高端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吸纳海内外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大力引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育事业繁荣所需的各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高和带动本地人才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自主引进拔尖人才,对符合创新创业条件的文化企业可参照享受创新创业团队的有关优惠政策。

三是培养和储备人才队伍。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鼓励广大职业技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大力发展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文化人才,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支持举办各类研修班、培训班,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素养;鼓励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结合,共建培养基地;完善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文化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

四是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文化人才创业环境,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激励、保障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集聚文化人才。探索实行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在职称评定、培训进修、项目资助、表彰奖励等方面,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和民间文化人才平等对待。建立鼓励文化人才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四川省文化人才集聚效应。

(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文化产业的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不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从文化产业本身发展来看,其产品创造成本高、投入大,但复制容易,复制成本很低,在复制和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特征就更加显著。这一特性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很容易受到侵权伤害的产业。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主体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护;没有收益,创意主体也就不会有创意动力;如果再没有创意,就更不会有文化产业。

以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为例,该集团运营着文字、音乐、影视等版权内容,版权相关业务收入占该集团总收入的60%以上,其中每年版权许可的收入(IP收入)就高达22亿美元,国内热播的《达人秀》《中国最强音》等均为其版权作品,版权资产始终是贝塔斯曼集团赖以生存的核心资产。同时,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拓展版权资产产业链条,即纵向整合版权资产产业链,从创意、制作、改编到周边和衍生产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拓展了版权资产的盈利空间。比如,從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漫威公司先后在动漫产业塑造了钢铁侠、蜘蛛侠等多个动漫形象,而后进军电影产业,与迪士尼等好莱坞公司合作拍摄了许多成功的商业电影,并在电玩、周边产品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商业利润。

在社会发展的常规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内容的创新,但在当代全球科技急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突变就强烈地显现出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迫切需求。正如德鲁克所定义的,“创新是改变资源的产出” “创新是改变来自于资源而且被消费者所获取的价值与满足” 。互联网时代,数字网络技术正在给世界创造新的巨大资源,如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游戏、数字音乐、微博微信,都是在满足消费需求的过程中高速发展的。

互联网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媒体无论新旧,在信息的生产和销售上都要恪守知识产权法律的底线,但新技术的创新也带来诸多新变化和新问题。传统现实环境下,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法律保障当事人权利,实现经济利益;但互联网下的分享和商业模式转移使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无法最大化地保障和实现当事人利益,特别是先授权后使用的挑战,以及文化产品著作权的收益模式转变,如收入第三方化、利益分配后置化。这种对立也体现了创新与法律制度的不可调和性:前者如飞驰的车轮,而后者如跑道,当前者另辟新径时,后者无法及时地跟进。现实下,站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出发,版权制度对于传统媒体的庇护实际上也已经捉襟见肘,不能掩盖其没落。互联网创新带来利益的二次分配直接影响到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的平衡。

因此,创新是系统性和变化性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而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又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创新的利益,也希望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跑道能够承载文化产业创新的车轮。创新追求速度和利益,法律追求公平和安全,只有两者协调,文化产业才能走得更远和更好。

三、强化从产业链整体视角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链是指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拉动批发和营销,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

文化产业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文化产业链首先要有主打产品,即要有一个龙头企业或品牌产品在文化市场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美誉度,创造出富有竞争力和市场开拓潜力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链要基于相应的产业关联,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价值不断创新和增值的过程,包括创意的生成、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供应链管理、消费者服务。从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到最终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要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完整有效的文化产业链是有效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从目前来看,没有充分激发企业和专业团体的创新活力,在具体的运作如创意和营销上的发掘不够是制约文化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动漫市场为例,我国动漫作品数量已经超过实际需求量的一倍;但在没有产业链的情况下,部分投入已形成泡沫,没有盈利,没有再投入,目前的表面繁荣主要靠的是非专业公司的进入和投资。

那么,从制度上怎样去保证通过产业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根据市场特点、文化特点,合理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在管理上可以借鉴美国、日本和韩国经验,这几个国家都设立了统筹协调部门总体设计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对通信和广电的统筹是很有效的,而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更是闻名遐迩。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由原来的文化逆差扭转为出口赢利,仅去年韩国电视剧出口值就达1亿美元。韩国政府还扶持民营企业,比如政府购买大型生产制作设备租用给中小企业,还有一系列鼓励新人和鼓励出口的补贴办法。

