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见曾刊刻著述考

2019-03-21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耿 锐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少工举子业,中第后辗转各地为官,其于诗文,实非专作,然其少承家学,又得亲炙王士禛、田雯等诗坛名宿,故而“诗名早著,风雅之士宗焉……谈艺者无不知有雅雨先生者也”[1]。卢见曾诗文创作亦属丰富,有诗八集、文十余卷,然而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引案爆发,卢见曾受牵连下狱,卢氏家产全部羁留官府,除《出塞集》已付梓流传开来,其他著作几经周转,散佚甚多,不能窥其诗文全貌,实为憾事。卢见曾留存诗作虽不甚丰富,但是其十分重视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曾多方搜集善本经籍,刊刻《雅雨堂丛书》,还主持编纂地域性诗歌总集《国朝山左诗钞》,并为王士禛《感旧集》补传,此外还纂修《金山志》,撰写《玉尺楼曲谱》,做出多方面的文化贡献,下文就其著述与刊刻活动分而论之。

一、著 述

(一)雅雨堂诗文遗集

此集为卢见曾所著诗文合集,现存清道光二十年清雅堂刻本,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续修四库全书》《清续文献通考》著录。此集由彭城金立方编次,卢见曾之曾孙卢枢校刻付梓,后附卢枢所作跋。集凡六卷,其中《雅雨堂诗遗集》二卷,上卷包含《雅雨集》《平山堂集》《邯郸集》《北平集》,下卷包含《平山堂后集》《里门感旧集》,编刻过程中又陆续补入六首,诗后多附自注,说明创作背景;《雅雨堂文遗集》四卷,其中卷一、卷二为序文,卷三为记文与跋文,卷四为书、启、传、铭文与行状,部分文章后附顾栋高、张元、惠栋、沈大成、鞠逊行所作简评。此本于山东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等亦有馆藏。

(二)出塞集

此集为卢见曾所著诗别集,一名《雅雨山人出塞集》,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与《雅雨堂诗文遗集》一同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此集不分卷,集前有沈起元、马朴臣、马荣祖所作序,集后有汤先甲所作跋。《出塞集》作于清乾隆五年(1740)至清乾隆八年(1743)卢见曾遭构陷遣戍军台期间,因含冤出塞,万里投荒,颠沛流离,几不自保,卢见曾将所有情感与思绪均投注于诗中,诗风慷慨跌宕、意气潇洒,为其诗歌中成就之最高者,此集亦被收入《清代蒙古游记选辑三十四种》。此本于山东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等亦有馆藏。

(三)读易便解

此集为卢见曾所著注《易》之书,清钞本,不分卷,涵盖上经、下经、繋辞上传、繋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部分。《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与《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均收录此书。卢见曾“五十有一,远投塞外,始学《易》”[2]87,乾隆五年(1740),卢见曾被遣伊犁,戍台三载始赐环,期间精研易学,其《雅雨山人出塞集》中有《注易》一首,诗称:“篝火研朱夜每深,敢将分寸负光阴。宽闲帝与消灾地,忧患天开学易心。鸿渐陆时终有用,鱼当贯义却难寻。杞中但有包瓜在,泥井何须问旧禽。”[3]由此推断《读易便解》一书当作于卢见曾遣戍塞外之时。

