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闽籍作家考

2019-03-15杜东花

关键词:刊本桐城道光

杜东花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这本书缺载了部分作家的名氏、籍贯、功名等,书中以方框符号排印标识。截至2017年8月,汪祚民先生在《〈桐城文学渊源考〉作家缺名补考》《〈桐城文学渊源考〉作家缺名续考》《〈桐城文学渊源考〉作家缺名再考》中对63位作家的缺名进行了重要考补。本文将继续考补《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中部分闽籍作家的著作卷数、字号等缺载或讹误部分。此外,按原书体0例予以增补刘国柱、鲁仕骥两位桐城作家。文中先摘录1989年版黄山书社校点本《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中闽籍作家缺载部分的记载原文并标注其页码,原文缺字用“口”表示,然后逐条进行考补。

一、闽籍作家著作考

1.高腾撰述:《九皋草堂文》三卷、《毂音初集》口卷、《汉学咫闻》廿卷、《汉学咫闻》三卷。第525页。

按,本条中《毂音初集》卷数缺载,《汉学咫闻》卷数讹误。

据光绪《光泽县志》卷之十七《高腾传》载:“高腾,字鹤年,号九皋,晚易海樵父经祖,腾聪颖绝人。……著《九皋草堂文》三卷,《毂音初集》二卷,并《汉学咫闻》二卷藏于家。”[1]1112-1113《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二载:“高澍然,字雨农,光泽人,腾子,嘉庆辛酉举人,官内阁中书,其父授以从朱仕琇所受古文法,……撰《抑快轩文集》七十三卷、《光泽县志》三十卷、杂著口中。”[2]259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知县事乌程钮承藩为光绪《光泽县志》所撰《序》载:“余不敏,承乏兹邑。既下车与绅老接询及此邦记载,则以志书进且出,其增修刊稿谓前书成道光季年,距今年五十余。……故经事简而成功易。盖前志为邑乡贤高雨农(即高澍然)孝廉手笔,体制精详无庸窜。”[1]1-6据这些记载可知,高澍然为高腾子,其曾重纂《光泽县志》三十卷,光绪《光泽县志》以高澍然所修《光泽县志》为底本递修,因此光绪《光泽县志》卷之十七《高腾传》中对《毂音初集》《汉学咫闻》卷数的记载可信度较高。据此,可初步考得《毂音初集》二卷、《汉学咫闻》二卷。

又考光绪《邵武府志》卷之二九《艺文》载:“《汉学咫闻》二卷,高腾撰”“《古今文》六卷、《毂音集》二卷,高腾撰。”[3]810-811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七十九《明国朝经籍》载:“《古今文》六卷,高腾撰。《毂音初集》二卷,《汉学咫闻》二卷。腾,乾隆丁酉举人。”[4]1608这两处关于《汉学咫闻》《毂音初集》卷数的记载与光绪《光泽县志》的相关记载一致,进一步确证了《汉学咫闻》《毂音初集》的卷数。

综上所述,不仅可以补本条《毂音初集》卷数之缺和纠正《汉学咫闻》卷数之讹误,还可增录《古今文》六卷、《毂音集》二卷。

2.陈庚焕撰述:《童子摭谈》一卷、《庄岳谈》一卷、《闽学源流说》一卷、《气禀说》一卷、《闽学赘说》一卷、《易堂隐德录》六卷、《师门瓣香录》口卷、《尊闻录》口卷、《于簏塾读》口卷、《崇德同心录》一卷、《五经补义》口卷,《二十二史人物表》口卷、《二十二史图经》口卷、《二十二史年表》口卷、《日记古人言行录》口卷、《畜德随笔》口卷、《北窗随笔》口卷。第540页。

