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区域历史研究的新探索
——安徽省历史学会2018年会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03-15沈志富

关键词:史学安徽历史

沈志富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由安徽省历史学会主办、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承办的安徽省历史学会2018年会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16日至18日在安庆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史学》编辑部、《档案学通讯》编辑部等单位的130多位代表参会。本次研讨会共收到112篇论文,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一、改革开放40年安徽史学的回顾与前瞻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安徽史学界在前辈学者的开拓引领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弘扬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省委省政府的文化强省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结与反思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基调,同时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巨变本身业已成为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1.40年安徽本土史学研究的学术回顾

从整体视角出发,40年来安徽本土学者研究安徽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和显著成就值得总结。省史学会会长李琳琦教授在致辞中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表现,即安徽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安徽历史文化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家社科基金有关安徽历史文化的立项不断增加、一大批基础厚实思想活跃的年轻学者不断成长。他还结合安徽文化区划分、安徽文化精神凝练等宏观论题的阐释,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安徽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

从局部视角观察,徽商与徽学无疑是安徽地方史领域耕作精深的板块,也是本次年会上开展学术总结最全面深入的区域。李琳琦、毕学进、朱传炜、赵发等分别就40年来国内商帮史研究、徽州茶商研究、徽商与明代中期盐法改革、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的徽学研究热点等专题展开分析回顾,既梳理总结徽商与徽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绩,又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该领域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内涵的深化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40年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探索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18户农民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时代大幕。改革开放40年历史正成为史学研究的新热点,也是安徽史学界当仁不让的研究领域。赵胜通过对各类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的解读,分析了1977—1981年中国农村改革起步阶段的特征及其取得成功的内外部因素;方青等从国人休闲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多方位变迁;王道云则从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变化来探讨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

二、安徽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一直以来,安徽本土学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与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探讨。在年会提交的百余篇论文中,有65篇涉及安徽区域历史文化方面的选题。其中既包括对安徽区域史研究不可绕过的“文化区”划分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探讨,也包括已有研究方向的再深化,还包括新的研究领域的再开辟。

1.皖南区域史研究

徽学研究出入于经济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政治史、环境史及方志谱牒文献等不同领域,新见叠出。刘道胜从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出发,探讨了徽州方志的人物书写原则及甄选标准问题;董家魁探讨了明清徽州家谱纂修过程中徽商的作用;吕永鑫、杨芳分别以延陵吴氏和南屏叶氏为例阐述了徽州传统家风家训及其当代价值;徐腾飞关注了科举之途壅滞背景下徽州落第士子的境况与出路;翟自成从生存困境、竞争优势、地位提高等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徽州经商观念形成崛起的原因;王漫漫等通过考察《徽州府赋役全书》探讨了明代一条鞭法等重要赋役制度在基层的实践过程;谷梦月、黄伟、黎俊祥等考察了徽州和皖南地区山区开发与环境变迁以及灾荒救助等问题;后娇娇以民国徽州枣业及其经营为个案探讨了近代徽商走向衰落的原因;丁希勤基于徽州方仙翁的民间信仰探讨了神话与政治之间的互动;江慧萍等基于方志与族谱资料揭示了明清徽州存在的溺婴陋习及其社会危害;周伟义通过考察休宁地区的贞节妇女解读明清徽州社会的价值取向;宋曲霞等从建国初歙县开展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月活动的做法与成效中考察了徽州婚俗的变迁与新的婚姻制度逐步确立的过程。

徽州以外的皖南及沿江地区历史研究也有新表现。沈世培从口岸开放与城市发展优势增长的互动关系角度,解析了近代芜湖开埠对芜湖城市建设及安徽城乡发展格局变迁的深远影响;曹阳以裕皖官钱局的创办及改组为例梳理了近代皖南金融转型的过程及其对安徽金融转型的意义;王世红探讨了乡村自治背景下皖南圩区防御性聚落的形成与特点;房利通过近代皖江地区堤防工程建设情况的梳理分析了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张绪则通过个案讨论提出近代皖江流域城市市场的三种类型,即口岸型、消费型和中转型,并以此构成了近代皖江流域城市市场体系。

