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规制视域下乡村多元治理的新模式探析

2019-03-20俞连波王连会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俞连波 王连会

摘 要:处于转型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与逆城镇化趋势的双重摩擦,现有的基层乡村治理模式,已愈加凸显基层农村行政管理与治理对象的矛盾冲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反弹效应、土地流转带来的乡村生活模式变迁进而酝酿出的新矛盾等困境都给乡村治理带来考验,而当前乡村所面临的治理困境与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向高度耦合,因而,在新的乡土时代背景下,规制乡村治理困境,进而探索一种更加适应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治理模式,对于维护乡土社会环境稳定、以及实现新时期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大有裨益。

关键词:乡村治理 困境规制 多元治理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在过去几十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乡村内部基本结构未发生本质变化,而在当下,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乡村的民众整体心理亦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社会基本要素的耕地已并非村民普遍使用。在乡土社会心理和乡土社会结构改变的作用之下,乡村治理颇受由此产生的一些困境掣肘。规制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需要探索新背景下的乡村多元治理模式,推动乡土社会环境和民众心理的平稳过渡,继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实现。

一、“转型”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经济与社会大发展态势下的治理模式构陷

近年来,我国农业乡村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凸显出现存的旧时乡村治理模式与农村当下实际状况的不协调的现实。这包括现存农村治理模式的结构与农村基层管理中新问题的不到位、管理对象所萌生的新元素的不匹配,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现有的体制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变迁产生的实际需要,过去简单划一的村民委员会组织形式也已经无法满足村民政治素养日趋提高带来的更深入的基层民主诉求。

(二)乡土元素退化趋势下的乡村社会结构转变

党的十九大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这一政策必然会给农业更加集中化生产提供契机,农业生产的集中化会引起农村土地的大范围流转,大农户生产、生产合作社的农业生产形式使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农民与耕地的分离,必然引起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一方面因为土地流转产生的富余劳动力的角色重置,以及由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过渡,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的商品化经营与农村土地村集体所有制的变相冲突,这一系列问题,促使着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三)乡村生活环境变迁背景下基层民众心理的“慢性应激”

农业商品化带来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引起了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由此造成的对小农生产模式冲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农村基层的大众心理状态,这种冲击是慢性的,逐渐深化的,使农民在适应过程中产生慢性的应激反应,这也体现在近年来愈加增多的农民上访事件,农民对一些农业政策的不接纳、不理解,这些都可以归纳在农村社会环境变迁过程中基层民众的“慢性应激”反应之列,这种反应虽然可以在进一步深化的农村社会生活新常态过程中自我调节,但如果不注重通过社会治理的手段加以消弭,也会演变成为更加严重的危机。

二、基于困境规制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模式构想

(一)集约治理成本,弹性分配各领域治理幅度

在当前的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政策偏向的角度与乡村社会环境变迁的不符,造成了乡村基层治理成本的大量投入却缺乏成效。为了实现乡村治理的最佳成效, 需要通过精确的界定新背景下乡村治理功能的涉及范围,加强对农村社会中产生的新事物的治理能力,转型旧的基层管理体制。明确当下乡村工作的重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因此,在明确当前乡村工作重心的基础上,要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合理配置资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稳中求胜”[2],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理,达到小而精的管理实绩,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状态的变迁,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二)把握乡土结构变迁,适时推动城乡结构转型

农业集中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的趋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流出等都动因都深深削弱了传统乡村的构成元素。在此背景下,由乡土结构的变迁引发的农村社保问题、就业问题以及乡村管理模式问题,都日益凸显。把握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做好乡村转型时期的过渡,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并举的策略,在搞好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积极创业,实现农村失地人口的二次就业,把握时机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型,促进城乡结构的转型。

(三)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引导乡村社会的大众心理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乡土文化变迁所引起的基层民众心理不适,可以通过乡村文化建設的途径加以调节。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心应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及宣传,发挥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心骨作用,引导乡村社会民众心理的走向,积极到投入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九大报告.[DB/OL].http://www.gov.cn.

[2] 马悦,夏咏.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7(15):42.

作者简介:俞连波(1995—),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区域社会发展。

王连会,(1984—),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职员,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美丽河镇人民政府,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