按,本条中《师门瓣香录》《尊闻录》《于簏塾读》卷数缺载。

据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二百三十八《陈庚焕传》载:“陈庚焕,字道由,号惕园,高祖骧,字叔举,其父被累入狱,骧匍匐往请,以身代事,解奉亲避居九仙山下。能诗,与兄騄从许友修平远台诗社,著有《中轩蓟游》二集。庚焕少好学,父夆勖之曰:秀才补之时务,授以官,如暮夜徒行,岂非俗学之误耶。故庚焕天文地理乐律兵法水利河防,以及农桑方技之书,无不读。尝撷录其可行者,既从蔡容游,又与谢金銮交,所学益务实践。……嘉庆元年,郡县议举孝廉方正,辞,后郡县又议举实学,未终丧不应。以岁贡生,终年六十四,道光六年祀乡贤。”[4]4299此条记载清楚地交代了陈庚焕的家世与生平,但是没有提及陈庚焕的著作情况。其著作情况主要载于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六十九《国朝经籍》:“《于簏塾读》一卷、《师门瓣香录》一卷、《尊闻录》一卷、《林大孺人言行略》、《惕园文稿》十六卷、《外稿》一卷、《诗稿漫存》四卷。庚焕,嘉庆闽贡生。”[4]1412据此,可补本条作家著作卷数之缺:《于簏塾读》一卷、《师门瓣香录》一卷、《尊闻录》一卷;此外,《惕园文稿》十六卷、《外稿》一卷、《诗稿漫存》四卷等也可据此增录。

3.何则贤撰述:《蓝水书屋丛笔》一卷、《读经札记》口卷、《晋史补略》口卷、《球使礼服答问》口卷、《涉史漫笔》口卷、《史通》口卷、《何氏偶笺》口卷、《名人轶事随录》口卷。第545页。

按,本条中《球使礼服答问》卷数缺载。

据民国《闽侯县志》卷四七《艺文上》载:“《球使礼服答问》一卷、《蓝水书塾笔记》一卷、《蓝水书塾诗文集》。何则贤著,字道甫,道光乙未举人,官训导。”[5]150此条记载著作下面附有作者的简介,那这里的何则贤和《桐城文学撰述考》卷四中此条作家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翻阅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二载:“何则贤,字道甫,道光乙未举人,师事高澍然,受古文法,其为文质实坚栗,词远鄙倍哦,以神为主,撰《蓝水书塾文钞》口卷,杂著口种。”[2]360这两处关于何则贤生平的记载相一致,说明他们同为一人。

据此,可补本条《球使礼服答问》一卷;此外,可增录《蓝水书塾笔记》一卷、《蓝水书塾诗文集》。

4.何高慰,字孟思,光泽人,长聚子,道光丙午举人,官永安县学教谕,诗文皆有家法,以典籍自娱,撰《企园文稿》口卷,《诗稿》口卷,《草涧吟》口卷。第367页。

按,本条中《草涧吟》卷数缺载。

据光绪《光泽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卷十三《经籍略》载:“《草涧吟》四卷。国朝何高慰撰。”[1]1013据此,可考得本条中《草涧吟》的具体卷数:《草涧吟》四卷。

5.李云诰,字鸿仪,建宁人,诸生。师事张际亮,受古文法,称高第弟子,工诗,古文词,兼精于《易》,通河洛理数,所言多奇中。撰《太华山人剩稿》口卷、《续稿》口卷。第367页。

按,本条中《续稿》卷数缺载。

据光绪刊本《邵武府志》卷二一《李云诰传》载:“李云诰,字鸿仪,恩贡生,好学,抱负不凡,尝肄业福州鼇峯书院,屡试为诸生,冠一时士大夫多与之,游学诗于张亨甫,为门下高弟。晚年交益广,足迹所至多目为大儒居家。性孝友重伦常,于诗文外兼精于《易》,通河洛数。咸丰寇获,云诰为聊董胜败先卜之,《易》所言多奇中,其殁之先。数月,与友朋语自知某日某时死。至期,果病,自整衣冠而逝。著有《太华山人剩稿》数卷、《续稿》一卷、《续订建宁耆旧诗钞》十四卷。”[3]472这条记载清楚地记录了李云诰的生平。据此,可考知《续稿》为一卷。另外,光绪刊本《邵武府志》卷之二九《艺文》载:“《太华山人集》,李云诰撰。”[3]818