2.安庆区域史研究

明清以来安庆区域文化勃兴,诸多文化现象和文化成就在安徽乃至全国都深具影响。本次年会上安庆历史文化研究备受关注,不仅有对桐城派史学的深度挖掘,而且有对安庆城市变迁与近代史事的具体考察。桐城派名家史学思想与成就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既有董根明对有清一代桐城名家史学实践、撰著、思想与方法的整体论述,也有金仁义、王国席、郑素燕对方东树、黎庶昌、薛福成等桐城派学者史学思想具体的探析。相关研究还包括董玉影探讨了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方苞对于科举时文的态度;周毅通过对地方志文献的解读勾勒出宋明以来安庆地区理学发展面貌,特别是桐城派对清代安庆程朱理学图像的影响;徐伟民分析了桐城派“中兴领袖”曾国藩在安庆推进近代化若干史事并作出了评价;王德龙考察了近代著名儒学活动家汪吟龙的生平经历及其致力于复兴儒学、重构儒学传承脉络的努力;边乐利从内外因相互作用角度探析了桐城派发展壮大的原因。安庆城市史研究中既有旧史料的发掘,也有新材料的展示。如操秋生对皖国古城遗址的探讨和研究,肖航对太湖县出土楚贝及其年代的考证,汪忠明基于宋明史料对南宋嘉定十年安庆府建城地点的探讨,陈璟对安庆城墙砖文的梳理和研究等。与此同时,安庆地方文献整理问题也在本次年会上被学者郑重提出并获得广泛呼应。张全海提议加强安庆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尤应重视对安庆官文书与民间文书等历史文化矿藏的深入发掘与搜集整理,打造安徽学术研究新品牌。

3.淮河区域文化研究

皖北地区淮河文化研究在本次年会上有着多角度、多学科的呈现。曹大根通过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相印证,考证了《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沛郡政区设置及变化情况;张金铣对元代颍州状元李黼有关家世与仕宦、殉职江州、历代评议、留存诗文等史事作了全面考证;陈雷则对历史悠久的颍州城隍历史文化价值及影响作了探析;胡惠芳通过碑刻、纸质文本等材料的解析,考察了乡规民约在近代芍陂维护与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孙玉杰以刘秉权档案为中心探讨了1950年代治淮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政治与水利的关系互动;杨泽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考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南嗨子戏的历史、技艺与价值。

4.安徽区域文化专题研究

会馆研究:会馆是近代社会的特殊文化现象,对区域人地关系、地方社会进程皆有重要影响。陆发春通过对晚清旅外皖籍人士捐建北京安徽会馆的历史考察,分析了旅京安徽会馆在省域社会发展和人群力量凝聚方面的重要功能,特别是对建省较晚的安徽省域的社会与文化认同有重要的作用。刘家富以近代大都会上海为考察对象,论述了旅沪安徽同乡会的建立过程、活动形式以及社会影响。任小虎从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视角观察清代南京石埭会馆的兴废与重建,分析了会馆所维系的传统秩序在近代社会遭遇的困境。

方志研究:安徽方志编纂源远流长,史上佳作频出。张安东梳理了民国时期安徽地方志的编纂概况及特点,特别是方志修纂者对志书编纂体例体裁及编纂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推动了旧方志向近现代方志的转变。江贻隆考察了民国时期《安徽通志稿》的纂修过程及其价值。

民俗与红色文化研究:过慈明站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了环巢湖地区庙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白如山等梳理了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历史地理研究:王开队概括梳理了历史时期安徽空间范围内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提出“安徽历史地理研究”论纲的设想。沈志富梳理了《禹贡》“大别”地望千年名实之辩的过程,认为大别地望之争是清代禹贡山川聚讼的一部分。

