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思考

2019-03-20董微

商情 2019年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问题

董微

【摘要】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再加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很容易产生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问题 方法与措施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1.自负心理

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的生活完全圍绕着孩子,怎能不让孩子自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2.享乐心理

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极少参加劳动。再加上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而,在孩子的意识里,自然就会形成享乐心理。具有享乐心理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好吃懒做,学习怕累,劳动叫苦,上学逃课,干活偷懒。只知索取,不求贡献。

3.孤独心理

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长们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挣钱,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即使有些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也因“代沟”问题,亲子间共同语言不多,难以有效沟通,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特别是独生子女,上无兄姐,下无弟妹,孤身一人,更少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没有知心朋友,常常感到非常苦闷、忧郁、孤独。孤独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容易多愁善感。严重的孤独感甚至使孩子产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

4.冷漠心理

冷漠即漠然、冷酷、无情,对什么都无所谓,没兴趣,漠不关心。大部分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泡在“糖水”、“蜜罐”里,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衣食之忧,没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嬉戏、吵闹、照顾的手足亲情,缺乏集体生活的亲身感受。对来自父母的呵护和生活满足,似乎天经地义。还有些独生子女生活在残缺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自小失去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愤世嫉俗,冷眼旁观,傲视万物。

5.嫉妒心理

独生子女在家里地位独特,从小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娇宠,亲友的奉承,优越感十足。他们一旦发现别的小朋友有比自己更优越的条件,就无法接受,从而产生嫉妒心理。爱嫉妒的孩子往往自己不求上进,也不让别人努力、求上进。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成绩,不看努力的过程。当别人成功了,会故意诋毁、嘲讽,苛责于人,让人过不去,以求得一种病态的心理平衡。

6.报复心理

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绝少受过委屈。即使偶尔与父母家人发生争吵,也往往是父母让步,让孩子达到目的。然而,孩子毕竟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家庭里,还需要把自己溶入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交往、联系。具有强烈报复心理的孩子,一般只能赢不能输,只能占便宜得好处,不能吃亏受损失。

功利心理

独生子女被家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比如,有些家长不切实际,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志向,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无论什么比赛或活动,都要求孩子参加,争取拿第一或第二。他们的积极表现完全是为了满足虚荣,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二、产生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

独生子女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对他们都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心甘情愿受孩子支配,这样娇惯的结果,使孩子误以为自己天生就应该受照顾,要求的权利越来越多,只关心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从小娇养惯了的孩子把享受当作理所当然,对父母的辛劳习以为常,漠不关心,从而造成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善交际,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人类长期赖以生存、成长的大家庭,是以极有共融性、和谐性、协调性、非排斥性和本性融合相通的血缘为纽带;以长辈为人类再繁殖母体与成长保证和楷模,以兄弟姐妹同步成长,互相启迪、相互制约为方式;以童趣童心自然和谐为生长模式和环境;以“打断骨头连筋”“血亲没有隔夜仇”的血缘亲情基因为基础的人类最理想成长环境。

三、解决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做快乐儿童

“孩子,你快乐吗?”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吃穿用样样好,还能不快乐吗?可是,在调查中发现,感觉自己不开心的孩子似乎并不在少数。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但在精神上,他们不够快乐。现在的“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快乐。专家指出按照教育的规律,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长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

2.独生子女的在校教育对策

(1)为独生子女创造和谐的群体生活环境,以此弥补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缺少与同龄人交往机会的不足。如集中办学,特别是独生子女的住校生活,可以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穿衣、洗漱、集体就餐、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一切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都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做。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过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例如,为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造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交往的客观环境,我们走访老干部、老工人,请他们讲北大荒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

(3)开展“听到批评,受到挫折怎么办”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使独生子女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有出息的人都应该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自己健康成长。

3.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独生子女教育网

儿童的社会化,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化就不可能实现。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媒介。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大胆地进入儿童社会去游戏、交往和磨炼,许多缺点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克服。

总之我们应该相信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方面的弱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社会、学校及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生子女教育网,发挥整合作用,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的社会化。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
二胎家庭中“老大”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注意独生子女的“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