综上所考,不仅可校补本条《续稿》的卷数;还可增补《续订建宁耆旧诗钞》十四卷、《太华山人集》。

6.张际亮,易名亨辅,字亨甫,建宁人,道光戊戌举人,八旗官学教谕,师事族兄张绅,受古文法,私淑方苞、刘大櫆、姚鼐、李祥庚四人,志在经世,喜为诗,其诗才气横溢,情致绵邈,变化驰骤,有票姚飞动不可控抑之势,而仍不鹘于法,撰《张亨辅集》口口卷、《思伯子堂诗集》口口卷。第366页。

张际亮撰述:《松廖山人集》口卷、《娄光堂诗稿》口卷、《娄光堂文稿》六卷、《娄光堂杂录》口卷、《娄光堂别集》四卷、《娄光堂骈体》一卷、《娄光堂赋》一卷、《南来草》口卷、《翠微亭稿》一卷、《思伯子堂诗集》口卷、《制艺》二卷、《交旧录文》二卷、《黄垆录文》一卷、《骈体文》一卷、《童言》一卷、《缉盐事宜》一卷、《金台残泪记》三卷、《日记》十卷、《政书自序》口卷、《耆旧钞记》口卷、《国朝建宁耆旧诗钞》口口卷。第546-547页。

按,本条中《张亨辅集》《思伯子堂诗集》卷数缺载。

据《桐城派编年》载:“张际亮卒(1799—1843),际亮榜名亨输,字亨甫,号华胥山人、松廖山人,福建建宁人。幼颖异,陈寿褀主鳌峰讲席,极器重之。年二十七,选拔贡。道光十六年(一说十八年)举人。有狂名,乡试时易名亨辅始得中式。挚友姚莹因事被逮,偕至京师,周旋患难。及莹事白,狂喜日轰饮,遂以醉死。诗歌沈雄悲壮。所著……《思伯子堂诗集》三十二卷、《张亨甫集》二十七卷等。”[6]515《清代诗文集汇编总目录·索引》载:“第六〇一册:《思伯子堂诗集》三十二卷、《张亨甫文集》六卷。”[7]93据此,可考知《张亨辅集》《思伯子堂诗集》的卷数分别为二十七卷、三十二卷。

又考《思伯子堂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01册)附录的《张亨甫传》载:“张亨甫,名际亮,建宁人。少孤,继母抚之,父尝贾郑州,伯兄继业。亨甫幼颖异,……亨甫诗已刻者《娄光堂稿》、《松廖山人集》、《南来录》,未刻诗文尚多。尝语余欲编为全集,卒后余收遗橐于行笥,将成志焉。……余称其有经世之才,人未之信,后见卢厚山、林少穆二帅亦称之,然后知余非私言也。”[7]1-3《建宁县志》卷十六《张际亮传》载:“张际亮,字亨甫,别号松廖山人……初有《蚕缫集》一卷……所著诗文全集《思伯子堂诗集》传世。”[8]172民国《建宁县志》卷廿五《杂著》载:“《耆旧诗钞》,张际亮原辑,李云诰续纂。”[8]277这些记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张际亮的生平、著作情况,我们可据之增录本条没有收录的著作。

综上所述,可补本条《张亨辅集》二十七卷、《思伯子堂诗集》三十二卷;且足以增补《张亨甫文集》六卷、《娄光堂稿》《南来录》《蚕缫集》一卷、《耆旧诗钞》。

7.吕世宜,字西村,号不翁,同安人,道光壬午举人,师事周凯、高澍然,受古文法,……佐修《厦门志》,撰《爱吾庐文钞》一卷、《题跋》一卷、杂著二种。第211页。

按,本条中《厦门志》卷数缺载,《爱吾庐文钞》卷数讹误。

周凯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所撰《序》云:“凯以道光十年冬,亲察闽南政事……凡十又六卷,名曰《厦门志》。”[9]2道光刊本《厦门志》之《纂修厦门志姓氏》载:“总纂:福建分巡与泉永海備防兵道:周凯”“分辑:同安县廪生:林焜煌”“总校:壬午科举人,吕世宜。”[9]24此两条记载明确交代了周凯主修《厦门志》卷数为十六卷,清楚地记录了吕世宜参与道光刊本《厦门志》的编辑,任总校。据此,可考吕世宜佐修的是道光刊本《厦门志》,共十六卷。