经济·政治·思想研究:王光煜通过考察清末敬敷书院和求是学堂同城并存及演变历程,探究了清季安徽中西学之争中的学风嬗变、士人心态变迁以及思想对抗与调适的复杂过程。徐希军通过胡适发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引发知识界论争事件的梳理,分析了时人对政治自由与学术独立问题的多维认识。刘巍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安徽省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分配结构以及变化特征展开研究。易山明围绕清末裁驿归邮后的邮政管理权问题探讨了安徽邮驿的近代变革。吴悦探讨了近代安徽银元局人事变迁及铸币情况。李云对留皖沪属小三线的改造利用问题作了研究,认为经过对三线国有资产和机器设备等工业遗产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中国史具体问题研究的多元展开与推进

本次年会上学者们不仅厚植安徽扎根本土研究,而且放眼全国察古观今,探讨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十几个具体问题,大大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内涵。

古代史研究:王进锋基于先秦史料的阐幽发微探讨了西周时期周王国和诸侯国的学校等级体系、升汰机制与学员出路问题,认为学校教育为西周贵族和平民入仕提供了门径,也为不能入仕者带来了境遇改善和生活便利,这是对古代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深化。王云云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儒学发展的主题、儒学与皇权统治结合等方面梳理了儒家礼学思想的构成与演进。杨松水探讨了居巢范增老骥伏枥的责任担当与精神动力来源,并解析了亚父文化的时代特征与生命价值追求。颜世明考察了南朝刘之遴等所校《汉书·叙传》“真本”的传抄与流传,认为其对考索《汉书》的版本、成书等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李正君等通过对两晋时期以确定德制、制定正朔服色制度和制造符瑞来加强王朝合法来源的论述,探析了五行学说及五德终始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汪翔论述了白居易对于致仕的观念和见解,如赞同他人及时致仕、劝勉他人继续留任、批判他人无意致仕等方面。朱德军考察了北宋陕西路“土兵”的出现背景、来源构成及其在北宋边防中的地位与作用。王道鹏通过宋代蕃将李显忠从忠义人物转变为文化英雄的历史书写与形象塑造过程的梳理,探讨了宋代以来的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问题。蒲霞梳理了王阳明在南京太仆寺少卿任上与滁州的情缘,认为滁州是阳明心学思想早期践行与升华的起点。方晓珍在传统家风家训的基本内容、思想特色及文化表征等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家训家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

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研究:蔡胜对近代知识精英借鉴西方理论关注乡村问题、开展乡村调查、建构乡村形象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程莉以近代苏皖两省典型实业家周学熙和张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发展道路与地方经济发展、近代城市转型之间的关系。李家涛等基于《邮政条例》编制档案的考察探讨了近代行业立法考量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郝佩林以活跃于江南城乡的书场茶馆的评弹演艺为考察对象,探讨了评弹演艺与近代江南城乡沟通之间的互动关系。黄文治基于谢、万、郑档案的研究与分析,考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领袖“肖像及语录政治”的极致表现,特别对污损领袖画像、照片及语录案进行深度挖掘并讨论。

抗战史研究:何孔蛟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宣传动员做了研究,认为新桂系的宣传工作经历了由行政主导到融入党治的过程,反映出新桂系在大别山区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党治的加强。胡孔发梳理了新四军在根据地开展地方医疗卫生工作的举措及影响。李阿康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池州敌后战场的表现和作用。张烊烊对抗战胜利前夕皖南行署精兵简政的举措、效果及原因等进行了研究。雷乐街以《安庆新报》为例,考察了皖南事变前后日伪地方性报刊对国共摩擦的报道,并对“地方性”材料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做了评价。

