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职业教育学生观及其当代启迪

2019-03-18颜廷燕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生观黄炎培职业教育

颜廷燕

摘要:黄炎培职业教育学生观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树立劳工神圣、职业平等、服务社会的观念,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读书得法、手脑并用、自治管理、规律生活,并最终达到知能并用、人格完整的质量规格。这对当今职业教育矫正学生职业观念、端正学校办学方向、重视学生人格培养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因此,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黄炎培;学生观;劳工神圣;双手万能;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2-0092-05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者,现代职业教育开拓者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奠基者。他的职业教育学生观包括职校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职业观念、职校学生应如何学习与生活、职校培养的学生应达到怎样的质量规格等重要内容,凝聚了黄炎培对职教学生、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关爱与殷切期望,也展现了他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发展的一片赤子之情。他的许多精辟观点闪耀着灿烂的智慧之光,对当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主要依据周汉民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双手万能:黄炎培职业思想教育读本·学生篇》一书的资料,对其主要观点及当代启迪试作探讨。

一、时代背景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被迫推出一系列“新政”,延续达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民族工商业蓬勃兴起,各地新式学堂、实业学校等相继建立,我国近代化进程在民族危难中被迫加快。但是,以“士、农、工、商”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等级划分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择业取向,各地实业学校生源不足,举步维艰。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相当严重,民国建立后亦无明显改变。一方面,新兴的民族工商业急需大量具有职业技能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当时各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却因用非所学而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一直秉承教育救国观念的黄炎培通过出国考察和国内调查,萌发了创办职业教育的思想,意识到“求学必求当世必需之学,教人必教当世不可少之人” [1], 并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丰富和深化,形成了以“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而他的职业教育学生观,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炎培学生观的精髓

(一)职校学生应树立的职业观念

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职校学生的认识误区,黄炎培要求学生必须树立劳工神圣观念、职业平等观念和服务社会观念。

1.劳工神圣观念

针对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类等级观念,黄炎培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并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座右铭。首先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黄炎培认为,只有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劳动,对劳动者给予发自良心的尊重,才能把大批学生从盲目追逐“学而优则仕”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其次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中华职教社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要求学生入学的时候一律要写誓约书,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尊重劳动”,具体内容是:“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2]”旧观念的转变、新观念的确立,都不是单纯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更多是一个实际践履问题。学生置身于日常的劳动之中,才能亲身感受到劳动的甘苦,让正确的观念在脑海中扎下根。这对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观念来说,绝对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2.职业平等观念

针对当时学生“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普遍心理,和社会上把各种职业分为三六九等的世俗观念,黄炎培强调:“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3]”他认为:“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来学时既无就职之诚,学成后更安有乐业之日?[4]”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游惰之习、浮夸之气,和不屑于于具体处下功夫、瞧不起具体职业的倾向,他谆谆告诫:“人不可无业,当知任何职业,必须积小为大,先轻后重。吾敢断言,今之当大任者,即昔日服微末之务而不以为小者也。吾更敢断言,今之不屑服微末之务者,即他日并微末之务而不得者也。[5]”这在当时,的确不啻为救弊的良药。

3.服务社会观念

黄炎培要求职校学生必须认识到:“求学非以自娱,人生必须服务,无论受教育至何种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6]”这与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成立时确立的职业教育目的“①谋个性之发展,②为个人谋生之准备,③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④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7]” 是完全一致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接受職业教育,就目标而言包括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要能解决个人谋生问题,否则不能自立,就会成为社会的累赘;中间层次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成就自己;最高层次是通过个人的积极贡献,推动国家乃至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所有职校学生都应树立这样的观念,首先解决自立问题,然后根据能力大小、水平高低,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更大价值。无论最后成效如何,只要个人尽力而为了,就可以问心无愧。

(二)职校学生应如何学习与生活

黄炎培创办的职业学校,往往采取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的培养模式,因而职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不同于普通院校学生,而更符合并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此,黄炎培强调职校学生必须读书得法、手脑并用、自治管理和规律生活。

