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2019-03-08宋乃庆郑智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制度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宋乃庆?郑智勇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从21世纪开始办学规模迅猛扩大,呈超常规发展态势;教师总量逐年递增,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强化制度建设保障,职教体系初步成形;就业率持续提升,服务社会成效显著,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新路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我国高职应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特色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搭建职教“立交桥”体系,健全职前职后培养制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铸就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中国特色高职品牌。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保障;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6-0007-06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学界认识不一,划分不同。我们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4年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探索阶段。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仅有中等技术学校561所,在校生7.7万人[1]。1979年我国才开始出现为中等技术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才正式产生。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而探索出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正在形成一种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有利于进一步铸就中国特色高职品牌,创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拓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格局,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就

(一)办学规模迅猛扩大,呈超常规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培养和培训大批生产干部,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1951年,毛泽东主席在全国第一次中等技术教育会议上提出:“培养技术人员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之图”[3]。1958年,由于大躍进盲目追求高速度,专科学校达到360多所、在校生187108人[4],但这仅是政治运动的产物,严格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职业教育是“专科技术教育”,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大步向前,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1985年高职院校的正式产生开始,到2000年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已占当时全国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18.14%。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学校数从442所增加至1418所,总增长率达220.81%,年均增长率7.11%,全国平均每年增加54.2所院校,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数从100.9万人增长到1133.7万人,总增长率1123.59%,年均增幅高达17.61%,年均增加57.38万人。过去20年平均17.61%的超常规增长速度,使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5]。

(二)教师总量逐年递增,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关键[6]。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7]。

一方面,教师总量逐年递增。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师仅有8.3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6万人。1986年,高职院校教职工总数达到18.0万人,专职教师约8.6万人[8],20世纪末,教师队伍总量虽不断扩大,但发展较慢,规模依旧较小,见表2。从2000年到2018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总数从8.7万人激增到49.8万人,总增长率达到472.4%,按照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每年增长率计算,年均增长率达到10.72%。

另一方面,师资结构趋于合理。首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提高。2018年,我国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共19.14万人,占高职专任教师的比例是39.70%。其次,高职院校生师比趋于合理。从2000年高职院校生师比23.92%降低到2018年我国平均师生比16.54∶1,远低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18∶1的生师比。最后,高职专兼师资队伍持续优化。2017-2018年,各地省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兼职教师聘用,累计投入共8.2亿元支持中高等职业院校1.6万个专业点聘请4.4万名兼职教师,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9]。积极开展国家级教师培训。“十二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培训5000人,各地自主培训35000余人,5年共培训20余万人,“2017-2018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3.5亿元,设置300多个专业培训项目,累计组织14.4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10]。教师总量不断扩大,师资结构趋于合理,有力保证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完善和信息化发展等方面都加快了步伐,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1979-1981年,教育经费在国家事业经费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提高到3%。1985年,我国从世界银行争取到3500万美元的贷款,集中支持最终建立17所职业大学[11],职业大学的功能和特征开始逐步引导其走上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高职教育为满足扩大招生需要,各省市空前重视、投入剧增。如深圳早在2009年高职院校年生均经费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了普通本科教育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江苏多年来始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5年各类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0814.46元,2016年各类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3996.34元[12]。2012-2015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达10%[13]。2015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生均教学辅助及行政用房面积15.3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明显增加,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0.8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0.4万元的院校比例超过92%,近400所院校超过1万元[14]。十九大以来,国家财政大幅提高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2017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4342亿元,24个省份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呈现增长态势,北京、西藏连续两年生均拨款达标率100%。”[15]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37亿元,专门引导地方政府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将高职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提高10%,即由3%提高到3.3%,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16]。

另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普遍提高,“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6.8台,校均上网课程为84.3门”[1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3.06亿元。高职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以及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而有利的条件。

(四)强化制度建设保障,职教体系初步成形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8],为中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我国首批职业大学13所,短期职业大学应运而生,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雏形。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试行一批专业大学,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校毕业生一部分接受高等職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官方政策,并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迈上法制化的轨道。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宣告我国高职进入了以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新阶段,是我国高职教育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规程,首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从而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从高等职业教育外部来讲,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我国宏观政策指导下,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通过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学校进行办学,实行两年制、三年制、五年制的弹性学制。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来讲,包括普通学历学位教育、成人学历学位教育、成人非学历学位教育。2018年5月,《教育部关于2018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提出15所民办高职院校拟批准新设本科,职业本科学校开始正式试点。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未来5~10年我国高职教育将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至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成形。

(五)就业率持续提升,服务社会经济成效显著

21世纪至今,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从17.9万人增长到366.5万人,但我国高职教育依然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据调查显示,“最近两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已高于同届本科,2018届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平均月收入提高到4112元。”[20]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让更多青年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2012年间,7265万技术技能型人才走进经济建设主战场。2016年12月,《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公布新增从业人员有70%来自职业院校,成为契合产业升级、发展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21],是关注民生的“平民教育”,也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排头兵”[22]。杭永宝构造教育投入的劳动增长型生产函数,计算出我国1993-2004年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高职、本科以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55%、0.643%、0.453%、1.859%、4.038%、1.922%[23]。蒋义利用有效劳动简化法分别测算了1993-2007年间我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高职大专和本科以上的教育投入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0.302%、0.897%、1.225%、2.939%、4.923%和4.414%,明显看出我国高职教育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超过其他同期的普通教育[24]。2018年,我国65所职业院校成立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强调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的精准对接。地处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腹地,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仅白山羊项目便带动15个农牧企业升级养殖标准,增加产值3000余万元,指导食用菌种植2000万棒,实现纯利润近2000万元,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25]。十八大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年均向社会输送300余万毕业生,成为就业惠民生的“压舱石”,为贫困地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家庭脱贫,以“技”为武,阻断贫困发挥了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对于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26]。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十九大报告宣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亟待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新道路。