四、世界史研究格局的显著改变与提升

本次年会收到世界史稿件多达27篇,研究时段从古希腊古罗马直到21世纪,研究国别从美英法日到非洲大陆,显著改变了安徽本土世界史研究的固有格局与面貌。

欧洲史研究:张艳考察了城邦这一古希腊人政治制度创新的内涵,探讨了城邦对古希腊公民公共意识形成的影响。鲍红信从古罗马时期公共空间城市广场扮演的角色、承载的功能出发探讨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蒋子晖对罗马城邦时期盛行的阿波罗崇拜对罗马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过程及表现作了梳理。戴立云探讨了欧洲中世纪磨坊的使用推广、技术革新及其历史价值。傅新球梳理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展览伦敦“大博览会”的缘起、组织及影响。黄灿从合并前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关系以及《联合法案》中双方的利益诉求与妥协两个维度分析了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事件。蒋方探讨了“欧洲之父”莫内的欧洲联合思想行动及其在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李雪探析了1857年英国《离婚法案》中的妇女财产权问题及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李义中梳理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不从国教派”之快速扩张、发展壮大的过程,认为该运动促进了“真正”宗教多元化时代的开启,深刻影响着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宗教进一步迈向平等化的进程。翁海玲通过考察英国外交部档案,细致梳理了英国封闭滇缅公路的决策过程及其中的国际合作问题与影响。奚庆庆梳理了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英国对“神谕”提案的态度演变及原因。尹建龙探讨了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企业家群体与贸易政策的转变以及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的具体表现。元鹏成认为,英殖民帝国的建立归因于英国政府的推动,特别是都铎政府实现从放任海外探索到大力支持海外扩张的角色转变,推动了英国殖民事业的发展。陈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欧盟与伊核问题研究展开系统归纳。

美国历史文化研究:雷若欣考察了北美新法兰西时期殖民地的教育活动及其对多元文化格局产生的影响。郭豆以华人移民为视角,探讨了美国多元文化形成与融合的过程。朱颖论述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掀起的一场社会性进步主义运动的表现和特点,运动对于解决工业主义与社会调节的矛盾具有正面意义。李方方论述了二战后美国“日裔战争新娘”群体的形成过程与地位变迁。查泉对美国学术界中的赫伯特·胡佛研究作了总结思考,认为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周军对卡特时期美国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研判与政策选择问题作了梳理。袁怡对国外“茶党”的主张、影响以及其存在意义等研究现状作了充分总结,韩家炳则具体论述了美国白人女性参加“茶党”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日本文化研究:林生海以广为流传的“百鬼夜行图”为中心探讨了妖怪文化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王智汪探究了日本江户时代儒学派别之一的古学派的学者人群与思想特点。

非洲史研究:杜英系统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安徽与非洲经贸往来历史,分析了安徽对非洲经贸合作特点与发展路径。钱芳华探析了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白人贫民窟的形成并展开原因分析。此外,王瑶以“快速时尚”的流行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融合趋势。

五、史学研究理论的学理探讨与创新

在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方面,梁仁志对史学家长期探讨和关注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提出新的论点,认为古代农民生存需求的有限保障是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基本前提,农民应该成为问题研究的主角,同时应客观看待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程度,以更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真正内涵。在历史教育思想方面,汤城对20世纪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白寿彝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思考历史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白寿彝的历史教育思想体现了自觉的史学意识、强烈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值得继承发扬。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吴胜钱通过反思目前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入门读物,对中国通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新见解,主张突破中国通史模块化的叙述方式,重新建构通释性的书写体系,以凸显历史生命的活力,彰显历史生命的激情,增强史学的感染力。在海外史学思想译介方面,李勇介绍了丹尼尔·沃尔夫的历史相对主义观点和他的全球史观,尽管他无意识陷入以欧洲史学为中心的窠臼,但他所著《全球史学史》论中国史学史采用的全球框架分期及比较眼光与全球视角对世人具有启发性,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年会讨论的一百多个具体问题拓展了中国史学的视域,深化了中国史学的内涵。整体来看,安徽历史学研究还存在史学理论探讨不深入,区域史研究力量不均衡,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不充分,世界史学科优势不鲜明,比较研究方法运用与全球视野仍较缺乏等一些问题和不足。借用周晓光教授的话总结,历史上的安徽史学繁盛,历代史学名家辈出,史学著作浩繁,传承创新安徽文化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使命。相信经过安徽史学界的不懈努力,不仅能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且一定会培养打造出一支活跃在中国和世界史学舞台上的新时代的“史学皖军”。

猜你喜欢

史学安徽历史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史学漫画馆
历史上的4月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