1.读书得法

黄炎培告诫学生要“在需要中求学问”。即要选学国家社会需要的、急需人才的学科,否则学非所用,“在本身是生计问题,在国家是人才问题,所求不当,自己与国家都有很大的损失。[8]”学生入了职校当然是要读书的,但与传统读书或其他学校学生的读书应有明显区别。职校学生的读书,既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应用,而求知的目的也完全在于应用。不能去读那些无益甚至有害的书,也不能去读那些只能消磨时日的书。黄炎培指导学生:“读书有三想:(一)想为什么读书?(二)想这书该怎样读法?(三)读了以后,想比未读之时怎样?凡读书提要记录大概,可以得极大帮助。[9]”这样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读书,自然能事半功倍。

2.手脑并用

在职业学校中,学生必须通过更多具体的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好一种技能。黄炎培告诫学生:“真实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书本上的,是间接的知识;眼前事事物物,才是直接的知识。而且知识只是人生处世需要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技能,决非读书所能得到。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有人说,只等于陆地上学泅水,是万万学不成的。故欲得真实学问,必须在书本以外,就各人环境的接触,或生活的需求,用种种方法,研究最适当的处理方法,这就是真实学问。[10]”他特别强调:“自力求生,双手万能,即知即行。[11]”动手操作的能力、知行合一的能力对职校学生来说,实为重中之重。职校教学必须以“理论与實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为原则。因为没有动手操作能力,能知而不能行,学生就无法适应职业的需要,也就无法摆脱“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3.自治管理

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所写《誓约书》之第二条为“遵守规律”,具体要求为:“校中由全校学生组织自治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可知他所创办的职业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的。管理条款由学生讨论制定,本身就为学生自觉遵守奠定了基础;然后由学生互相监督遵守,阻力也必然缩小到最低限度。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形式,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与学校紧密联结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管理民主,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举。这样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参与集体事务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对培养公民意识也是有益的训练。这种管理模式,当然不仅是适用于职业院校的,正如黄炎培所说:“学生自治问题,是各种学校共同的。万不可误认为是职业学校才要有这自治办法。[12]”

4.规律生活

黄炎培一向主张生活要有规律,他称为“规律中求生活”。他告诫青年学生:规律中求生活“有两种好处:(一)个人在规律中过生活,可以使思想清澈;个人身体在规律中工作,可以减少疲劳,增进健康;个人的工作效率,因为有了规律,可以提高起来。(二)如果每个人都有守规律的习惯,全国国民,都是这样,国家有一种工作要动员时,大家都把人、财、物力贡献出来,遵守国家的规律,一起发动,抗战何患不胜,建国何患不成?[13]” 可见他之所谓“规律生活”,包括了遵守纪律、习惯养成、服从法律等多层次的内容,适应于从学生到公民的所有层面。规律的生活,可以避免沾染多种弊端或恶习,看似简单,实行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持久的恒心。黄炎培原来抽烟,29岁办学时为要求学生不抽烟,自己带头戒烟[14],此后坚持终生,就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好例。

(三)职校学生培养的质量规格

职校学生的培养方向当然是为了社会各种职业的需要,但需要达到怎样的质量规格,才算是优秀的或至少是合格的职校毕业生呢?黄炎培认为,必须达到“知能并重,人格完整”的要求。因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15]”说明他是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的。

1.知能并重

黄炎培说:“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16]”因而职校教育必须知能并重,不能顾此失彼;而培养的学生必须既掌握一定的、必需的知识,又具备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此他制定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和“适应社会需要、注重实用”的办学原则,建立了“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的培养模式,通过“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严格训练,使职校学生绝大部分达到了这一要求,并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不难看出,这样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社会里范进、孔乙己之类“读书人”不可同日而语,是由新的学校所培养、为新的时代所急需的。这一点,不仅对当时,对当今以至将来,都有着重要意义。