企业要认真研究商业模式,可以借鉴,也需要创新。为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中央也下了大决心,不可逆转,必将激发文化企业的活力,促使他们去找准优势、确定具有未来性的商业模式,积极参与竞争。加快原有国有文化资产的兼并、重组、整合的速度,将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我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夯实产业价值链,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前端:原创内容生产不足

我国文化产业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说,程度是相当粗放和原始的,不仅没有反映出文化产业强大的创意和想象力,体现“内容为王”的特点,而且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很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产业链经营的格局。一部电视剧播放几次,只靠票房,没有产业链的延伸,有的电视剧甚至只有一次性的播出收入,题材内容和商业经销都缺少创意。总体上说来,我国文化企业靠内容、创意挣钱的能力低,产业链经营能力十分薄弱。造成的后果就是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比较粗放,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娱乐的巨大的需求,而外国的文化产品就乘虚而入。这样,我国的文化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在国际化文化市场上,我国只1.5%的份额,而韩国有3.5%,美国则高达40%,这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十分不利。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量大,二是附加值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别的物品不能替代的,这种需求有排他性,而且还具有无限性,比如好歌可以不断出新、一直出品,人们百听不厌。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内容为王、产业链形态的延伸上。一本书出版后,可拍电影,可制成DVD、影碟、游戏,还可授权,其价值会延伸。美国动画大片《超人特工队》里有300多种产品卖(授权)出去,而票房只占总收入的20%。一般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票房只占其总收入的25%~27%,动画片的票房则仅占20%左右。

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很重要,故事很重要,要让人们广泛参与。美国的教育是启发人的想象力,家庭主妇、律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创作,有的还能写出后来非常畅销的作品。事实也证明,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题材才是最能打动人、最能产生共鸣的,也是最畅销的。国外很多作品来源于社会创作,最后再由企业家和艺术家一起去创造制作出来,而我国的模式多为文学家和设计人员的专业设计。好萊坞的电影题材有几十个类别,而我国的电影题材只有其1/10,参与面小,题材面窄,优秀作品出现的机率就小。在日本,流行的动画电视一般有80%以上来源于漫画书,日本动漫结合得很密切,故事基础扎实。

(二)中端:文化科技融合集约化程度不够

经济社会融合趋势亟待文化产业引领。随着四川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突破关联行业壁垒,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提升、合作,拉动第一、第二产业链的延伸,促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打破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原有界限,在引发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助力发掘新增长点,已成为四川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一环。

文化产业通过与制造业、农业、信息、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形成相关产业链条,带动众多企业的业务拓展和产业升级,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四川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亟待文化产业裂变效应的引领,辐射带动四川多领域多行业的多向交融创新。

进一步汇集各方资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共性的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加强成果转化,以创新促发展,增强文化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推动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开发打造一批优秀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支持推广一批数字文化遗产精品,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智能检索、开发利用和推广普及,拓展传播渠道,引导形成和壮大产业链。进一步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若干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另一方面,统筹规划布局四川省文化产业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指导文化消费数据库建设。尽快制定出台文化产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目录,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深化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一批具有重要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文创产品,培育基于大数据的文化产业,占领数字文化产业链上游。

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创意、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建筑业、农业、体育产业和新兴城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培育扶持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

1. 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方面,优先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需求的应用设计和文化内涵开发,进一步提升实用功能和审美性。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专业化设计和定制服务,提高设计制造效率和产品附加值。鼓励制造企业开展体验、展示、博览、文化集聚区等新营销模式的推广运用,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宣传推广全过程。

2. 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推动实施国家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培育扶持一批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数字创意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新模式。推动数字创意在教育领域应用,提升学习内容创意水平,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度利用,推动教育服务创意化。推动数字创意在医疗、展览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领域应用。

3.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方面,鼓励打造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商圈,进一步促进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特色村镇发展;加大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强化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和商品价值,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科技与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