(四)国朝山左诗钞

此集为卢见曾所编纂之诗歌总集,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雅雨堂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此集是清代第一部山东通省诗歌总集,也是清前期山左诗歌的一个历史性总结,于乾隆十八年(1753)始编选,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成书,结集六十卷,收诗人六百二十七家、诗作五千九百余首,附诗一百一十九首,以人系诗,各附小传、诗话、诗家评论并卢氏案语。丁仁《八千卷楼书目》与《清史稿·艺文志》均著录此书,此本见于山东省图书馆。乾隆二十三年(1758)雅雨堂本为《国朝山左诗钞》初刻本,次年卢见曾即进行重校重印,今所见乾隆己卯重校定本有二种,其一藏于上海市图书馆,四函二十册,凡六十卷,体制、版式与乾隆戊寅初刻本相同,扉页钤红色木记“己卯重校定本”,内容较初刻本既有标题的调整,亦有诗歌的替换,改动不少。此外,哈佛燕京图书馆有十二册本《国朝山左诗钞》,扉页亦钤“己卯重校定本”,此本较上图本改动更多,尤其卷三十六增入赵执信《获鹿至井陉道中》诗,昭示其选诗理念的不断完善。上图本与哈佛本内容有差异而同钤“己卯重校定本”,推断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重校重印活动应当不止一次,因哈佛本改动更多,故推断为后作,定为乾隆己卯重校定本乙本,上图本则定为乾隆己卯重校定本甲本。另外,上海图书馆还藏有铲版重印本《国朝山左诗钞》,此集二十册,计六十卷,集中涉及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陈恭尹等人之序跋、诗歌皆铲去留白,是乾隆皇帝为“励臣节而正人心”[4]9从而禁毁图书的产物。

(五)德州卢氏家谱

此本为卢见曾所编家谱,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雅雨堂刻本,谱凡六卷,卷一为恩纶(附乡贤录),卷二为世表,卷三为世系,卷四为志传,卷五为行状,卷六为坟图。其中世系一卷列出卢氏自迁居德州后绵延十五世以来所有家族子弟,自一世卢子兴起,至十五世卢同琳止,前后三百余年,涵盖卢氏德州与陈官营两支,涉及家族成员三百四十三人,内容颇为完备。顾栋高为此谱作序,盛赞其“深心密运,动与古会”[5],其所得古谱义之精者有四,一曰“得古尊崇别子之义”[5],以此谱以卢子兴为始祖,卢子兴本直隶涞水人,永乐年间以军籍住德州左卫,此谱以卢子兴为宗,使此支有别于涞水卢氏;二曰“得古兴灭继绝之义”[5],以此谱著录卢氏子弟数百人,谨序昭穆之次,对于无子以兄弟子嗣之者以备详载;三曰“得古者慎重名器、尊重艺文之至意”[5],以此谱中备载卢氏中第子弟所得纶章,记录卢氏以艺文得上赏之荣耀,可以之教诫子孙;四曰“得古人族葬之法”[5],此谱卷六绘制卢氏坟图,皆以次聚葬,未有葬于营兆之外者,如此百余年后仍可考索。此谱编纂之年,卢见曾仍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倥偬之日,成此家谱,而谱中时能见其深思远虑,足见其对于卢氏家族的归属感以及对家族世代绵延的殷切期盼。此本见于国家图书馆。

(六)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

此本为卢见曾为王士禛《感旧集》所补小传。王士禛因“念二十年中所得师友之益为多,日月既逝,人事屡迁,过此以往,未审视今日何如”[6]1536,遂“取箧衍所藏平生师友之作,为之论次,都为一集,自虞山而下,凡若干人诗若干首,又取向所撰录《神韵集》一编,芟其什七附焉,通为八卷”[6]1536,《感旧集》“其搜剔也,广而不滥,其持择也,约而不遗”[2]701,是重要的清初诗歌选本。《感旧集》流传不多,仅有黄叔琳家藏本,卢见曾得而重刻之,因感其中多错乱,遂延请淄川张元为之排次,成《渔洋山人感旧集》十六卷。因王士禛集中单录诗作,未详诗人,卢见曾故撰小传以为补,《清续文献通考》中著录此集。此集一函四册,凡四卷,前附王士禛原序、卢见曾所作序及凡例,传文详述诗人姓名、字号、里籍、著述,并引笔记、诗话、志书、铭文中所载诗人相关资料,不但有补于诗人生平仕宦之史实,更评点诗人之诗学渊源与宗尚,实备艺文大观。此本于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亦有馆藏。

