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9-03-06时庆利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文课意境

时庆利

阅读教学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即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的美无处不在,那些独具特色的汉字符号,意蕴丰富的优美词句,至真至善的精彩美文,展现着语文世界五彩缤纷的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挖掘和欣赏语言文字之美,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一、寻找文中的自然之美

语文课标指出: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一语道破了发现美的立足点。蔡元培先生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文章,可以说是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这些文章蕴含着不同类的美学因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文系统,其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比比皆是,异彩纷呈。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美育资源。

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以简洁空灵的笔墨,突出了“高峰入云”的磅礴、“清流见底”的澄澈,描绘了奇幻瑰丽的色彩,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假山的巧妙堆砌之美,镂花窗的古朴典雅之美,建筑颜色相映成趣的闲适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发现并品味文中这些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欣赏文本的语言之美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够熟练地进行沟通交流,自觉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以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并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教学要想有独特的语文味道,就必须能够欣赏语言的美,就需要从品味字词句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顺着文章的脉络与作者一起思考,可以与作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在品味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探究语言的能力,这些终将会沉淀为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构成其丰富的精神世界。语言之美在课本中比较明显,特别是在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更是熠熠生辉。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写道“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起伏”和“迷茫”制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又连用了“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景逐步过渡到远景,生动地描写出层层叠叠的山峰,渲染出山中深远迷朦的气氛,引发出读者丰富的想象。又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大量使用了叠词,“嫩嫩的”“绿绿的”“悄悄的”“软绵绵的”,形象地刻画出了小草的特点,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韵律协调,使文字具有了音乐的节奏感。

三、鉴析人物的形象之美

作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往往会用最朴素的情感去发现和领会,他们也因此能够透过人生百态,按照内心深处对美的感受,在沧桑無常的人世间,塑造出美的艺术形象,反映并歌颂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很多是因为其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时,必定以情动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生动的描写中认识人物的形象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审美要素,引领学生认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从中体会作者的心迹。在这样渗透式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灵魂深处矗立起美的丰碑。出口成章、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感愤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诤诤誓言的苏东坡等,无不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字词句分析,抓住生动的细节描写分析,把文学作品同作者背景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从人性的层面感受作品的精神实质,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进一步认识善恶、区分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领悟无尽的意境之美

所谓“意”,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每个人心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称为一种“意”。所谓“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这里的“境”往往不是单指一种景物,而是由多种景物所形成的整体。“意”和“境”是两个方面,当它们有机的融合成一体,就会产生奇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叫做意境。领悟意境也就是欣赏某种艺术境界,欣赏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代表着高层次的理解能力。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不会直白地说出“意”,而是借助一定的物来表现;而“境”也不是纯客观的物象,必须有“意”来触发。学习语文如同品茗茶或饮美酒,要想品出其中的滋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研读精彩的词句与段落,共同走进文本。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融入文字所营造的意境,悟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运用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者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而是把这种情感倾注在优美的画面中。雪后的小山,的确有点秀气,作者不由自主地写道:“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薄薄的雪花害羞了,那是雪色在迷人的夕阳下闪耀的情态,那是作者内在感受和外在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又如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人的眼中恍如只有那孤零零的黄鹤楼,抬头看去,天际中似有仙人骑着黄鹤凌空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诗人凭栏远眺,对着白云目注神驰,而始终未能见到黄鹤的那种苦苦寻觅的眼神。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依据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用心感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语文课意境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语文课文
春色满园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一朵花的意境
文学作品与数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