吕世宜在《爱吾庐文钞》之《自序》云:“少从敬堂周夫子学,间有古文法,未习也,自是溺于八比廿余载。壬辰间,游芸皋师之门,传以义法,复得刘五山、高雨农先生绪论,偶有作,亦不多。泪芸皋师、五山、雨农相继谢世,益寥寥寡党,间与东谷、诚甫质证一二,复秘而不宣,谀而少实,可悲也。计录若干首,分为两卷,存诸笥,以见自少而老,所得止此,亦敝帚自珍也。”[10]5此处明文记载了《爱吾庐文钞》的卷数。因是吕世宜本人所作之《序》,可信度极高。据此可正《爱吾庐文钞》卷数之误:《爱吾庐文钞》非为一卷,而是两卷。

清人林树梅为《爱吾庐笔记》所撰《跋》载:“右《爱吾庐笔记》一卷,孝廉吕西村先生著。先生授徒乡里,以高致称。……故以树梅鲜见寡闻,弗克当斯大任,第念先生与树梅同里居,又同受业于谷士、云皋、雨农三夫子之门。兹者三夫子并归道山,树梅亦将远别,抚今追昔,不胜存亡离合之感,于是卒读先生之著,愈服先生之读书立品成其高致。於虖!先生之风邈然远矣。道光戊申三月既望,林树梅谨跋。”[10]168清人林维源为《爱吾庐题跋》作《小引》曰:“《爱吾庐题跋》一卷,吾师西村吕先生之所作也。维源既刊师《古今文字通释》告竣,复取其稿,序以时代,分别部居,编而刻之。……生平所书《四十九石山房石刻》,得者比之璜琥,零缣段素亦往往尚多。都是编者,可以知先生笔法之妙之有自来矣。光绪五年杪秋,门人林维源谨识于板桥别墅之汲古书屋。”[10]171林熊光为《爱吾庐题跋》撰《重刊跋》云:“丙申之变,家藏尽散。迨余有知,搜求先生手泽,唯存墨迹一二外,他无所得。正憾先生遗志之不继,昨岁忽得睹先生所著《古今文字通释》十四卷、《爱吾庐题跋》一卷,系叔祖时甫公所刊。……兹谨绍祖志,重刊此书而广于世。若夫《文字通释》,则卷帙浩繁,请期之与他日。”[10]212林树梅、林维源、林熊光或为吕世宜同窗友人、或为其学生、或为其同乡,因此这几条记载较为可靠。据这些资料,可补本条没有收录的著作。

综上所述,可考补《厦门志》十六卷;还可正《爱吾庐文钞》卷数之讹误,即《爱吾庐文钞》两卷;此外,可增补《爱吾庐笔记》二卷、《古今文字通释》十四卷、《四十九石山房石刻》。

8.张甄陶,字希周,一字惕庵,福清人,乾隆乙丑进士,官昆明县知县,主讲五华、贵山书院二十年,师事方苞,受古文法,请读未见书,学宗程、朱而博综旁通,亦不为苟同。撰《正学堂经解》口口卷,历十年始成,又《松翠堂文集》三十卷。第126页。