(七)金山志

此书为卢见曾所纂志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雅雨堂本。金山在镇江府城西北扬子江中,始名浮玉山,南朝谓之氐父山,又名获符山,唐代更名金山。金山本未有专志,明正德年间进士张莱合金山、焦山、北固山为《三山志》,语言颇为雅洁而失之于太简,庐陵胡经辑《金山志》,则过于芜杂,释行海亦为金山作志,重于禅而无其他发明,闽人刘名芳为志则志在增广,舛误甚多,卢见曾遂“裁取诸志,核证群书,补缺订讹,俾归雅正”[7],成此志书。此书开篇即为凡例,叙编纂之缘由、版式等问题,次则卢见曾所录金山宸翰,收康熙、乾隆二帝所作游金山诗文,并附金山志图,详绘金山四面之景。志文凡十卷,卷一为山水、建置,卷二为碑刻,卷三为方外,卷四为杂识,卷五为艺文,收赋,卷六、卷七、卷八为艺文,收诗与诗余,卷九、卷十为艺文,收文。此志见于沈云龙主编《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第四辑,《中国佛寺史志汇刊》亦著录。

(八)玉尺楼曲谱

此书为卢见曾为《玉尺楼传奇》所作工尺谱。《玉尺楼传奇》为朱夰所作,朱夰,字云裁,又字山渔,号公放,浙江长兴人,与郑燮、金农相友善,工书画、善篆刻,尤精于音律。卢见曾任两淮盐运使时延之入幕,未几即成《玉尺楼传奇》,卢见曾认为“其谱《玉尺楼》剧本,虽不得与玉茗争工,于我朝洪孔两家,实堪鼎峙”[8],后“授之梨园,扬州人争购之,于是有井水处,莫不知有朱公放也”[9],流布甚广。

(九)焦山志

此书为卢见曾所纂志书。据《(嘉庆)丹徒县志》载,卢见曾纂《金山志》十卷、《焦山志》十二卷,清人朱士端《彊识编》卷三曾引《焦山志》中所摹鼎文辨古文“”,可知朱士端曾见卢见曾所纂《焦山志》,并使用过此书。《焦山志》今未见。

二、刊 刻

卢见曾“最笃师友之谊,以故名人著作卓有可传,皆序梓而表章之,所刻已不下数十种”[2]756。卢见曾力主风雅、潜心经术,以弘扬学术、奖掖风流为己任,居官两淮其间,利用其广泛的社会交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搜寻善本名刊,刊布以使其流传,对于文化典籍的保存和推广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卢见曾还多方资助经济拮据、无力将著作付梓的友人,为之刻印诗文,使许多作品不致湮没无闻。卢见曾主持刊刻的图书皆由雅雨堂刻印,雅雨堂为卢见曾堂号,既是藏书室,也是卢氏私家刻书坊,刊刻了许多珍本古籍,以校刻精良为世所重。

(一)雅雨堂丛书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8),卢见曾雅雨堂刊刻汉魏经学著作及唐宋笔记数种,合为《雅雨堂丛书》,嘉惠士林。此套丛书流传甚广,《八千卷楼书目》《清续文献通考》《书目问答》等许多典籍皆有著录,据《清续文献通考》所载,此书初刻包含图书十三种,分别为《李氏易传》《郑氏周易》《易释文》《尚书大传》《周易乾凿度》《大戴礼记》《高氏战国策》《匡谬正俗》《封氏闻见记》《唐摭言》《北梦琐言》《文昌杂录》《郑司农集》。此套丛书见于南京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除十三种本之外,《雅雨堂丛书》还以不同面目流传于世,如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十一种四十册本,较十三种本少《易释文》和《郑司农集》;上海市图书馆所藏则为十一种四十八册本,较十三种本缺少《大戴礼记》和《郑司农集》,而《唐摭言》则选录卢见曾复刻校定本,易名为《摭言》。这两种形式的《雅雨堂丛书》之版式、内容较十三种本并无区别,至于数量的减少推测可能为流传过程中漏收。《雅雨堂丛书》十三种版式皆同,为清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刻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版心上镌书名,中刻卷次,下署雅雨堂。现分列于下,对其著者、内容、刊刻因由等略作考述。

