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2019-03-11谢梓飞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来词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日间双向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传入中国的日语借词可分为音译、意译和借形三种,在词汇量、词义增缩和语法使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主要以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为中心,从其概念、产生背景、分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文化交流对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日语借词 外来词 语言体系 文化交流

据史料记载,中日之间早期的文化交流自公元前3世纪便已展开。日本从古代中国引进的汉字多属汉、唐文字。汉字的传入不仅大幅丰富了日语词汇,而且对日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对其形成完整体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正是这种巨大的决定性作用,往往使人们忽视了日语对现代汉语产生的种种影响。实际上,中日间的双向词汇交流历史悠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日语词汇涌入中国,并被接纳进汉语词汇体系当中。本文主要以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为中心,从概念、产生原因、分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在词汇、词义、语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一.日语借词的概念

语言学上,“借词”也称作“外来词”,《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为“直接从外语中引进的词,或通过翻译、模仿一个概念而取自另一种语言的词。”但我国学者多倾向于认为:“把外语中具有非本语言所有意义的词连音带义地引入本语言体系的词才是外来词。”

学者王立达对“日语借词”的定义为:“某一汉字序列与西方新概念的结合是借日本人之手首先完成,并为汉语所用的那些词。”本文暂将现代汉语中所有来自日语的词汇统称为“日语借词”,以区别来自于其他语言的外来词。

二.日语借词的产生背景

1.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需要

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语言像文化一样,是很少自给自足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其中语言接触更是必不可少的。19世纪末,日本在引进欧美文化、翻译西方著作时,利用日语中已生根的汉字词和汉字创造了许多新词。这些词不仅丰富了日语,而且在被引进现代汉语后,又为汉语的表达注入了新鲜元素。汉字不仅对日语有影响,同时为汉语吸收日语的一些词汇提供了可能。汉语和日语词汇的双向互流造成了大量“中日同形词”的产生。

2.中国旅日学生及政治人物的作用

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中日间的地位关系,并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论译书》中提出翻译日本著作可达事半功倍之效的主张;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建议派遣官员及人才留学日本,于是便出现了十万清末留学生负笈东瀛的现象。因此,大量的日语词汇得以补充到现代汉语中来。如“科学”一词在汉语中原用英文“science”的汉语音译“赛因斯”表示,梁启超在其所著的《变法通译》中首次借用日语“科学”一词,随后该词在国内慢慢流传开来。

3.媒体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媒体介绍,更多的日语新词被吸收到汉语中来,如果“人气、便当、寿司”等词。“族”和“屋”原本都是汉语词汇,但经日语巧妙借用后产生了新的词义,输送回中国后形成了“居酒屋”、“追星族”等一大批新潮词汇。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的日语新词(如“萌”、“控”、“番”等)获得了进入中国的畅通渠道,并隨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进入现代汉语系统。由于网络词大都具有生动的表现力、有个性,同时又能记录某个特定年代的民众心理和情绪,所以其流行及“扎根”速度飞快。

三.日语借词的分类

日语借词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目前收录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的约有800余个。这些借词通过时间的考验,被汉语同化稳定下来,为人们所接受。本文拟按照其借用的特点,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音译

近代西方科学影响了整个亚洲世界,先起的日本用音译法翻译西方词语、创造出了许多新词,这些词在日本产生之初也曾用汉字书写,现在一般都改用片假名书写。因此,汉字在日语原词中只是作为书写符号,不能解释字义。由于日语中有方便的记音形式,因而在日语原词中汉字逐渐被淘汰了。但是,汉语吸收了这些外来词后,根据日语词汇的读音以原封不动的方式进行了借用。例如:俱乐部(クラブ/英club)、浪漫(ロマンチック/英romantic)、淋巴(リンパ/英lympn)、混凝土(コンクリート/英concrete)等。另外,日语借词中也有“一级棒(いちばん)”、“欧巴桑(おばあさん)”和“榻榻米(たたみ)”等直接音译的日语外来词。

