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百合花诗

2019-03-21宋雪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百合花诗作百合

宋雪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一、古人文化心理与百合花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民族特征,就是“比兴”传统。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便孕育了所托之“象”与所表之“意”之间的关系。但在西周初年到战国中期,所托之象与所表之意之间还处于一种临时搭配的“起兴”关系之中。而到了战国末期的“楚辞”,其“香草”“美人”等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固定含义的“象征符号”。在中国古代咏物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植物意象,开始仅是一个简单的“起兴”对象,后来由于文人对它们的共同认识,逐渐由一种共同的比喻发展成为一种含义固定的象征,随之赋予其人格化的品格,例如莲花、梅花、菊花、芭蕉等等。中国传统的咏物诗,通常选取身边较为常见的事物作为吟咏的对象。刘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1]在这种民族心理的影响下,草木花卉,成为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借以抒发情绪的最常见的吟咏对象。故此,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异常发达,其中所形成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也随着咏物诗的发展而日臻成熟。

咏物诗最根本的特征是借助所咏之物的某些特点对作者个人的性情加以抒发。诗歌所吟咏之“物”与所抒之“情”之间,本无任何联系。但由于所咏之物或许在某一方面或是某一角度体现出一种“特征”,这一特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某一种特定的情绪,故此一些作者会将一己之情思与这种事物所表现的“特征”联系起来。如果这种联系是一种随机的、偶然的、不确定的,那么就是一种比兴手法。而如果这种联系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得到共识进而形成共鸣,部分读者逐渐会成为新的作者,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会将其再次折射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果一系列作家群体,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创作中固定地使用该事物的某一特定的特征和某种特定情绪的联系,则这种联系就会逐渐促成一种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象征。

虽然象征在现代西方的文学中已经成为一种惯用手法,但西方象征手法似乎又与中国本土的象征手法不同。中国的象征手法,产生于一种复杂的联系之中,并由比兴手法进化而来,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发展中的手法。中国式的象征手法在《易经》之中就早有酝酿。《易经》产生之初,无疑是用来占卜解卦的。《易经》中,是有固定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传》文的,这些固定的经文无法确定地指明世间百态,而求卜者的诉求又各有各的不同,所以解卦者在解释卦意的时候务必要在经文和求卜者之间建立一种有规律的联系。如卦文中描绘的是征战时的场景,但并不是每一位卜问者都要去询问打仗的事宜,所以解卦者就会以卦文中征战行军状态中所抽象出来的迅速的意思来为卜问着解读求问之事。所以,在使用《易经》经文解卦的时候,一种类似于象征的联系,便已在酝酿之中。象征之象与《易经》中之象便在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圈的思维之中逐渐诞生、发展和壮大起来。

从每一个单独的意象角度看,象征手法中所承载的诸多意象,都具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其首先定然是一种随机的,偶然的“比兴”,随后便是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对这种“比兴”的掌握、认同,最后这种“比兴”才转型为一种“象征”。对于每一个个体象征的对象来说,它们在中国文学文本中被使用的情况也是不同的,进而其自身由“比兴”发展到“象征”的这一进程也是参差不齐的。古代诗文之常见的意象,有梅花、竹子、芭蕉、丁香等,这些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已经形成其特定的象征含义,属于由“比兴”发展到“象征”的这一进程中发展较早并且趋于成熟的一类。例如梅花,在宋代已完成了由“比兴”向“象征”的转型。而作为在东亚国家常见的花卉品种,百合自然也是承载中国古代诗人们情感的花卉品种之一,百合花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比兴”到“象征”的过程。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百合花作为“比兴”对象的岁月要比其他花卉长久很多。现存历史资料中有很多关于百合花的描述。有的是记录如何种植百合花的,如“秋分节取其瓣分种之,五寸一科,宜鸡粪,宜肥地,频浇则花开烂漫,清香满庭,春分不可移。二年一分,不分枯死”[2]69。“二月,种百合。此物尤宜鸡粪。每坑深五寸,如种蒜法。义云:取根曝干,捣为面,细筛,甚益人。”[3]有的则是描绘百合花性状的,如“百合一茎直上,四向生叶,叶似短竹叶,不似柳叶。五六月茎端开大白花……百合结实略似马兜铃,其内子亦似之”[4]1680。又如:“百合茎到处有,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碗。”[5]64有的记载其命名原由,如“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4]1680。“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5]64有的则是记载关于百合花传说的,如“都波国,无稼穑,以百合为粮”[2]69。“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经宿化为大胡蝶。”[6]“燕雀为蛤,野鸡为蜃,虾蟆为鹑,吞蛹为蛾,蚯蚓为百合,腐草为萤火……陶蒸之变化也。”[7]百合花不仅可供观赏,还可作食品甚至作药用,因此中医典籍中关于百合的描述可谓不胜枚举。