4. 在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方面,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鼓励农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挖掘创意“三农”发展潜力,提高休闲农业创意水平,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文化开发,以创意民宿推动乡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5. 在推动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依托各地自然人文资源和节庆活动,加快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建设运动休闲类体育产业基地。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或与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企业合作开发体育衍生产品,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产业发展,形成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和体育服务的新格局。着力构建成都体育产业龙头发展极。

6. 在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設的融合发展方面,强化创新规划理念,把文化创意与设计融入到城市建筑规划中,科学确立城市文化定位和形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地区文化创意资源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业态体系,形成循环发展、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适应居民文化消费多样化发展,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三)后端:文化消费不足

从趋势上看,文化产业越发展越是以青少年为消费主体,和高科技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国际上高度重视数字内容产业,包括国外所说的“4C合一”,即计算机、通信、家电、内容等以英文“C”字母开头的产业的合一。音乐、电影、网络、演出、图书、电视、主题公园等创意与科技结合,面向喜欢新奇的青少年这一主流消费群体的产业价值链和品牌经营的特点很突出。国外对青少年消费研究很多,而我国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时尚性、参与性、体验性强等特点的研究更重视不够,以致于我国1500个主题公园仅突出硬件,缺乏体验性和互动性内容,其中80%亏损。

大众幸福福祉要求四川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幸福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幸福产业在愉悦心灵、增长知识、快乐养老和生活幸福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作用,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高低。在物质资源有限和日益匮乏的前提下,伴随着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大力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人们提供创意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及服务,给人们带来更多和谐持续的精神消费幸福,是社会民生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务。增进大众福祉,推进幸福产业,要求四川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直接从精神文化消费层面更加贴近百姓需求,以优质文化产品及服务提升人们的休闲品质,以人为本促进四川社会和谐发展。

市场消费形态更替亟待新型文化创意产品供给。依据经济学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降至50%以下,即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经济增长结构将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消费结构将进入快速升级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得较大的市场空间。四川2015年人均GDP为5937.45美元,已大幅超过3000美元国际标准,居民用于吃、穿、用等实物性消费的比重持续下降,消费结构由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居民对文化教育、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明显增加,文化消费开始处于爆发上升期。从消费形态的转换轨迹来看,非物质形态商品和物质形态商品中的非物质因素和符号消费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呼唤着四川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所需。

坚持需求引领。市场需求是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需求侧的政策引导,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及全流程示范,以消费实现带动产业升级。

努力扩大文化消费。继续办好四川文化消费节,在成都、泸州等地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鼓励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探索建立扩大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通过调整文化产品的供需结构,促进由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准确把握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结合四川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

(一)全球产业分工倒逼文化产业历史性登场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引领甚至主导着全球软经济竞争。其中,美国作为世界文化产业头号强国,文化产品出口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譬如在影视领域,好莱坞电影占据的全球影片市场份额高达85%;日本影片是世界文化产业第二强国,其文化产业规模已超过了本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在全球占据1/3左右的市场份额;韩国的文化输出已在亚洲国家形成了“韩流”现象,以韩剧和动感音乐为龙头,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如今,全球文化消费市场可谓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4%。

国际产业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必然倒逼我国加大跟踪和超越力度,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竞争。四川必须进一步统筹整合国内外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结合区域传统特色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开展全方位战略协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效抵御国外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霸权入侵和文化产品倾销,提升文化发展竞争力。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四川基本形成文化引领、创意丰富、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创意产业与城镇化相互渗透、文化产业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创品牌和企业;全省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四川战略、引领性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四川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创造文化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能力显著增强,文化强省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根据四川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业态分类特点,涉及部门较多,在原有的经济行业管理体系中,各个门类已基本形成较为固定的管理模式,比如工艺美术业属于经信委管理职责范围,且文化旅游业、动漫产业等行业都涉及到多个部门。即使在产业核心体系中,文化系统也缺失所能掌控的政策资源,比如中小企业政策,对外文化贸易相关政策等。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文化系统在政策操作层面缺少独立抓手,通常扮演二传手角色,导致引导扶持力度有限。而且在市、州和县区一级,很多文化局未成立产业专门科室;有些即使成立了,也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工作的开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行业