2.意译

日语原词用汉字或假名书写,根据表达内容用适当的汉语表示出来,可看作“隐性外来词”。例如:校园祭(学園祭)、便利店(コンビニ)、大酱汤(味噌汁)等。现代汉语在采用外来文化中的新词汇时往往是先出现音译词,再由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译词逐渐淘汰音译词,例如:音译词“德谟克拉西”、“赛因斯”后来被意译词“民主”、“科学”替代。

3.借形

一种是日本固有词汇。如表示日本古典记忆名称的词汇“茶道、柔道、歌舞伎、相扑”等;与日本料理有关的词汇“天妇罗、刺身、寿司、便当”等;人名、地名、政府机构等专有名词“工藤、爱知、松下政经塾、经济产业省”等;源于日本创造的社会现象的词汇“株式会社、新干线、物语、宅急便”等。这类日语借词代表着日本有别于他国的社会现象和法规制度,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微型窗口”。

另一种是日本人使用汉语自行制造的“日制外来词”。此类日语借词多用于意译西方著作中的外来词,主要指如“哲学、美化、谈判、独裁、历史、经济”等许多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造词规律独创的词汇。

四.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词汇方面

日语借词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近年来大量引进的日语借词从人文、科技术语逐渐转向动漫词汇、网络用语等倾向年轻人的新鲜词汇。这些借词写法简洁、表意生动,大大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一些日语借词传入中国后,还与其他词语搭配构成新的复合词,如“人气歌手、时尚达人、通勤装、日式料理”等,由此逐渐出现了“新词的诞生”、“新旧词语的共存”、“古语的复活”、“中日同形语”等现象。

2.词义方面

日语借词以新词语的形式出现在现代汉语之中,除了使汉语词汇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外,在借用过程中其本身也发生了语义的演变。

词义的扩大:指的是词义所反映事物的外延、即逻辑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外延的扩大。如“劳动者”一词在日语中原指“产业工人”,借用到现代汉语中后变成了“劳动人民”的泛称,词义有所扩大。

词义的缩小:与词义的扩大正相反,指的是所反映事物的外延、即逻辑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外延的缩小。如“道具”一词在日语中原指用处或用具的意思,被现代汉语吸收后仅代表戏剧、舞台上所用的器具,与原义范围相较有所缩小。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刚产生时往往是单义的,只表示特定的事物和概念,随着语言的发展单义词逐渐从其基本意义上转移,派生出新的意义。如“番号”在日语中原表示“号码”之意,多用于门牌、街道和书刊编号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基本用于指示部队代号。

3.语法方面

日语借词被借用到中国后,其构词法、词语表达形式也对汉语的语法产生了一些影响。例如日语吸收了印度、欧洲语言中的“-ness、-tic、-al”等结尾成分后,创造出与之对应的“-性、化、的”等结尾词,而后又为现代汉语所用。于是“基地化、开放性、硬度、必然的”等一大批词汇应运而生。再例如日语常用“……中(ちゅう)”表达动作正在进行的持续状态,如“営業中”等,这种语法被吸收后,逐渐取代了“……之中”、“正在进行……”的说法;更突出的一种现象,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都印着在汉语中表示“的”的日语“の”, “の”书写简便、外形时尚,当今国人中选择“の”而非古语“之”来替代“的”这一表意的不在少数。

出于中日交流史上的原因,人们倾向过于重视汉语对日语产生的影响,却忽略了语言的“反哺”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双向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传入中国的日语借词在词汇、词义和语法等多方面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要正视这一影响,在与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同时,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善于合理吸收、创新,以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若对所有外民族语言未经斟酌、过滤就一味滥用,只会造成语言系统混乱,阻碍文化交流的发展前进。

(作者介绍:谢梓飞,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外来词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从汉语外来词看民族文化心理变化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翻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俄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浅析
中·韩外来词的对比分析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