1.李氏易传:为唐代李鼎祚所撰,凡十七卷,集前有卢见曾所作《刻李氏易传序》和李鼎祚所作《周易集解序》,集后有计用章所作《李氏易传后序》。李鼎祚生平未见于史传,不可详考,其精通易学,有感于自汉代以来的易学著作穿凿之处甚多,遂作《周易集解》,保存唐前许多珍贵的易学文献,卢见曾认为汉魏易学去古未远,家法犹存,故独尊之,与李鼎祚的经学观念不谋而合。为校正谬误,卢见曾重刻李鼎祚《周易集解》,并为之作序,遂成此书。

2.郑氏周易:由汉代郑玄撰、宋代王应麟辑,清人惠栋增补,分上中下三卷,前有卢见曾所作《刻郑氏周易序》、郑玄所作《易赞》。郑玄(127—200),字康成,汉末经学大家。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宋淳祐元年进士,学宗朱熹,涉猎百家。《周易》郑玄注是易学领域的官学,数百年来散佚颇多,虽经王应麟等经术大家多方辑补,仍遗漏不少,惠栋“世通古义,重加增辑,并益以汉上嵩山之说,厘为三卷”[2]688,卢见曾以“汉学易义无多存”[2]688之故重刻此集,以备好古之士征引考证。

3.易释文:由唐代陆德明撰,不分卷。陆德明(约550—630),名元朗,德明乃其字,以字行,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新旧《唐书》皆有传,著有《老子疏》《易疏》《经典释文》。

4.尚书大传:由汉代伏生著,郑玄为之注,集凡四卷,前有卢见曾所作《刻尚书大传序》,后附清人卢文弨所作补遗一卷。伏生(前260—前161),济南人,秦博士,西汉今文《尚书》鼻祖。此集于明时逐渐散佚,后卢见曾得之于吴中藏书家,时已残缺不全,然《五行传》首尾完备,为二十一史史志之先河,卢见曾遂刊行之,以广今文之学。书成之后,卢文弨又撰《尚书大传补遗》一卷、《尚书大传续补遗》一卷,卢见曾“爱其考据精确,实有功于是书,爰并刻之,以广其传”[2]689,遂附录于此集之后。其后卢文弨又作《尚书大传考异》一卷并跋文一则,跋文叙曰“其间(是书)传写异同盖所不免,因为作考异若干条,且念孙氏苦心蒐讨,不为无功,凡有可以裨益是书者,亦慎取而集录之”[10],经卢文弨之补遗、考异之后,此集愈发完备。

5.周易乾凿度:伪托仓颉作,作者不可详考,郑玄为之作注,集分上下二卷,前有卢见曾所作《刻周易乾凿度序》。此集为先秦时之著作,“为易纬之一种,旧题郑康成注,唐以前说经家多相引用,其太乙行九宫法即后世洛书所从出”[11]。此书流传过程中因版本不善,产生诸多错误,卢见曾辗转得嘉靖中期吴郡钱叔宝家藏本,与原本最近,又经卢文弨校正,遂刻成此集,以备汉学。

6.大戴礼记:由北周卢辩注,凡十三卷,集前有卢见曾所作重刻序、颍川韩元吉所作旧序、戴震所作《戴校大戴礼记目录后语》,集后有卢文弨所作跋,并附录辩误十一则。《大戴礼记》原存三十九篇,未题作者,朱熹认为乃郑玄所作,而考其内容,可见征引郑说之处,故此说为误,后王应麟于北周卢辩本传中见“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12]之语,遂考定本书之注者为卢辩。卢辩,字景宣,范阳人,出身范阳卢氏,博通经籍,为太学博士。原本《大戴礼记》流传过程中或缺或重,错乱难读,卢见曾与卢文弨于黄叔琳处借得元刻本对众本进行校勘,又得戴震之助,“泛滥群书,参互考订”[2]690,遂成此书。