按,本条中《正学堂经解》卷数缺载。

据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二百三十八《张甄陶传》载:“张甄陶,字希周,一字惕庵,籍福清,拔贡生。父捷春,乾隆丁卯举人。自幼躬经励志,不屑为世俗之,学为漳浦蔡世远所器。……甄陶在云南尝芟薙《通志堂经解》,存其精要,曰《正学堂经解》,百余卷。又请以《古今图书集成》万卷贮书院。”[4]4299-4300此传记大概记录了《正学堂经解》的成书过程,交代了《正学堂经解》为百余卷。又考《苌楚斋随笔》四笔卷六《通志堂经解节本》载:“桐城方望溪侍郎苞,于晚年节录《通志堂经解》,治之三反,始刪其繁芜,去三之二,理明词达,学者易于观览,惜其书不传,予已载入《桐城文学渊源考》中。桐城萧敬孚徵君穆《□□札記》云:「当咸丰□年,桐城初陷于粤匪之时,自己竭力收桐城人撰述,曾得见侍郎《通志堂经解》,删节原本数十大册,约少全书三之二,急购藏桐城乡间。后屡经粤匪焚掠,所收数万卷尽为灰烬,深为可惜。」云云。声木谨案:宁化吴清夫广文贤乡《甚德堂文集》中,有《张惕庵先生传》云:「张甄陶号惕庵,侯官人,举丙辰鸿博,乾隆乙丑进士,选庶吉士,改编修,旋改知县,歷主云南五华、贵州贵山书院。丁酉归里,適梅崖先生以病去讲席,延先生代之,于是主鳌峰三年。先生歿,士奉主,与梅崖先生同普院祠。先生邃于精,主五华时,常芟薙《通志堂经解》,存其精要,为一百六十卷,刊之,名《正学堂经解》,盖歷十年而书始成。」”[11]794此处非常具体地记录了《正学堂经解》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动乱中的保存情况。据此,可进一步明确《正学堂经解》的卷数为一百六十卷。

9.高熙晋,字进阶,光泽人,官太常寺主薄,澍然从孙,肆力古文,思追从祖之业,尤好学……撰《自娱斋文集》六卷、《诗集》二卷。第366页。

按,本条中未收录《自娱斋诗集》二卷。

据光绪《光泽县志》卷之十三《经籍略》载:“《自娱斋诗集》二卷。国朝高熙晋撰。”[1]1014据此,本条可增补《自娱斋诗集》二卷。

二、闽籍作家生平考

1.周凯,初名恺,字营道,一字仲礼,号芸皋,富阳人,嘉庆辛未进士,官湖南按察使,……撰《内自讼斋诗钞》八卷、《文钞》十卷、《自订年谱》一卷、《厦门志》十六卷、《金门志》口口卷、《杂著》口种。【补遗】周凯,主进剡山书院,受经于张惠言,能得其传,师事高傅占,受古文法,复与刘仪、陈善以古文相切磋,时高澍然以朱仕琇古文倡导后进,凯延至厦门,主讲口口书院,与群士之茂异者以为师资。……尤精画理。第205页。

按,本条中书院名缺载。

据民国《同安县志》卷之三十一《吕世宜传》载:“吕世宜,字西村,厦门人,博学多闻,富阳周凯任与泉永道,见而奇之,馆于玉屏书院,与庄中正林焜煌、叶几等同修《厦门志》。”[12]道光刊本《厦门志》记载,孙云鸿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撰《序》云:“提军与芸皋观察共事七年,同寅协衷尝共倡修玉屏书院,今又与半樵先生完芸皋观察生平未了之心。”[9]16据这些记载可考知,周凯曾经倡修玉屏书院,且在福建任与泉永道时把吕世宜收为学生。此处虽提及周凯主修《厦门志》时,吕世宜于玉屏书院中佐修《厦门志》,但未明确交代周凯主讲玉屏书院。