中国百合花的品种很多,古人将不同品种的百合花加以区分。如明代人王象晋曾指出:“百合有麝香、珍珠二种。麝香花微黄,甚香;珍珠花红有黑点,茎叶中有紫珠。”[2]69虽然其划分方式远没有现代植物学意义上划分那么科学和标准,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学者们认真严谨的态度。作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花卉品种,百合花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但纵观中国现存魏晋以来诗人的别集,涉及到百合花的诗作在数量上并不占太大的优势。甚至在《全唐诗》中并无直接写百合花的诗作。有唐一代,单纯描绘百合花的文学作品,现仅存王勔《百合花赋》一篇。提及百合的唐文仅存李华《杭州余姚县龙泉寺故大律师碑》、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两篇。而古代诗歌中经常提到的山丹,又称山丹百合,为百合花的另一品种,多指红色花瓣的百合花,与常见的百合在形象与象征意义上有所不同,当另立文章探讨。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将“百合”与“山丹”分列[4]1680-1682。即便是涉及到山丹百合的诗作,在唐代这一诗歌繁荣期被写入诗歌的也是少之又少。《全唐诗》载王建《宫词一百首》有诗云:“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8]为唐诗中现存唯一一首提及山丹百合花的诗作。“在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事物上已逐渐积淀了人民或作家的某种共同认识,对这些象中所隐含的意,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已有了固定的理解,这类意象称为固定意象或民族意象。”[9]167元代以来题咏百合花的诗作也为数不多,现存的中国古代描写百合花的诗作大致停留在简单描摹的阶段,有的在全诗中仅起到简单的陪衬作用。百合花直接关联到诗作主题思想的作品也数量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百合花并没有形成较为固定的象征意象,也没有被赋予固定的人格化含义。

二、中国古代百合诗类型

即便较之一般常见植物意象,百合花意象的形成相对滞缓,但依然可以从中国古代现存诗作中,梳理出百合花诗作的一般特征。中国古代描绘百合花的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对百合花简单的描摹。在描摹中勾勒出一幅百合花的图案,并无深入的情怀表达及思想投射。第二类为在作品中仅仅提到百合花,百合花在全文中只是诸多元素当中的一种,于主题思想来说仅仅起到陪衬作用。第三类则是在描绘百合花的同时传达一种思想或烘托一种志向。