2.人格完整

关于学生的人格培养,黄炎培发表了大量精辟的论述。他要求学生:“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17], 还要“厉行身体锻炼,规律生活”[18], 打造“金的人格,铁的纪律”,能够具备“高尚纯洁的品格,博爱互助的精神,忠勇侠义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正确进步的思想。[19]”概括言之,就是能够“敬业乐群”。所谓“敬业”,就是要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尽心尽责地干好,为社会和人类多做贡献;乐群就是要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善于融入群体带领或协同他人去完成共同的事业。为了达到这样的人格标准,他要求学生要努力“克己”,战胜“浮力”。可知他对职校学生人格的要求标准是很高的,既凝练了传统社会里“士君子”品德的精华,又对应现代社会公民的各种条件。与一般人理解的就读职业学校无非就是求得一个谋生的饭碗,何啻天壤之别!

三、当代启迪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学生观,对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办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今时过境迁,这些思想观念是否过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以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学生观对当今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启迪。

(一)矫正学生的职业观念

从黄炎培1917年创办中国职业教育社算起,职业教育在中国已兴起百年,但后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黄炎培极力倡导的职业观念,如劳工神圣、职业平等、服务社会等,较之百年前固然有深刻变化,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远未真正确立。现在,学生就读职业院校,大多出于不能升入普通高校之下的无奈选择;而很多家长也认为孩子上职业院校自己很没面子。这说明,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官本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继续左右着人们的职业选择。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然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但也同样需要大量的一线劳动者,尤其是技术精湛的“大国工匠”。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却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与发扬。这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且质量不高有着直接关系。2016年3月5日的全国人代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职业院校对此应以实际行动作出积极回应。而当务之急,是像黄炎培那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从尊重劳动开始,选择社会需要而又适合自己的专业,认真学习实践,就业后牢固树立专业思想,为成为“大国工匠”而终生努力奋斗。而事实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工匠”,其对社会的贡献绝不次于某些硕士、博士。

(二)端正学校的办学方向

现在的职业院校包括大量的专科和中专层次以及少量的本科层次学校。不必讳言,这些学校名为职业院校,其中不少办学方向却与普通院校并无明显区别,即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并不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往往不是培养了多少社会急需人才,而是学校升格(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甚至学生升本的比率。部分学校升格或部分学生升本,应属正常;但以此为主要目标,则显然是偏离了正确方向的。在这些学校里,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特点并不突出,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课考试轻实践课考查,工学结合方面差距普遍较大,学生毕业以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为此,这些学校亟需端正办学方向,调整培养模式,借鉴黄炎培管理职业学校的成功经验,明确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以向社会输送能胜任现代化劳动操作、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为己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经历接近于社会现实的学习实践过程,受到较全面的职业训练,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时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成为受欢迎的人才。现在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起黄炎培办学时期不知要好了多少倍,而我们却不能企及他当年的办学效果,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而一所成功的职业院校,其贡献于社会和国家民族的,并不会低于普通院校。

(三)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当前,职业学校虽然普遍开设有德育课(或称思政课),但不庸讳言,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违背了“知行合一”的原则,没有把思想灌输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些学校的思政课,仍不过停留于“上课记笔记、考试抄笔记(开卷)、考后全忘记”而已。这样的道德教育,其成效可想而知;而在专业课程中,又往往完全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希望他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希望他能“人格完整,道德高尚”,自然是不可能的。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明确告诉我们:职校学生读的书固然可能少于普通院校学生,但其人格培养标准却不应低于其他任何学校的学生。这就意味着,职业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只能高于其他普通院校(由于学生基础的原因),而在培养的具体方式方面,则除了统一的可行方式外,更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更多的创新举措。职业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而教师的观念更新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其中应该属于关键的因素。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办学经验,是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有志于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仁,很有必要认真阅读黄炎培的著作,深入把握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与当前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并争取不断发展。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如何把国家意志落实为有效行动,应该是职业学校管理者以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努力完成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19]周汉民.双手万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学生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172,7,97,97,98,97,123,47,39,52,153,8,49,49,5,97,79,81,131.

[20]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2018-07-18].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責任编辑:张宇平)

猜你喜欢

学生观黄炎培职业教育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