周凯去世后,吕世宜悲痛不已,曾为其写过两篇情真意切的祭文,分别为《公祭周芸皋先生文》《祭芸皋夫子文》。其中,《公祭周芸皋先生文》载:“懿矣我公!自襄莅止。爱才如命,视民犹子。……玉屏书院,在城东隅。榱崩栋折,庭宇荒芜。公以廉倡,人争乐输;乃穹其宫,乃葺其庐。公为作记,教与戒俱。士为端士,儒为真儒。其时高公,以古自命。公为诸生,今之人镜。延以为师,既忠且敬;宾嘉主贤,一孔、一郑。循循善誘,文学德行。数十年来,于斯为盛。……公其不死,来享来临!尚飨!”[10]66-67吕氏在此回忆了其师周凯的一生,饱含感情地表达了对其品德的尊敬。其中着重写了周凯在厦门倡修玉屏书院的情形,以及在玉屏书院教书育人的成就。据此,我们可以考知周凯延至厦门,主讲玉屏书院。

光绪刊本《富阳县志》卷十九《人物志》载:“周凯,字芸皋,系出宋道国元公濂溪氏,曾祖关锡由钱唐迁居富阳。……著《襄阳诗集》八卷,又探访与情咨諏父老,求时事之兴废,考前人之得失,积成卷帙,名曰《襄阳集》。……其绪卷中之尤切治理者,别为一卷,曰《襄阳必告录》,以遗后来之官。……晚年分巡闽海,又交高舍人澍然,高亦治古文者也。其《内自讼斋诗钞》,舍人曾为之序。[13]据此记载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周凯的著作情况,据之可补本条未收录的著作。

综上所述,可补此条书院名的缺载,即玉屏书院。同时,可补充《襄阳诗集》八卷、《襄阳集》《襄阳必告录》一卷。

2.伊光华,字留璞,光泽人,口口口口口口,师事张绅,受古文法,笃信其说,工诗,撰《留朴诗存》口卷。第365页。

按,本条中《留朴诗存》卷数缺载,籍贯讹误。

据光绪《光泽县志》卷之十三《经籍略》载:“《留朴诗存》二卷。国朝伊光华撰。《张绅序》:留璞名光华,姓伊氏,先世宁化人,自其高祖时贾光泽,遂留家焉。留璞少孤,为县学生,……为之编集而刻之者,其友何焕奎、何慎思也。”[1]979-981张绅为《留朴诗存》所作《序》中明文记载了伊光华的名讳、籍贯、功名等情况,其中提及伊光华的祖籍是宁化,而非光泽。因张绅为伊光华的老师,张绅关于伊光华的籍贯为“宁化”之说可信度较高。又考光绪刊本《邵武府志》卷之二一光泽县《伊光华传》载:“伊光华,字蕴芹,一字留璞,其曾祖富由宁化迁为邑人。光华少孤,奉母兄甚谨。性静挚,不苟言笑,无羡无忤,而渊然若有思,其处事谨以周,勇而不激。……工诗善篆,宁化宗人秉授诗字名海内,众谓光华可嗣其笔,为诸生六年,年二十七而卒,闻者惜之。”[3]462光绪刊本《邵武府志》卷之二九《艺文》:“《留朴诗存》二卷,伊光华撰。”[3]811此两处记载与《光泽县志》的相关记载一致,进一步确证了伊光华的籍贯与《留朴诗存》卷数。

据此,可补本条《留朴诗存》二卷;并可正其籍贯之误:伊光华,字留璞,宁化人。

3.张孟词,字口口,口口人,口口口口进士,口口口口口口,师事伊朝栋,撰《山海精良》口卷。第134页。

张孟词撰述:《山海精良》口卷。第425页。

按,本条中《山海精良》卷数、功名时间缺载,字名讹误。

据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八十《国朝经籍》载:“《山海精良》二十卷。张腾蛟撰。案是书取宋章如《愚山堂考索》、王应麟《玉海》,删益之,名曰《山海精良》。《张孟词遗集》一卷。《注韩居实话》:孟词乙卯赴补殿试,卒于都。生平不多作诗,亦不惜随手弃去。卒之前日,乃自订古近体二十余篇,并《山海精良》。书付其友孝廉方正吴清夫(即吴贤湘)进士,为刑部郎金兰畦光悌持去,无副本,后从杨二樵孝廉收得数十首。”[4]1620此条记载清楚地记录了《山海精良》的卷数、名字的由来、成书情况。虽然注明其作者名为张腾蛟,在具体介绍时又称“孟词”。结合时人称呼他人时只称字号不称名的习惯,张腾蛟的字为“孟词”。据此,本条中的“张孟词”极有可能就是张腾蛟。孟词是其字,而刘声木先生误以为是其名。