中国古代描写百合花的诗作中,很多停留在对百合花单纯的描摹阶段。南朝梁代萧詧有一首题为《百合》的诗:“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仰。”[10]2104每句都是对百合花的描摹,“接叶有多种”是对茎叶的描摹,“开花无异色”是对花色的描摹,“含露或低垂”是对花朵姿态的静态刻画,“从风时偃仰”是对花朵姿态的动态刻画。该诗首先描绘出一株百合花在怒放之前的生长状态——众多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展现出勃勃的生机。随之笔锋一转,描写百合花盛开时的景色。诗人并没有将百合花的各个方面都写入诗作,而是抓住百合花的颜色特征,将百合花盛开的状态描绘得深刻而精致。随后作者对所观察到的百合花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百合花硕大的花瓣,在雨后尽情吮吸着雨水的滋润,故以“含露”形容之。所谓“花开无异色”精准地刻画出一株纯白无杂质的盛开的百合花图案。由于百合花花朵较大,在重力作用下,花朵会向下做出低垂的姿态,一阵微风吹过,百合花硕大的花瓣随着微风的节奏不时上下移动着。从这首诗的细致刻画中,可以看出南朝宫体诗人对静态事物的描绘功力。单纯的描摹虽于思想内容层面上无甚裨益,但在艺术手法上却深见功力。这种精妙的手法,在后世并不是完全被摒弃的,唐宋以后的律诗多对其有所继承。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单纯对百合花进行描摹的作品并不多。百合花作为诗歌中的一个元素在诗作中被提及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北宋诗人宋祁的《山橙花》:“故乡寒食荼醾发,百合香①关于此处“百合香”的理解问题,详见本文第四部分。浓邸舍深。漂泊江南春过尽,山橙彷佛慰人心。”[11]2576无论是荼蘼还是百合,都是为烘托最后的山橙花而存在的。或许诗人仅仅是因为想到或者看到荼蘼和百合,随意将其写入诗作中作为山橙花的陪衬。因为目的是烘托山橙花,所以如果当时诗人想到的是其他花卉,也会被用来衬托山橙花进而替代荼蘼与百合。故在本诗中,百合花是烘托山橙花的铺垫,是作为一个配角而存在的。陆游《窗前作小土山蓺兰及玉簪最后得香百合并种之戏作》诗云:“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12]这首诗歌中,百合花乃是诸多观赏花卉中的一种,与兰花、玉簪等一起构成了诗人所栽种观赏的群芳图,并以此衬托出作者“七十尚童心”的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和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陆游描写百合花的诗作还有很多,如《北窗偶题》《龟堂杂兴》等。在陆游的诗作中,百合花基本都是处于陪衬地位而存在的,与主题并无直接关联,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象征含义。这类诗作后世依旧很常见,如南宋诗人华岳《斗斋》诗:“八方无处著瞿昙,百合中间寄一龛。”[11]34394清代诗人马清枢《台阳杂兴(其七)》:“百合奇香收鹿港,千年积雪望鸡笼。”[13]等等。

在众多题咏百合花的诗作中,也有一些寄托作者情怀,表达作者志向的。如北宋诗人韩维的《百合花》:“真葩固自异,美艳照华馆。叶间鹅翅黄,蕊极银丝满。并萼虽可佳,幽根独无伴。才思羡游蜂,低飞时款款。”[11]5141开头两联直奔主题,写出百合花的美艳以及“鹤立鸡群”的本质特征。百合花在众多花卉中绽放着独有的魅力,似乎和其他世俗之花与众不同。诗人随后将镜头细切至百合花的花瓣与花蕊。在碧绿的花叶的衬托下,几片鹅黄色的花瓣迎风绽放,银白色的花蕊布满了花心,令人顿生怜爱之情。比较常见的麝香百合花,其雄蕊是银白色的,而雌蕊则是沾满黄色花粉的。颔联的这一对句,精准地描绘出百合花花心的雄蕊与雌蕊的颜色与形态,格外生动。颈联开始转为所设之主题的表达,“独无伴”道出了以百合之象所传达出的“孤独”之意。联系前一句“虽可佳”,可进一步联想其中想要传达的卓尔不群的意味。尾联通过蜜蜂的反衬,写出了百合花才思敏捷,遗世独立的品格——作者突发奇想,将蜜蜂低飞到百合花花蕊间采蜜说成是蜜蜂羡慕百合花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新奇而不落窠臼。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百合花其实是诗人自己品格的一个写照。“独无伴”是作者自视清高的一种表现。至于“无伴”的原因,已在尾联有所交代。是因为百合花,也就是百合花所指的作者自己,有异于常人的“才思”,不与常人为伍的必然结果。在这首诗中,无论是蜜蜂还是百合花,都赋予了人格化的意义。古代以百合花为题材的诗作中,反映这种主题的还有清代诗人严兆鹤所作的《百合花》:“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自怜入世多难合,未称庭前种此花。”[14]全诗依旧是对百合花的简单描摹,仅就第三句“入世多难合”道出了一种无奈的自怜情绪。即便如此,百合花的这种意义并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形成固定意象。百合花在此之后也有过其他性质的象征意义。清代诗人屈大均的《古意》一诗也是描写百合的佳作:“百合蒜可怜,根根皆百合。赠郎百合根,花叶休相杂。”[15]这首诗带有民歌的特征,其背后所传达的情绪并不是孤独的自怜,而是女子与男子如百合根一般缠绵的爱情写照。可见,即便是在寄托作者情怀,表达作者志向的一类诗作中,百合花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或是卓尔不群,遗世而独立,或是盘根错节,柔情而缠绵,其类型是随意的,多样的。在由“比兴”到“象征”进化的历程中,百合花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还仅仅停留在随意起兴的过程中,其象征意义并没有完全固定。

