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治疗时机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9-03-11郭树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患肢神经功能护理人员

郭树忠

脑猝中又被称为脑血管意外, 是指由脑血管出现的病变、全脑突发或局限性功能障碍的产生, 如脑梗死、出血等能够引发患者病死的临床症候群以及疾病连续>24 h[1]。将该病患者抢救成功后通常会联合康复治疗, 使其大脑受损功能得以改善。其中康复治疗的阶段选择无统一意见, 本文主要针对康复治疗时机对患者预后影响展开探讨, 现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8月前来诊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66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56.7±3.1)岁;病程5~15年,平均病程(10.5±1.5)年。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大66岁, 最小47岁, 平均年龄(57.8±2.8)岁;病程5~17年, 平均病程(10.7±2.1)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排除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恶性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无法与本次实验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 主要包括补充脑神经营养、止血、预后并发症预防等措施。观察组患者联合常规方法在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刻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康复治疗时机通常选择在患者出现脑梗死和脑出血后3~5 d与10~14 d, 之后护理人员按照其实际情况开张康复治疗的合理介入, 具体内容如下。

1.2.1 摆放良肢位 护理人员将患者的肢体维持在功能位状态, 使健侧保持卧位姿势避免将上肢屈曲, 从而使患侧伸肌得到强化。在床上患者的患侧保持卧位姿势或仰卧于床上时将肘关节伸展并保持该状态, 指、腕关节呈背伸位, 自然屈曲下肢膝关节防止发生痉挛[2]。

1.2.2 关节活动训练 医护人员应当协助患者被动的活动各个关节, 2~3次/d, 10~15遍/次。患者的意识恢复清醒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健肢带动患肢进行运动的科学指导, 直到患肢能够自己锻炼, 时刻注意在活动阶段保持与骨盆的平行状态[3]。

1.2.3 坐起、坐位与站位平衡训练 医务人员帮助患者翻身, 1次/2 h。医护人员采用科学方法指导其移动身体健康一侧的下肢, 移动患侧下肢到床的另一边, 保持患膝处于屈曲后将患者头部抬起, 使其身体向患肢方位转动。接着将健康手从身体越过, 使用患侧手推床并借助此力道推动躯干呈坐位, 摆动健肢从床上离开。护理人员按照实际患者控制肢体的能力指导其使用健手反向在身体另一侧进行物品的抓、放训练, 使其平衡能力得到锻炼。医生在患者的患肢一侧站立在抬起患者臀部的同时向前拉患膝, 待患者的机体平衡功能恢复后护理人员可以知道其锻炼健侧上肢对平衡杠的抓握锻炼, 将重心逐渐转移至健侧下肢, 站立位保持30 min~1 h[4]。

1.2.4 训练步行功能 医务人员逐步加大患侧肢体对重量的负担能力, 同时加强踝背屈肌、膝关节的训练, 按照实际患肢的负重情况开展步行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时间, 1次/d,30 min/次, 5次/周。康复训练必须根据患者的承受力进行,不能使其疲劳过度。坐位姿势开展训练之初, 医务人员可以将训练氛围营造成适合患者训练的情况, 使其将穿衣、吃饭等生活能力得到训练并能够自己完成, 训练的同时加入手指精细活动能力的锻炼。训练阶段应当反复向患者强调开展康复治疗的重要所在, 使患者对治疗的重视提高。另外护理人员按照患者实际的心理情绪变化进行心理护理, 使其进一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主动性[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效果, 包括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25.78±1.67)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70.68±2.07)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78±1.2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0.60±1.58)、(68.01±2.05)、(8.39±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运动功能评分 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照组 43 20.60±1.58 68.01±2.05 8.39±1.35观察组 43 25.78±1.67a 70.68±2.07a 6.78±1.26a t 14.775 6.010 5.717 P<0.05 <0.05 <0.05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多发疾病, 往往具有很高的致残率,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曾有研究表明, 该病患者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有自然恢复功能, 可以使尚存的神经功能得到维持。该治疗能够将脑侧支循环的建成速度加快并将这些功能继续维持, 帮助并促进脑组织及病灶周围的重组、代偿。因此要想将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最大程度的进行恢复, 应当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和康复介入时机, 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改善。现代康复理论认为, 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功能和结果上具有比较强的重组能力, 脑卒中康复可以通过大脑功能重组和可塑行理论作为基础[6]。

通常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的开展康复介入的时机会选择在1周内, 少量患者在48 h内, 脑出血患者在2周内开展介入治疗。康复治疗将大量本体感觉冲动借助肌肉、关节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送输入, 刺激脑部血液循环, 进一步提高神经细胞在病灶周围半暗区的兴奋性, 最大限度将功能重新构建并恢复、代偿神经功能。使患者脑组织正常功能得到良好的存进并恢复正常, 同时有助于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该治疗工作主要在病床上完成, 主要包括良肢位摆放、将患者体位按时变换、肢体轻程度的被动活动、维持患肢的功能位置, 以此避免关节挛缩、变形, 更好的促使病患肢体的血液循环, 奠定良好基础给下一步治疗。使患者的病情能够显著改善后护理人员可以将主动运动的训练逐步增加, 反复的训练患者走路、站、坐等平衡能力的主动与被动训练[7], 促使正常脑功能快速恢复。康复治疗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加强, 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25.78±1.67)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70.68±2.07)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78±1.2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20.60±1.58)、(68.01±2.05)、(8.39±1.3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的部分神经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再生, 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比较强的重组能力。对该病患者开展适当时机的早期康复治疗, 可以将其废用综合征的发病率降低, 因此对其实施的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时机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在治疗期间将平日生活训练根据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融入, 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同时, 能够提升其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 脑卒中患者在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展康复训练治疗, 其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患肢神经功能护理人员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