又据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二百三十九《张腾蛟传》载:“张腾蛟,字孟词,善属文,乾隆四十六年大兴太傅朱珪视学福建,得其文奇之,召之授业焉。癸卯举乡试第一。自是珪仕宦所至常与偕。腾蛟为人温而介,才高而苦学。珪以经术古文词雄,天下进御之作间属腾蛟为之。瑰簏称其体,爱之如子,他弟子莫及也。癸丑成进士,覆试为要人所斥,停殿试,乙卯岁病,卒于都,年三十八。……所著有《山海精良》……殁后,稿均为人攫去,独传其诗二十余篇。”[4]4326此传记所记载张腾蛟的人生经历与《注韩居实话》相一致,因此可进一步确证本条中的“张孟词”即“张腾蛟”,“腾蛟”为其名,“孟词”为其字。

综上所述,可考补本条《山海精良》二十卷;可正其字号之讹误、补充其功名时间:张腾蛟,字孟词,乾隆癸丑进士;还可据此增录《张孟词遗集》一卷。

4.孙钦昂,字口口,荥阳人,口口口口口口,官兴泉永道,师事张调元,受古文法最早,调元授学上不邑乡问佩渠精舍,钦昂少即授业。第155页。

按,本条中字号、功名缺载。

据民国《续荥阳县志》卷八《孙钦昂传》载:“孙钦昂,字子定,号师竹,树之长子也,少随父禹城任内,读书目数行下,道光己酉拔贡,朝考一等,以户部小官京用,咸丰乙卯中顺天乡试,丙辰成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己未散馆授编修。……钦昂乃捐廉置义田若干亩,厦民观咸葬皆如期。未几告归,士民攀留罢市,有泣下者年七十二,卒于家。”[14]此传记中的籍贯、人物经历等与本条原文相一致,可知他们为同一个人。据此,本条作家字号及功名可补:孙钦昂,字子定,号师竹,荥阳人,道光丙辰进士。

5.谢代壎,字口口,建宁人,口口。师事金荣镐,受古文法,潜心《易》义,亲承指授,心悦神怡,以为有益后学。第360页。

按,本条中字号、功名缺载。

据光绪刊本《邵武府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卷之二十《谢代壎传》:“谢代壎,字虞赓,以廪贡生,任政和训导,升彰化教谕移凤山。谪台,匪滋事,奉委弩获首犯。擢广西贺县县丞,以卓异擢天河县知县,历知上林武缘等县,卒于官,襄囊橐萧然,惟国书数卷而已。”[3]444据此传记,本条作家缺字和功名可补:谢代壎,字虞赓,官政和训导。

6.叶化成,字东谷,海澄人,口口口口举人,师事周凯、高澍然,受古文法,能古文,与吕世宜以古文相质证,佐修《厦门志》。第212页。

按,本条中功名时间缺载。

叶化成与吕世宜同游周凯门下,他曾为吕世宜的《四十九石山房刻石》题跋,结为好友。据上文吕世宜条考证,吕世宜佐修道光刊本《厦门志》,凡十六卷。据此可知叶化成佐修道光刊本《厦门志》;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百六十四《国朝举人》载:“道光十五年(乙未),海澄叶化成。”[4]2907据此,可知其功名时间为道光乙未(1835年)。又《吕西村先生年谱》载:“清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五十二岁。友叶化成中举人。”[10]221这进一步确证了叶化成的功名时间。综上所述,本条所缺功名时间可补:叶化成,字东谷,海澄人,道光乙未举人。