三、百合花固定意象的形成

百合花在今天已经具有诸如“高尚”“纯洁”“伟大的爱”等固定的象征意义,这类象征意义虽然罕见于古代的中国,却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较为常见。在《圣经》里,百合花是夏娃的眼泪变幻而成,它代表着最纯洁的事物。在德国,也有百合花是少女幻化而成的传说,在希腊和罗马神话里,它又是圣母的乳汁流淌在大地上幻化而来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在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文化影响下,欧洲的文艺也被披上了宗教的外衣。由于百合花在基督教文明中被誉为圣母的化身,所以讴歌圣母与百合花在中世纪成为欧洲文艺的一大主题。而当时的艺术家所选取的自然是能够代表圣母高尚纯洁的白花百合作为象征的对象。如1333年绘制的绘画《圣母领命》中,百合花就被用来象征圣母的纯洁。同样的手法还表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画作中[16]。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与工业化,基督教文明逐渐渗透到中国,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式。故此,近代以后描绘百合花的诗作与之前在象征意义上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近人朱庸斋《题百合花画》:“百合入夜开,人花两相俏。月色入帘时,清辉为人照。”[17]虽描绘的是画中的百合,但能够将百合花之白色与月色之白色相统一,构造出一种清辉照耀下的银白色的环境。朱庸斋笔下的百合花已经成为沉浸在银白色环境中的具有纯洁意义的物象。徐志摩《天神似的英雄》有“这石是一堆粗丑的顽石,这百合是一从明媚的秀色,但当月光将花影描上石隙,这粗丑的顽石也化生了媚迹”[18]之句,将百合描绘成一个在银色的月光下可以让顽石焕发明媚的圣洁之花的形象。席慕蓉的《镜前》诗:“一如那,瓶插的百合,今夜已与过往完全分隔,既喜于自身的,玉洁冰清……”[19]已点明百合花的“冰清玉洁”。而在《山百合》中,“与人无争,静静地开放,一朵芬芳的山百合,静静地开放在我的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洁白……”[20]更是又一次强调了百合花的芬芳和高洁。百合花的“纯洁”“高尚”“伟大的爱”一类的象征意义,在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之后才逐渐明确下来。《百合花》虽然是一部小说,却隐匿着诗一样的情绪。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单纯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到处充斥着人性美和人情美。小说中并没有真实的百合花存在,百合花仅仅是绣在被子上的。但这种似虚而实的创作手法,进一步强化了一种抽象的象征意义。百合花背后所代表的“高尚”和“伟大”,深深地藏匿在“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灵魂之中,也升华到了战争年代富有善意和正义感的人的灵魂之中。作品中的百合花已经完全升华成“纯洁”“高尚”“伟大的爱”的代名词,成为一种固定的象征意义。在这种象征意义的背后,我们隐隐地听到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21]。

