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初探

2019-03-07程宁

考试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双一流高校

摘 要: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双一流”战略将打破211、985战略中高校身份固化的困局,给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新契机,也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指出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高层次人才

一、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開始了新的谋划,展开了新的部署。方案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国家、地方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更是展开讨论、热议和研究,都开始思考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战略实施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如何进行高水平建设的问题。在2017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流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是被放在首要位置提及的,可以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础,就是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和态势来看,无论是哪一所名校,不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洲,一所高校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离不开大师和顶尖学者。面对高校的发展形势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专项计划等。如“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等,吸引和鼓励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高校、科研院所工作。这些激励性计划与人才工程,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高校之间的竞争也集中体现在高层次人才争夺上。可以说,谁拥有了高层次人才谁就掌握了这个学科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以说,高层次人才之于高校的发展就像是发动机之于汽车,燃料之于火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普遍问题

(一) 考核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目标导向,有了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步步为营。而考察是否能够完成目标,以及做好工作过程质量,需要的就是完备的评估考核体系。而成熟的、可操作的考核评估体系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需要在实践中发现与把握。目前在高校中广泛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称号、轻实绩”等现象。许多高层次人才在引进时,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都会明确较为量化的、且易于考核的指标,但对于教学、学生培养、青年教师指导等工作,往往会比较笼统或没有提及。当然,相较于科研工作来说,教学质量相对更难量化考核,但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脱离人才培养评估和奖惩都是本末倒置的,是极其片面的。

(二) 高校之间存在不正常竞争

高校之间存在竞争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但是现阶段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却愈演愈烈,呈现白热化状态,问题也越来越多。总的来看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相互“挖墙脚”的现象。由于经济社会条件较好,待遇优越,自然环境好等各种原因,中西部的许多高层次人才都在向东部沿海省份流动,基于这种现象,国家也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政策,限制高层次人才向东部沿海省份高校流动。二是高层次人才自身的归属感不强。处于现在白热化竞争的背景下,高层次人才自身的归属感很弱,荣誉感不强,在工作中经常会有来自其他高校的待遇诱惑,或是认为自己奇货可居,环境稍有不如意,就想到离开,人才的流动和出走都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事情。

(三) 人才管理行政化严重重心偏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高校生硬地、简单地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办法直接移植到学院教授、讲师和实验员的身上,没有进行顶层的、全面的、细致的分类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会让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很不适应,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没有把管理重心下移,没有加大放管扶力度,没有给予二级学院足够的管理自主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办学规模和学科发展情况,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扁平化管理。将涉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人、财、物及其他资源配置等办学自主权下放到学院,学校职能部门负责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科研及重大项目等宏观规划和督导,以形成小机关、大学院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明晰校、院两级管理职责,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强化学校统领作用、集中精力做好顶层设计。

三、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 巩固学科基础,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也是服务于“双一流”战略的,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中,人才队伍是基础,是动力所在,而目标是要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学科,所以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够脱离了学科建设而盲目进行,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必须与学科建设和规划相结合。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引导学校在合适的学科领域去实现突破,才能够了解学校到底是哪个学科、哪个院系在缺人才,缺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要针对学校学科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坚持重点突破,在保持本校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布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等平台加强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协调,注重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建立起以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为首的学科人才队伍体系,不断地固本强基,加强储备。

(二) 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有归属感的工作环境

高层次人才刚到学校,都会有一段适应期。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以后,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安家问题、子女入学、家属工作、医疗保险等等都是引进人才以后必须要直面的现实问题。在这些现实问题上,如果学校能对他们给予一定的支持,做好必要的协调工作,必定会让专家学者倍感安心和温暖,这也能更好地帮助他适应新的文化、制度规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此外,还应积极邀请高层次人才参与学生指导、学术研讨以及教代会、工会活动等各类工作活动,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欢迎他们,避免相互排斥、挤兑,为今后教师之间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 构建科学公平的评价机制。

一是积极开展自主评审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评价规范和管理办法,规范完善评审机制,保障公平公正。严格执行评审程序,规范高效开展评审工作。二是树立鲜明的教师评价导向。突出师德为先,实行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实行学术失范、教学事故“延迟申报制”。三是创新学校教师职称评价机制。自主制定评价标准。按照不低于国家和地方的平均水平要求,实施分类评价。按照不同学科领域,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岗位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重视教学成果,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通过换算,可用教学成果替代科研成果,让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有成就感和获得感,鼓励教有专长的教师潜心教学。四是创新评价方式。不唯资历,不唯论文篇数,为特殊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对于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可以不受资历等限制,根据本人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以“海外高层次人才”身份申报职称;对于在“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但论文篇数不够的申报人员,可以破格申报等。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找到问题、找到矛盾所在,积极推动学校、部门、学院构建统一公证的考核激励体系,打消不利于工作开展的负面因素,做好广大教师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家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等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岳克勤.高校创新机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之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9):124-126.

[3]顾来红,孔捷.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人才运行环境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2-79.

[4]郑可春.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5(6):59-63.

作者简介:

程宁,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林业大学。

猜你喜欢

高层次人才双一流高校
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估指标机制研究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