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探析

2019-03-21朱洁瑜

传播与版权 2019年5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教育

朱洁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度,从意识形态工作全局高度,深刻揭示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指出了抓好新媒体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随着“网络原住民”的不断增多,互联网突破了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课堂的边界,网络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当前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在全球一体化的网络时代,光顾着“洋快餐”、更新着“欧美剧”、扮演着“微博控”、频刷着“朋友圈”,网络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国。因此,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高校,要掌握主动权,抓住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正所谓抓住了互联网,就等于抓住了青年。高校要坚持“互联网+思政”的工作思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紧紧围绕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当前发展潮流大势构建全方位、广覆盖、宽辐射的网络思政教育机制。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困局

新媒体的普及对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变成互联网,甚至习惯于在网络上抒发情感、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同时,新媒体也改变了高校的传统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说你听”单向理论灌输方式,变学生为主动接收者,增加了隐性教育的渠道,使教育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但网络内容的海量化、网络漏洞的随机化、网络风险的复杂化,让学生容易迷失,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一定的挑战,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面临困局。

(一)网络信息多元化,学生辨别能力较低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学生是一把双刃剑,既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又让他们接触到文化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但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却导致了学生价值观的偏离、理想信念的动摇、真假善恶的混沌。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网站、微博、微信、知乎等渠道,也存在一些小众网站和非法网站,大量的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和甄别就进入高校学生的视野,导致某些错误观点的形成和二次传播。如“塑料紫菜”“泡药豆芽”“复旦投毒案”等网络舆论事件,由于造谣者的恶意传播和引导,导致大众舆论的混乱而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二)新媒体平台多样化,阵地频繁更替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青年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目标。但是,新媒体平台的更新换代却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感到无可奈何。从最开始流行的“校园网”“QQ”“论坛”到如今的“微博”“微信”“QQ空间”,再到当前最火的“抖音”“快手”“知乎”等新型网络社交平台。技术和内容的更新跟不上阵地频繁更替的速度,导致有些高校的平台只是虚设,青年学生的用户关注度也随之分散,无法发挥真正的育人效果。

(三)意见领袖普遍化,校园舆情事情频发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调查,截至2019年1月,微博大学生用户达到3200万,微博大学生月活跃用户达到2500万。就微博而言,大学生成为主要的使用群体。很多大学生习惯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分享在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软件上,言语自由不受控制,这就容易导致舆情事件。任何一个青年学生的不当言论就会产生舆情效应,如厦门大学“洁洁良”事件和中山大学“干部任命公告”事件等。高校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并且舆论的焦点已经从高校择业问题逐步扩大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四)线上线下断层化,协同教育效果不佳

如今,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官方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账号并进行了日常的新媒体运营工作。但是,出现了线上新媒体运营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官方账号网络思政大都停留在表层,只把平台当做发布活动通知、文件的工具,没有发挥校园网络舆论场的作用。线下苦口婆心传导思想,线上语言僵化、内容无趣、传播效果极差,无法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面对“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青年大学生,推进线上线下联动育人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打造新媒体品牌,促进高校新媒体发展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要有品牌意识。品牌意识也指品牌知名度,品牌可以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既可以吸引青年学生注意力,也更容易推进日常工作。首先,可以结合学校特色设计一个专属的新媒体品牌代言人。如福建师范大学网络卡通形象“小葵”,借助这一“萌萌哒”形象开发并打造了五大系列小葵产品,“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深受学生喜爱。其次,以学生为主成立新媒体品牌工作室,让学生成为高校网络思政的主力军,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生产者”。最后,利用“网红思维”打造“网红队伍”。在“眼球经济”“流量至上”的网红时代,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资源打造网红队伍是扩大新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比如,培育年级辅导员、学生榜样“网红”队伍,建设年级“网红”传播阵地,发挥“网红”正能量在年级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构建清朗的大学生网络舆论空间。辅导员可以充分运用“一直播”、微信、抖音平台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直播查寝”“直播考勤考纪”、微信微博推送日常通知等契合自媒体特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教育方法。

(二) 提高新媒体素养,强化学生思想引领

一支靠得住、信得过、工作扎实、有凝聚力的工作队伍是高校网络思政得以有声有色开展的保证。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干部除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外,还需不断加强网络文明修养,能够在正确辨认网络舆情的是非曲折的同时自觉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构建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干部、新媒体指导老师和相关方面骨干教师参加专项培训,如开设新媒体人才培训班,举办“网络与青年担当”微论坛,组建“新媒体文明传播使者、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等,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网络素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培养思想理念坚定、政治素养高、新媒体素养强的意见领袖引导同学们正确发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

(三)开发网络文创产品,实现网络思政柔性化

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新的亚文化表现形态,而高校网络文化产品融合了高校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内涵,具有明显的高校文化特色和网络文化特性。它是以网络新媒体为技术支撑、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1]网络文创作为网络思政的新兴载体,肩负着引领学生思想和服务学生成长的重大责任。首先,网络文创产品形式要新。新媒体产品要“开脑洞”“接地气”。策划新媒体产品必须脑洞大开,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必须基于新媒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2]如在两会期间可以推广“说两会”系列文创作品,通过形成折页、微信微博推送、动漫影视作品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聚焦两会、全方位地了解两会。其次,网络文创产品思想内容要新。如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组织学生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党的精神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创意,通过动漫、短视频、口袋书等简明易懂、活泼生动且符合年轻人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多元创新方式,让党的精神更好地走进校园、深入基层、入脑入心。最后,网络文创产品宣传方法要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构建完善的传播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全媒体平台扩大宣传面,精准投送宣传内容。要准确把握网络文化传播规律,深入研究网络信息在生成发布、接收传递、评论转发、互动反馈等各环节的特点规律和大学生群体的上网规律,提高网络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3]另一方面,创新宣传方式。除了常用的微博微信推文宣传,还可以用H5小游戏、短视频、AR等新型新媒体传播手段,引发大量的“围观”、评论、转发、点赞。

(四) 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抵御高校舆情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讲,“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很复杂、很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带来的舆情风险和挑战,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整合全校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协作、全员参与,打好“组合拳”、奏好“交响乐”,构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格局。[4]首先,高校要建立舆情队伍随时监测网络舆情。对于意见领袖要加强监督和培养,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要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发生期间加强网上巡逻和危机排查,预防重大舆情事件的发生。其次,加强网络技术队伍建设。高校新媒体负责人要克服本领恐慌,认真学习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提高和增强善待善管善用新媒体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可依托学科优势建立网络人才培养基地、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网络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强网络技术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全面建设。对学校官方网站和微博、QQ空间等新媒体的后台运营建立专人专管机制,防范黑客和有心人士的攻击和破坏。最后,在班级层面组建以班级宣传委员为主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强化班级宣传意识,畅通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宿舍的五级信息上报机制,构建班班参与、人人有责、全校联动的宣传工作网络体系。[5]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消费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