7.高氏战国策:由汉代高诱注,凡三十三卷,集前有卢见曾所作序、曾巩所作《重校战国策序》,集后附录李文叔《书战国策后》、王觉《题战国策》、孙元忠《书阁本战国策后》以及姚宏、钱谦益、陆贻典所作跋文。《战国策》一书非一时一人而成书,西汉刘向录为三十三卷,高诱后为之作注,然流传之中皆有散佚,宋代曾巩为之增补,亦未全,鲍彪新注则重为编题,祸乱甚久。卢见曾居官两淮期间,于吴中友人处借高氏注本,为之刊版行世,遂有此书。

8.匡谬正俗:由唐代颜师古撰,凡八卷,集前有卢见曾作《匡谬正俗序》、颜师古之子颜扬庭作《上匡谬正俗表》以及汪应辰对《上匡谬正俗表》所作按语。《匡谬正俗》为辨别字音、字义之书,颜师古以世俗之言多谬误之故,“质诸经史,匡而正之”[2]694,遂作此书,书未完而颜师古已下世,其子颜扬庭“敬奉遗文,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13],此书宋时仍有雕版,元明时已不见流传,卢见曾感“其中所引典籍及诸家训诂多上世逸书,言辨而确,可资后学见闻”[2]694,遂为梓行。

9.封氏闻见记:由唐代封演撰,凡十卷,集前有卢见曾作《刻封氏闻见记序》。封演,唐天宝十五年(756)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其所作《封氏闻见记》初为五卷,记录典章制度、民俗生活、传说古迹与士大夫轶事,包含重要的唐文化史料,成书之后流传绝少,吴中间有藏者,然辗转相录,已然失其本来面目。然其“考据该洽,论辩详明,乃说部之佳者”[2]695,卢见曾遂多方寻访,并于吴中得此散本,录为十卷,不过仍有缺略,如第三卷“铨曹”不全、“风宪”缺,尤以第七卷为甚。第七卷录见闻十一则,然仅存“蜀无兔鸽”“月桂子”“高唐馆”“温汤”四则,其他皆缺,而“温汤”一则亦不完整。集后附录吴岫、夏庭芝、朱良育、孙允伽、陆贻典所作跋文,略备此书抄录流传情况。

10.摭言:由五代王定保撰,凡十五卷,集前有卢见曾所作《刻摭言序》,集后有朱彝尊、王士禛所作跋。王定保(870—954),字翊圣,唐光化三年(900)进士,任容管巡官,后入刘隐幕府,晚年任官南汉,王定保雅好著述,《摭言》即其晚年之作,“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4]3573,王士禛称此书与《封氏闻见记》皆为秘本,十分可贵,卢见曾遂刊布之,以广其传。

11.北梦琐言:由孙光宪纂辑,凡二十卷,集前有卢见曾所作《刻北梦琐言序》和孙光宪原序。孙光宪(896—968),字孟文,号褒光子,历官至唐荆南节度副使,入宋后官黄州刺史。《北梦琐言》多录唐代贤哲之言行与五代十国旧事,可备考证,此书流传中亦多散佚,几失本真,叶万朴学斋中有藏本,又觅得吴岫家藏本,此书原貌遂完具,卢见曾恐其日久再散佚,为广旧闻遂刊布之。

12.文昌杂录:由宋代庞元英撰,凡六卷,补遗一卷,集前有卢见曾所作《刻文昌杂录序》,后有卫传所作后序,以及庞元英所作跋文一则。庞元英,字懋贤,以荫起家,官至光禄寺卿。“文昌”即寓尚书省,《文昌杂录》记庞元英之闻见,涉及官制、朝章、典故以及尚书省中事,因其久任尚书省主客郎,亲历朝章,故“其书事信,其著论确,观者如班云龙之庭,而登群玉之府”[14]。《文昌杂录》为说部之佳作,然刊刻不多,流传亦受局限,卢见曾雅雨堂遂重新刻印之,以广记闻。