1. 創意设计业

在数字创意产业方面,加快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等配套装备和平台,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研发数字艺术呈现技术,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应用水平,支持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提高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加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会展等行业数字化进程。提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体验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文化遗产地建设,创新交互体验应用。强化高新技术支撑文化产品创作的力度,提高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原创水平;鼓励多业态联动的创意开发模式,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和转换效率,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

在创意设计服务业方面,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积极发展第三方设计服务,推动工业设计与企业战略、品牌深度融合,支持设计成果转化,促进创新设计在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中的应用。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服务,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覆盖区域、城乡、地上地下的规划信息平台,引导创新城市规划。鼓励建筑设计创作,完善招投标制度和专家评标制度,扩展建筑师执业服务范围,引导建筑师参与项目策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形成激励建筑师创作的政策环境。支持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业设计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加大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师培养力度。

坚持注重创意创新,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营造创意设计氛围,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文化產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促进作用,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和设计企业。支持创意设计推广、展示品牌活动。

2. 动漫业

在动漫游戏产业方面,深入实施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鼓励创作动漫精品,支持在动漫领域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拓展动漫游戏产业投资融资渠道,扶持一批有活力有竞争力的骨干动漫游戏企业。推进数字内容的创新驱动,鼓励动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推动动漫创意和技术在设计、制造、商贸、旅游、展览展示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发展,升级移动终端动漫标准并广泛推广应用。支持组建动漫会展联盟、促进动漫会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拓展动漫的网络、移动终端、公交地铁电视等传播与消费渠道。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积极开展海外推广活动,组织动漫游戏企业创作生产“一带一路”沿线需求的动漫游戏产品,帮助动漫游戏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动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动漫产品质量,扶持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创意的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组织评选好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培育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加大对优秀动漫创意人才的扶持力度。推广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鼓励面向新媒体渠道的动漫游戏创作。加强动漫关键技术研发和国家动漫公共素材库项目建设。

3. 游戏业

推进游戏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游戏门类协调发展,促进移动游戏、电子竞技、游戏直播、虚拟现实游戏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游戏内容开发指引,加强游戏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建立有力的游戏评价奖惩体系。推动游戏与教育、医疗、环保、科普等领域相结合,加快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用户群体,益智、建设、技能的游戏产品,为不同用户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消费选择。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电子游戏软硬件设备,鼓励游戏游艺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引入体感、多维特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鼓励游戏游艺场所积极应用新设备、改造服务环境、创新经营模式。

4. 音乐产业

建立音乐创作社会化组织机制、多层次音乐创作主体激励机制和音乐作品宣传推广机制,调动音乐创作生产积极性,激发音乐创作生产活力,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型音乐制作企业。抓住“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契机,推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音乐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传统音乐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创新、业态升级,加快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培育大型音乐集团公司,支持音乐集团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业内领军企业,培育壮大音乐产业市场主体。以实体音乐企业或集团为依托,搭建集“孵化经纪、流程示范、渠道营销、科技融合”为一体的现代音乐全产业链集成示范平台,孵化小微型音乐企业。增强音乐人才、企业、运营机构、投资机构等产业资源聚集效应,推动产业资源集聚式发展。加强民族音乐的创作包装、宣传推介,开发一批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民族音乐产品,促进民族音乐创新发展。推动音乐制作和版权代理机构等专业机构与国际唱片业协会合作,支持四川影视、动漫、游戏、旅游等音乐关联行业与国际知名音乐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5. 艺术品市场

加强艺术品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集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展示、保险等服务于一体的艺术品交易全产业链。支持多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创新发展,鼓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品。加强艺术品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促进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与生活结合。推动画廊业健康发展,扶持经纪代理制画廊等市场主体,引导、培育和建设艺术品一级市场。鼓励原创新媒体艺术发展。鼓励开发艺术衍生品和艺术授权产品,培育艺术品市场新增长点。

6.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美术业

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培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推进3D打印、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模式的运用。加强对各类小微特色工艺品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的扶持,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等特色组织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工艺美术品牌。

当前,四川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文化事业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效率不高、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不合理、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人才支撑不足以及带动效应不强等,这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深刻理解文化改革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四川文化建设实际,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因地制宜,聚焦重点,加快推进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四川经济的转型升级。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8-12-06

作者简介:周思源(1961— ),男,历史学博士,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欢

产业链文化产业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