(一)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特色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指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等[27]。随着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兴起,党和国家赋予了高职教育高地位、高要求、新使命,要更加全面、深度对接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助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双高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2019年3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应对高质量的大规模发展,迫切需要各地政府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基于区域和企业发展特点探索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行业领军+大国工匠+骨干教师”高水平双师队伍,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支持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形成高职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内容与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要更多地反映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与层次,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反映学生的创业意识、技巧和能力,对质量的理解和评价要更多地听取行业产业用人单位的意见,严把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观。

(二)搭建職教“立交桥”体系,健全职前职后培养制度

早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已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的办学体制。然而,当前我国高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等值,教育系统和劳动系统相互隔离,无法真正衔接依旧是制约我国职教体系建立的最大问题。

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贯通。一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学业天花板,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一定标准的基础上,放开渠道,建立质量认证体系+学分转换体系,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28]。二是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29],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大胆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应用型硕士乃至应用型专业博士的培养,构建“高职-职业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升学通道,搭建起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另一方面,健全高职教育接续培养制度。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统筹规划高职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制度,职前充分结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后要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训,加强行业基地建设,形成定期培训制度,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迅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喧哗后沉淀下来,下一步要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科研强校”“科研立校”的理念已越来越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共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应然之态。

十九大以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发展站位更高、视野更宽、格局更大、指向更明、要求更实,服务供给由“标准化”向“个性化”“精细化”“智慧化”转变。一方面,要加快高职院校改革步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外交政策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工匠之师”,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究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除此之外,还要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培育新型农民,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提高民族传统工艺的高保真传承和高水平创新能力。

(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铸就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将企业及其产业先进技术、发展需求融入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过程,最终推进专业建设,使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实现共赢持续发展。

第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国家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试点投资符合条件的企业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给予相关政策优惠。高职院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30],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努力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企业给予各种激励。第二,积极铸就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国家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鼓励、支持企业以职教集团等实体运行模式参与高职,进入专业教学改革和推广领域。实质推进协同育人,使企业的资源、权益、责任通过资源共享、合作研究、共建机构等形式与高职教育“融汇”“智汇”,使得校企间的效益、利益与公益产生同频共振,与企业形成相互信任、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构建“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的“企业课堂”模式[31],厚植企业承担高等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中国特色高职品牌

要统筹好“取经”与“传经”之间的关系,既要学好国外先进经验,又要发出“中国声音”。首先,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政策对话,同时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持续开发与之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扩大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据不完全统计,高职院校在境外建立了33个海外分校,“鲁班工坊”已成为中国高职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名片,有595个专业教学标准落地国(境)外[32]。

其次,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2018年,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规模达1.7万人,充分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要继续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将以“鲁班工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和高职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周边国家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对外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实践“国门高职”新模式 [33]。

最后,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推动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培养千万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能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模式”[34]新品牌。

参 考 文 献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360.371.

[2][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05-27.

[3]河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中国教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5]教育部.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739号建议的答复[EB/OL].(2018-08-23)[2019-08-30].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js/201812/t20181217_363829.html.

[6]宋乃庆,罗士琰,肖林.新时代中国好教师培育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8(7):17-21,35.

[7]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19-08-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情况[EB/OL].(2019-02-19)[2019-08-3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294/sfcl/201902/t20190219_370020.html.

[11]罗军强,方林佑,方建超,等.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3]陈工孟.中国职业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經济管理出版社,2016.

[14]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EB/OL].(2017-12-07)[2019-08-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12/t20171207_320819.html.

[15][20][3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EB/OL].[2019-08-3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907/t20190711_390006.html.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EB/OL].(2018-10-18)[2019-09-2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810/t20181018_352057.html.

[18]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1]郑智勇.精准扶贫视野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2]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6):76-82.

[23]杭永宝.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类测算及其相关分析[J].教育研究,2007(2):38-47.

[24]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25]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劳动大军——来自山东、江苏、浙江、贵州、广东等地的职业教育调研[N].人民日报,2019-07-26.

[26]廖晓衡,宋乃庆.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7][28]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9]马树超,郭文富.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3-18.

[30]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24.

[31]陳裕先,宋乃庆.校企合作构建“企业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52-53.

[33]郑智勇,肖林,林诗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0):62-66.

[34]宋乃庆,罗士琰,王晓杰.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40年的中国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18(9):25-30,39.

Abstract  Looking back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has experienced a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from nothing to something, from weak to strong.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scale of running schools has expanded rapid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showing an un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the total number of teacher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has become more reasonable; the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improved day by day, and the conditions for running schools have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as taken shape; employment rate h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service societ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 and a new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explored, which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move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uild a vocational education“overpass”system, improve the pre-service and post-employment training system; strengthen technical skills accumulation, enhance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continue to deepe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to build high-end bran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guarante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Song Naiqing, professor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Zheng Zhiyong, doctoral candida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制度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法官独立制度之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研究
道德社会构建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