13.郑司农集:由汉代郑玄注,不分卷,未见序跋,收录郑玄所作文八篇,分别为《相风赋》《伏后议》《春夏封诸侯议》《戒子益恩书》《易赞》《诗谱叙》《尚书大传序》《鲁礼禘祫义》。

卢见曾醉心两汉经学,尤其推尊郑玄,故于郑氏之说几搜罗殆尽,居官扬州期间,与惠栋、沈大成、卢文弨、顾栋高等相交,得众人襄助,共校经籍,所取皆当时罕见之秘本,对于乾嘉经学之崛起做出重要贡献。

(二)单行著作

卢见曾究心风雅,爱客礼士,除《雅雨堂丛书》十三种之外,还捐资助刻诗文经籍数十种,现简述于下。

1.经义考:清朱彝尊作,全书三百卷,蔚为大观,《诗》《书》《礼》《易》计一百六十七卷先刊,《春秋》以下缺略未附。卢见曾转运两淮之时,朱彝尊之孙朱稻孙游于扬州,为卢见曾座上客,“出其祖所撰经义考后半未刻者,雅雨为刻其全”[15]27。

2.经学五书:清万斯大著,此集包含《学礼质疑》《礼记偶笺》《仪礼商》《周官辨非》《学春秋随笔》五种。万斯大尝纂《春秋》得二百四十二卷,悉毁于火,《经学五书》乃其后作,搜罗更复,卢见曾以其弃世未久,遗著尚存,不忍见其浮沉散佚,遂“为助其刻资之半,而重为序之”[2]692。

3.金石录:宋赵德甫著,凡三十卷,考订精覆,议论卓越,然而善本不多,以谢世箕、叶文庄二本为佳,卢见曾偶见据谢本影印之书,遂刊行之,并为作序。

4.金石三例:是集乃三种金石之作的合集,包含元代潘昂霄所作《金石例》十卷、明代王珩所作《墓铭举例》四卷、清代黄宗羲所作《金石要例》一卷。此三家学问皆有根柢,卢见曾极推重之,遂刻此书,并为作序。

5.谈龙录:清赵执信作,是谈艺之作,集中多有对王士禛的批评之语。卢见曾所刻《谈龙录》以《声调谱》为附,以乡邦后学之身份力图调和王、赵之矛盾,以之为“持门户者之过也”[2]699,将其中批评王士禛之条目尽数删去,失其本真,此本在流传过程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袁枚称:“相传所著谈龙录痛诋渔洋,余索观之,亦无甚牴牾”[16],盖其所读为雅雨堂本之故。

6.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清方世举作,为韩愈诗之编年注本,十二卷。自唐代起便不断有学者编注韩愈诗集,方世举此书以新旧《唐书》、行状、墓志等材料校正诸家之误,并加以自注,内容极其丰富。方世举晚年欲售卖此书以求归隐,卢见曾“既归其赀且付剞劂”[2]699,然卢见曾认为此集有贪多之病,尽删其重复、习见之注,故此雅雨堂本非方世举原本。

7.苏诗补注:清查慎行作,为苏轼诗之注本。苏诗注本甚富,舛误亦多,查慎行尝订补诸苏诗注本之误,积久成书,更为之编年,遂成《苏诗补注》一书。卢见曾于黄叔琳处得此本,以其繁芜,遂托同人为之校雠,“于其繁芿概为删削,于其缺遗间不一二”[2]701,遂成此集。

8.渔洋山人感旧集:清王士禛所编诗总集,此集“既显示各位作家的艺术个性,又贯彻神韵的美学理念,彼此兼顾,相得益彰”[17],是重要的清诗选本之一。此集编纂过程颇为漫长,期间王士禛不断对其进行增补却始终未予付梓,因而流传并不十分广泛。乾隆十七年(1752),卢见曾以黄叔琳家藏本为底本,延请淄川张元对此集重新进行编次整理,并为之补传四卷,最终形成此十六卷本之《渔洋山人感旧集》,卷首有朱彝尊原序、王士禛自序、卢见曾刻书序以及卢见曾所作《感旧集补传凡例》。

