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文本-学生”关联点的文本解读策略

2019-03-16周丽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文本

周丽萍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师与作者、学生多向互动的心灵对话过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指向“文本-学生”关联点的文本解读策略,解读文本与学生发散思维、文化品格、生活经历、赏析水平的关联,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真正将阅读教学引向深处。

关键词:“文本-学生”关联点;文本解读;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B-0036-03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有怎样的解读就有怎样的教学定位。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读者的角色是具有能动性的可变量,其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文化体验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读者变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指向“文本-学生”关联点的文本解读策略,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真正将阅读教学引向深处。

一、解读文本与学生发散思维的关联

思维是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的思维[1]。那么教师如何在文本处理中找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培养点?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如何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台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可利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抓住切入点,充分考虑到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和序列性。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孤立的一个问题往往难以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此时需设计几个相关的子问题,来启发挖掘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017年全国英语优质课赛教,某教师执教外研社《悦读联播  美文精选》八年级上册Words which deceive一课。文章的大意是一个小男孩撒谎,后来不得不以新的谎言去掩盖原来的谎言,在此过程中,男孩内心产生一系列纠结和困惑。为了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最后的主题意义讨论环节,教师先设定了一个核心问题,之后用一系列辅助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探究。

核心问题:What did you learn from Neds story?

辅助问题:

Q1: Why do we deceive others?

Q2: How would people feel if we deceive them?

Q3: How would we feel if the others deceive us?

Q4: Who can/cant we deceive?

Q5: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lie and deception?

Q6: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make mistakes?

Q7: Does the story have an ending?

……

在这个讨论文章主旨的拓展环节,教师采用子问题辅助核心问题的设计方式,把各个问题有序合理地连接在一起,层层递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关注到了问题的逻辑关系,即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

二、解读文本与学生文化品格的关联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译林版九年级上册阅读材料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文章最后一段(Through hard work, Spud Webb proved that size and body type does not matter — you can do almost anything if you never give up.)显然是全篇的升华,是文眼所在,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中,每到此处,总是硬生生地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美其名曰此部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应先让学生内化文本中的某个触发点,在无痕中领悟,形成一种自我感知力,这样才能让文本背后的精神和力量根植于心。在执教此节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背景知识,从这一句话引发到学生熟悉的海伦·凯勒的故事,运用图片和关键词句呈现她的成长历程。通过故事的复述,让学生再次从情感中去体验这种精神品质,体会到文中“you can do almost anything if you never give up”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而让它成为指引学生成长的一种感召力。

译林版九年级上册阅读材料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文中有这样描写音乐的句子:Tan showed an interest in music. He loves the sounds of the running water and the blowing wind because, to him, the best music comes from nature.如何挖掘此句与学生文化品格的关联?我在播放了音频视频之后,随即发问:What is music?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想象,答案精彩纷呈:Music is love; Music is nature; Music is Dancing; Music is feeling......文化是相通的,以音乐为媒介,通过感知和表达,可以把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带到一个新高度,培养学生欣赏美、评审美、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和文化自信,感悟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

三、解读文本与学生生活经历的关联

真正的阅读教学,从解读和研究学生开始。文本解读应遵循“教育走向生本”的理念,把以生为本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起点。离开学生,教师的解读就成为一厢情愿;离开学生,教师的解读就失去教学的参照。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融入具体情境,用阅读材料中的某些“点”,去触发他们的所思所感。

2017年全国优质课观摩,某教师执教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本课主要讲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教学情境,并让学生始终处于这一情境中。整堂课,学生仿佛就是课文中的主角,想主角所想,忧主角所忧,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的基本设计思路是:发现问题——由Tom与妈妈的矛盾,推及至学生讨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分析问题——由分析成功沟通技巧,推及至讨论如何运用技巧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解决问题——由训练有效沟通的技巧,推及至通過角色扮演展示自己如何与父母成功沟通。整堂课,学生沉浸在文本情景中,自然就触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之心。学生通过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头脑中的自储图式,对以上与自身有关的各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真正实现在阅读过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而这些恰恰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译林版八年级上册阅读材料The story of Xi Wang讲述的是熊猫Xi Wang的成长过程,我在本课的拓展环节由The growth of Xi Wang延伸到My growth。在屏幕上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某个学生刚出生、5岁、10岁、13岁这四个不同年龄的四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接着由我示范,向学生介绍这个同学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喜好等。

学生看着这个同学的照片,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在他们兴趣盎然之际,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取出预先布置他们带来的各自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模仿刚才老师的示范,用尽量丰富的词汇组织语言彼此交流,讲述自己不同时期的成长经历。学生纷纷主动参与,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和调动了起来。学生自身的资源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资源。教师能以文本为依托,找准文本与学生生活经历之间互通的关联点,引导学生把现有的语言知识、生活经历、丰富的想象力等结合起来,才能让英语课堂变得丰富生动,学生才能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畅所欲言。

四、解读文本与学生赏析水平的关联

英语阅读是陶冶情操、造就品格的巨大精神能源。阅读赏析能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让学生体味英语语言之美。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阅读赏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潜能,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译林版九年级上册阅读材料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文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能直译的经典英文佳句。为了和学生一起更好地品味语言,我让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同学们纷纷都说“最后一小节”。那么如何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最美的句子呢?我以文中原句“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为鉴赏交流的触发点,特此发问:Why does Tan say his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 根据学生的回答,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层含义,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桥,桥的两边连接着past and present,common object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Western music。这样避免了直译这些美句,不至破坏她们的意境美,同时也让学生对谭盾音乐的风格和灵魂有了意会和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了英语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

诗歌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韵律,语句凝练,语境和谐,音美、形美、意美。理解和欣赏英文诗歌,可以从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译林版八年级上册阅读材料Seasons of the year是一首诗歌,该诗歌以季节变化为主线,由四个段落组成,分别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冬、春、夏、秋四季景色,从冬日的积雪皑皑到春日的蜂蝶嬉戏,从夏季的小溪与树荫到秋季的落叶与丰收,体现了四季交替的大自然之美。画面感强烈,韵脚整齐,行文对仗,读来朗朗上口,诗歌韵味浓郁,富含人文素养。在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语言的美是相通的,我以汉语诗歌的韵脚与韵律作为切入点,首先向学生展示并诵读脍炙人口的《春晓》及其英文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由此,学生很容易迁移感知英语诗歌的韵脚和韵律。

参考文献:

[1]顾海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英语教师, 2015(6):147-150.

Strategy for Text Interpretation Oriented Towards “Text-Student” Relevance

Zhou Liping

(Yixi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Yixing 214200, China)

Abstract: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 author and student converse interactively, diversely and mentally. Teachers should be in the position of students to ruminate over the strategies for text interpretation oriented toward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ext and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between text and students cultural characters, life experiences and savoring and analyzing proficiency. Also, teachers should make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extual connotation to truly lead reading instruction into a deep level.

Key words: text-student relevance; text interpretation;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猜你喜欢

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抛锚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