7.蔡廷兰,字香祖,号口口,(中国)台湾人,道光丁酉举人,官峡江县知县,后在越南隐居著书,师事周凯、高澍然,受古文法,凯并告以前人读书法,最为契合,撰《口口文稿》口卷、《诗稿》口卷。第217-218页。

按,本条中字号缺载。

据《(中国)台湾府县志辑5》之光绪刊本《澎湖府志》卷七《蔡廷兰传》载:“蔡廷兰,字香祖,学者称秋园先生……因见闻所及,成《海南杂著》一卷。……光绪四年,主讲文石书院,金门林豪为搜其《惕园古近体诗》两卷,《骈体文》、《杂著》各若干卷。”[15]216此处记载没有提及蔡廷兰的号。又考其友人吕世宜的年谱,《吕西村先生年谱》载:“清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十八岁。友蔡廷兰出生。蔡廷兰,字香祖,号秋园,祖籍金门,由金门迁澎。”[10]384-386据此,可知本条作家的号为“秋园”。又《(中国)台湾府县志辑5》之光绪刊本《澎湖府志》卷六《蒋镛传》载:“蒋镛,字怿弇,湖北黄梅人……与诸生蔡廷兰、陈大业辈,辑《澎湖续编》一书。”[15]364-365.《桐城文学编年》载:“蔡廷兰,生卒年不详。字香祖,(中国)台湾人。……另著有《沦溟纪险》、《炎荒纪程》、《越南纪略》、《海南杂著》一卷。”[6]467据这些记载,可增补本条没有收录的著作。

至此,我们不仅可补本条作家字号,还可增录《海南杂著》一卷、《惕园古近体诗》两卷、《海南杂著》一卷、《骈体文》《杂著》《澎湖续编》《沦溟纪险》《炎荒纪程》《越南纪略》。

另附:民国《闽侯县志》卷七八《儒林》载:“刘国柱,字立中,号素堂。少刻苦自励,肄业龙峰讲院,受知于山长朱仕琇。乾隆庚子由太学生举于乡。六上公车报罢归,教子慈而有法。聚书数千卷于墨庄书屋,令弦词其中,朔望取朱子、小学,正襟危坐,为讲论生平跬。”[5]319民国《建宁县志》卷廿六《鲁仕骥传》载:“鲁仕骥,字絜非,江西新城人。尝至松谷受业梅崖居士,为古文辞后成进士,以古文名。”[8]287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二百四十七《国朝侨寓》载:“鲁仕骥,字絜非,江西人。受业于建宁县进士朱仕琇,为古文辞。桐城姚鼐称其文冲淡和易,卓然成家。”[4]4501光绪刊本《邵武府志》卷之二四《寓贤》载:“鲁仕骥,字絜非,江西新城人。受业于邑进士朱仕琇,为古文辞。桐城姚鼐称其文冲淡和易,卓然成家。”[3]586据这些记载可考,刘国柱、鲁仕骥均师从朱仕琇,受古文法,承继古文文脉,可归为桐城派作家。据此,可增补加以著录。

以上考证出高腾、陈庚焕、何则贤、何高慰、李云诰、伊光华、张际亮、周凯、吕世宜、张甄陶、张孟词、孙钦昂、谢代壎、叶化成、蔡廷兰、高熙晋等16位闽籍桐城作家的字号、著作卷数、籍贯等相关信息,可补原著之缺误;此外,闽籍刘国柱师从朱仕琇,受古文法,民国《闽侯县志》有传。赣籍鲁仕骥虽非闽籍,但亦师从朱仕琇,且与桐城作家交往密切,承继古文文脉,民国《建宁县志》、同治《福建通志》、光绪《邵武府志》均有传。按原书体例,可予以增补。《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中其他作家的字号、著作卷数、籍贯等缺载或讹误部分,俟考。

猜你喜欢

刊本桐城道光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一道光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横浦集》校勘献疑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安徽桐城六尺巷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