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东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实践

2019-03-18王德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肥东县做法成效

王德兵

摘  要: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优质绿色生产的需要。该文阐述了粮食高质高效生产工作在肥东县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关键词: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成效;做法;肥东县

中图分类号 S3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045-02

2018年7月,安徽省农委、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做好2018年省级财政农业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指出,要支持粮食提质增效工程和生产结构调整,推广优质专用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落实节肥、节药、节水措施,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增产增效。合肥市也出台了《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文件。肥东县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分别制定了《肥东县2018年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和《市级粮食优质绿色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项目领导组、技术指导组,强化粮食高质高效生产的实施。

1 主要建设内容

以安徽省农委备案的2个示范家庭农场、2个示范村和2个示范片为主要实施地点,在撮镇、石塘等7个乡镇建立了12个农作物苗情动态监测点,同时在全县粮食主产区建立了32个市级粮食优质绿色生产示范单元。

1.1 实施粮食提质增效工程 在石塘、包公、民族、长临河、桥头集等乡镇实施粮食提质增效工程,重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水稻“三品一标”生产等优质稳产高效生产模式,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增产增效。在石塘镇阚东村和新展村、包公镇竹塘村和杨宋村、民族乡新丰村和民新村、长临河镇全胜村、桥头集镇竹塘村建立稻虾种养模式示范基地8个;在石塘镇马集社区建立有机稻标准化水稻生产基地1个。9个粮食提质增效工程示范基地实施面积达185.33hm2。32个市级粮食优质绿色生产示范单元面积达450hm2。

1.2 加快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 在古城镇友谊村开展6.67hm2稻田马铃薯高效栽培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探索种植业结构调整新模式。在店埠镇赵岗村发展13.33hm2再生稻生产,提高稻米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条件下稳粮增收新路径,辐射带动全县66.67hm2再生稻生产。

1.3 开展农作物苗情动态监测 根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2018年度油菜苗情监测方案的通知》(皖农办技[2017])179号)、《关于印发2018年全省水稻苗情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办技函(2018)30号)、《关于印发2018年度玉米苗情监测方案的通知》(皖农办技[2018])62号)的精神,结合肥东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分布等情况,在撮镇、店埠、石塘、梁园、八斗、古城、白龙等地设置4个油菜、6个水稻及2个玉米苗情监测点,准确掌握农作物生产动态和形势,依托监测数据科学制定生产指导措施,推进肥东县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提质增效显著 示范基地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达100%,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达95%以上。据测产,示范基地水稻加权平均产量为7894.3kg/hm2,比全县平均水平(预估7402.5kg/hm2)增产491.8kg/hm2,增幅达6.6%;再生稻两季产量为10050kg/hm2;稻田马铃薯产量45750kg/hm2。示范基地优质专用水稻品种覆盖率达100%,并实行订单生产,稻谷加价0.1元/kg,提质增收789元/hm2。经初步核算,示范基地生产效益平均为12750元/hm2左右,扣除额外成本5250元/hm2,净增收7500元/hm2,比全县平均水平(6250元/hm2)增收5250元/hm2,提升2.33倍。

2.2 社会效益明显 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了全县粮食优质绿色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增强了技术指导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全县建立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达666.67hm2,同时结合市级粮食优质绿色生产基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病虫疫情防控等项目的实施,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优质绿色粮食生产面积达1.33万hm2以上,全县订单农业面积达1.37万hm2,从而增加了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保障了粮食质量安全,推动了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对全县粮食优质绿色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2.3 生态效益良好 示范基地通过集成推广秸秆还田、化肥减量增效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228台、性诱剂约6500个。结合市级粮食优质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病虫疫情防控等项目的实施,全县水稻田累计安装太阳能杀虫灯552台、性诱剂1.6万个,覆盖面积约1333.33hm2,绿色增产高效技术应用率达100%,有效提高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领导,強化责任 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联系农业工作副主任、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农委、财政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确保项目规范操作和实施成效。同时,成立县农技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技术宣传、培训及指导等工作。

3.2 广泛宣传,做好服务 通过电视、农网、报刊、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扶持政策和关键技术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及指导工作,确保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点、到户、到田。据统计,2018年肥东县开展电视、网络及报刊宣传报道20余次,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0余场次,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余万份。

3.3 完善机制,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公开审批、绩效考核、资金使用、归档立案等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县农委印发了《〈肥东县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东农[2015]076号)、《关于印发省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案的通知》(东农[2016]88号)、《关于印发肥东县粮食优质绿色生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及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东农[2018]140号)文件,进一步完善项目评审和考评指标体系,规范工作流程,细化操作程序,实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及时做好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

3.4 加强监督,注重绩效 加强项目资金审核与监督管理、按照项目资金支出审批流程拨付资金,确保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督,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接受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资金进行了财务审计核查。按照绩效评价各项指标要求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自评,形成自评报告。

4 主要经验

4.1 突出抓好示范基地建设是基础 选择农田基础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技推广网络健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按照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的“五统一”管理,着力建设以点带面的示范基地。

4.2 着力培育实施主体是关键 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组织载体,促进示范单元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推进粮食优质绿色生产。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培育力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之成为粮食优质绿色生产的实施主体。

4.3 推广绿色增产技术是核心 将现有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优化技术路线,集成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的绿色、增产、增效的技术模式,探索绿色增产增效途径。一是优化水稻生产结构。集成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宜机械化的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稻虾种养、稻鸭共生等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模式。二是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薄弱环节,提高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整体水平,重点推广机械化育插秧、大中型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等技术。三是推进科学肥水运筹。推广秸秆粉碎腐熟还田,增施优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提升耕地质量;推广应用水稻专用控缓释肥、生物肥、水溶性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法,做到化肥深施、平衡施肥、精准施肥。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四是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积极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应用大中型高效药械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4.4 規范项目管理是保障 严格按照省级农业财政项目“四制”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操作程序,做到项目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同时明确项目资金支持方向、奖补对象及奖补标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对项目实施主体进行绩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考评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关键技术落实程度、产量情况及档案资料等。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肥东县做法成效
开办“包公家宴职工食堂”安徽肥东县擦亮廉政品牌
关于肥东县“党建+ 电商扶贫”的思考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