百合花的固定意象的缓慢形成,是有其深层的原由的。在古代,“纯洁”“高尚”的象征意义的功能被其他事物所替代。象征纯洁者最为常见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而象征高尚的常常是凌寒独自开的“梅”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蝉”。此外,由于描写百合花的诗词文学在数量上并不占有太大的优势,而一种事物成为固定的象征意义,必须以大量相同或相近的象征含义的文学作品作为前提。故此,百合花的固定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学的形成过程是较为缓慢的。但百合文学以其独有的生命力,从古到今,发展至当下,是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百合花象征意义的定型暗含着文学多样化寓意的需求和文学语言、手法的不断丰富、发展、开放。这一象征意义的成熟,说明了象征意义所承载的本体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四、余论:“百合香”非百合花之香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频繁出现在诗词当中的词语——百合香。南宋诗人陈岩《香林峰》诗有“几许山花照夕阳,不栽不植自芬芳。林梢一点风微起,吹作人间百合香”[11]43302之句。从诗意来看,吹作人间之“香”当是“几许山花”发出的花香,此处的“百合香”,似乎指的是多种山花的香气,并不是单指百合花的香气。从这首诗歌的题目来看,“香林峰”,换言之就是描绘山峰与林间花香的意思。在古代,林间多以野生花草为主,在花开季节,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多种野花竞相开放,林间只有一种百合花开放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陈岩的这首《香林峰》当不属于描绘百合花的诗作,“百合香”也并非单指百合花的花香。此外,明代杨慎《转应曲》中有“熏残百合衣香”[22],明代胡应麟《乌栖曲》中有“床上流苏百合香”[23],清代梁清标《念奴娇·夏夜》中有“百合香匀新欲罢”[24],明代诗人杨一清《和孙思和西庄聨句韵》有:“想象三时雨,依稀百合香。”[25]349其实,“百合香”在诗词文本中出现时,其基本释义并不是指百合花的花香,而是义同“百和香”,即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一种香[26]。故此,在古诗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百合香”,当依具体文本对其进行诗意的探讨。现存文献中,绝大多数“百合香”都是指“百和香”。南朝梁代诗人何逊《七夕诗》有“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10]1699之句,实则此处“百合香”即为“百和香”。李伯齐所注的《何逊集校注》中,此句作“百和香”,解释为“各种香料配制而成的香料”[27]。可见此处“百合香”确实不是百合花的香气之意,本诗也绝非描写百合花的诗作。将《七夕诗》当作百合诗,无疑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有唐一代,“百和香”在诗词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这与当时社会流行使用香料不无关系。但细核《全唐诗》及《全唐文》,并无一处提及“百合香”一词。“百合香”一词的出现,在宋代以后的文献中比较常见。南宋诗人项安世曾有《集杜句为老母寿》诗歌三首,其中第一首云:“禁城春色晓苍苍,花气浑如百合香。”[11]27335其中有“百合香”一词,然而既然本诗为“集杜句”,该句当于杜甫的别集中有载。细核《杜诗详注》,有《即事》一诗,颔联为“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仇氏在“和”字下注“去声”[28]。故项安世“花气浑如百合香”中之“百合香”当指“百和香”,依旧是指各种香料配制而成的混合性香料。

所以说,古诗词中的“百合香”,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指百合花的香味,且与百合花并无直接联系,更多与“百和香”同义,当为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香气。而宋代之后的诗词文本,很多情况下都将“百和香”写作“百合香”。“和”与“合”不仅音近,且意义也有相似之处,并且“和”字当读huò,为去声,“合”字古音为入声,二字同属仄声。由此,二者在意义上不相抵触,在声调上都属于同一格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用的。当然,在古代诗词文献中,文本上写作“百合香”的,未必一直都是与“百和香”同义。如上文提到的宋代诗人宋祁的《山橙花》一诗,便有“百合香”三字相连的情况。按本诗前两句“故乡寒食荼醾发,百合香浓邸舍深”的句内结构,停顿当划为××‖××‖×××,××‖××‖×××。故“香”当与“浓”连看。此外,本诗为衬托山橙花,用荼蘼花和百合花作陪衬,亦可说得通。若“百合香”实指“百和香”,则为多种花香的混合,与荼蘼并不构成并列关系。故此诗中的“百合”当指百合花,而“百合香”则实指百合花的香味。

猜你喜欢

百合花诗作百合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百合花
风吹百合香
一朵百合花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清心消暑话百合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百合依依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