9.旗亭记:清金兆燕作传奇。金兆燕,字钟越,又字棕亭,安徽全椒人,“工院本,在扬州作旗亭画壁记,卢雅雨运使刻之”[15]114。卢见曾不但为金兆燕刊刻此书,还“按以宫商”并“引梨园老教师为点版排场,稍变易其机轴,俾兼宜于雅俗间”[2]717,集成适逢沈德潜过访,遂奏终曲。沈德潜极为称赏,认为其“是导淫述怪两家对症之良药也”[2]717,而且“运意吐词可追玉茗”[18],遂为之题绝句六首并鼓励卢见曾将其付梓。

10.马相如遗诗:清马朴臣著。马朴臣,字春迟,号相如,清雍正十年(1732)举人,授官内阁中书,马朴臣“以友朋为姓名,有过从者,必酌以酒,明日断炊,弗顾也。殁于京师,几无以为殓,闻鬻马于市,始得盖棺”[19]。乾隆十九年(1754),马朴臣之子马腾元携遗稿求序于卢见曾,卢见曾为作序并梓行之。

11.啸村诗:清李葂著诗集。李葂,字啸村,安徽怀宁人,诗才敏异,顷刻成篇,著有《啸村诗》三卷。据《安徽通志》载称两淮运使卢见曾为刻传之,今存乾隆丙子(1756)镌雅雨堂藏板,是集分上中下三卷,卷上为七言律诗四十五首,卷中为五言律诗四十五首,卷下为七言绝句七十三首,集前有卢见曾、秦大士所作序,《清代诗文集汇编》据此本影印。

12.辽东三老诗:清李锴、戴亨、陈景元撰。李锴,字铁君,一字眉山,号廌青山人,又号焦明子,辟居盘山廌青峰下,日耽吟咏,“诗古奥峭削”[20]13378,著有《睫巢集》。戴亨,字通乾,号遂堂,辽阳人,戴亨“尝依雅雨运使于邗上”[15]9,生平最慕志性高洁的布衣隐士,襟怀超迈,诗笔刚健,著有《庆芝堂诗集》,卢见曾为刻《辽东三老诗》,录其稿中十之二三。陈景元,字石闾,汉军镶红旗人,“诗拟孟郊、贾岛”[20]13378,著有《石闾集》。

13.弈理指归。清施绍闇著。绍闇,字襄夏,号定菴,工诗善琴,极得沈德潜之褒奖,此《弈理指归》按五行布势,循八卦分门,颇为可传,据《海宁州志》称此集乃两淮运使卢见曾为之付梓,今未见。

14.焦山诗。《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九集部载:“焦山诗一卷,国朝卢见曾编抄本”[21]377,《清史稿·艺文志》亦有著录,今未见。

卢见曾工于诗文,潜心经术,其著录之作虽因毁于火而流传不多,但其主持刊刻、资助出版的著作有数十种,多以保存文献、以备大观为出发点,如其所编《国朝山左诗钞》不但“成为一代诗史,而且对于其他总集选本的编选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22]75,其文化使命感可见一斑。此外,以上所列著作,几乎都是卢见曾于扬州两淮盐运使任上刊刻而成。乾隆时候的扬州已经从惨痛的屠城中恢复过来,凭借长江、运河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南北货物转运的重要集散地,极大地带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而盐业的国家垄断政策又使其成为重要的盐务中心,盐业的巨大利润同样滋养着这座城市。稳定而富庶的社会环境为文人诗酒风流创造极佳的条件,如酬唱、结社、宴游等,而文化活动的丰富为卢见曾的诗文创作和典籍刊刻提供了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