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高三生物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2019-03-05李晓霞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糖类概念图高三

李晓霞

如何提高高三生物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李晓霞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高三生物复习形式、教学设计、内容安排等在备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复习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知识储备构成情况,积极构建科学的复习模式,着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整合建立完备知识体系,不断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高三复习; 有效性

2019年吉林省即将进入高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这新旧教学模式的更替过程中,作为高三的师生可能心中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疑惑:2019年的高考会不会有所改动?在试题内容和出题角度方面是否会体现出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呢?这些问题多少会影响常规的高三生物的复习形式、选择习题的立意角度等。笔者结合已有的备考指导经验,浅谈几点在复习中的体会。

一、有效利用“问题——发散——收敛——综合——创造”的复习模式

教师设计教学程序时首先应该带着“问题”意识,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但同时要掌控课堂情况,对学生的“发散”进行适时地规范,并在发散后有“收敛”的过程,以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经过对所得的各种不同信息及看法梳理的“综合”过程,使学生尝试探究的结论。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作用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学习进入“创造”阶段,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当然,以上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合每一堂课的复习内容,因而要求教师对高三复习的知识内容首先做个简单归类,明确:哪些教学内容可以上述的复习模式,哪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就能完成的,哪些内容需要师生共同归纳知识体系,又有哪些内容是需要归类解题思维和技巧的。笔者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轮复习课为例,重点凸显“问题——发散——收敛——综合——创造”复习模式在一系列课型中的优势。

1.“问题”环节

结合课标要求,明确本节课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酶的概念(酶是什么)与酶的特性(酶的应用)。在复习酶的特性时,可结合高考中对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的实验考查形式,让学生重温高做过的实验“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对于学生再次体验实验,准确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均有裨益。

2.“发散——收敛——综合”环节

为了体现高三复习与高一新课间的差异,建议以此实验为载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设置出层次由浅入深、不同梯度的问题:(1)为什么四组实验的现象会有这样显著的差异呢?尝试从活化能的角度阐述原因。为明确说明催化剂的作用原理,教师可播放一个相关的动画视频,从而辅助学生的阐述。(2)通过不同组别的对照,能得出关于酶的哪些结论呢?在这一问题设置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不同角度的结论,例如:酶具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另外还可以从实验的角度归纳出“对照实验”“对比实验”等概念,并引导学生从实践中真正体会二者的区别。在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中,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经历了“发散——收敛——综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酶的三个特性中,高效性具有教材实验这种直接的证据支持。但酶的其它两个特性,教材中并没有给出现成的实验步骤作为实验操作的参考依据,这就要求师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技能,这也是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之一。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探究”这一理念,教师可以教材实验为基础,自主开设以两个实验小课题——以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为例:(1)探究酶的专一性;(2)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这种探究性的课题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学生会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通过预设的提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的初步方案。其中的提示问题要能凸显出实验方案的大体框架,让学生有依据可寻,例如:①实验分几组?对照组怎样设置?②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变量?③如果你想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你将设定哪几个PH数值?怎样将不同溶液的PH分别调到设定的数值?怎样排除温度和其它因素(即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④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怎样观察或检测因变量?⑤你是如何设计实验操作顺序的?⑥根据自己作出的假设,你预期会看到怎样的实验结果?

在上述设计中,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引领,真正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尤其是在实验设计方案环节。学生在交流各自方案中做到了思想火花的相互碰撞,虽然在老师看来,有的方案略显幼稚,但这却是师生共同交流、认知得到升华的良机。并且这种思维的“发散”并不是毫无方向的,经过教师预设的引导,生生之间的反馈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收敛”的作用。最后,教师一定要对以上的探讨做一个小结性的归纳,提炼其精华、指出其不足、指引其方向,即“综合”环节。

教学中的“综合”部分类似于课堂中的一个小结,教师在概述时语言并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炼、切中要害。例如:在设计实验方案这一部分,可以综述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像“实验选择的生物材料”“合理的实验步骤”“可控的检测手段”等等,在众多因素中“实验的选材”尤其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实验的成败。这时可以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本实验中同学选择了肝脏研磨液来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那么能否也用肝脏研磨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呢?”该问题可看做是在“综合”基础上的新的创设,即“创造”。

3.“创造”环节

学生结合化学原理“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以及自变量的控制原则,可对以上的创设问题做出准确判断,此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另选生物材料(如唾液淀粉酶)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探究。进而教学环节暂时呈现循环,按照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环节,再次经历“发散——收敛——综合”的过程。通过两组实验探究的对比,既能深化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预期结果的认知,体现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理念,又能辩证地认识自我,实现思维的升华。

二、善于做小专题的概念模型

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总感觉知识点繁杂、零散,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效率较低,为此常苦恼不已。在常规的生物复习当中,采用概念模型的构建方法则能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生物的学习更直观化、深刻化、系统化,这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各重难点的知识,还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枯燥情绪转变为积极热情。

生物学中的概念模型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图解式解释模型和概念图。图解式解释模型指的是通过图解将抽象的生命活动规律、原理等图示化、直观化、模式化,如呼吸作用过程的图解。概念图指的是将有关概念或相似易混淆的概念用箭头等方式组织在一起使知识成线、成面,如必修1第2章末自我检测中的蛋白质概念图。

在高中一轮、二轮复习时,哪怕是很小的彼此相关的概念也能组成结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将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整合,若是善于挖掘,相关的备课素材可以有很多。

1.关于糖类的复习

复习糖类的重点在于糖类的分类,若是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来复习,学生只能从单糖、二糖、多糖的角度去掌握各种糖类的名称、分子式及其分布等,其中还要对某些特殊的糖类物质做特殊说明,如“纤维素一般不能作为能源物质”等。这样的复习方法与高一新授课的方法雷同,毫无新意,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此时可以换一种思路,即做一个关于糖类物质的小概念图或思维导图,从水解程度、在动植物中的分布、是否具有还原性、功能等几个角度对糖类进行详细分类并举例说明。

2.关于种子的复习

有关种子的知识点在人教版教材中鲜有提及,但农业生产中种子的形成、成熟、储存及萌发等与高中生物学原理缺联系紧密,其中涉及到初中知识(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及发育)、高中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代谢水平、细胞干重与鲜重)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可以做一个“种子”的小专题,复习方式则可采用概念图的形式,将初高中所学原理进行有机整合。教师可按照双受精→种子各部分结构(胚、胚乳、种皮)的形成→种子的成熟(秋季)→贮藏(冬季)→萌发(春季)这样的思路,把一轮复习中的有关知识穿插到这条主线中去,如:水分含量的变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相互转化、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代谢水平上的转变、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等。这类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的小专题复习在建立知识体系和解题方面对学生会发挥巨大的功效,既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提供了新的复习视野和角度,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高二轮复习的实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三生物复习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位高三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不管采用了何种方法和模式,最根本上要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这应是一线教师穷其一生追求的目标。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18-10-30

G633.91

A

1673-4564(2019)01-0144-03

猜你喜欢

糖类概念图高三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概念图在中学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高三·共鸣篇
“主食”应多吃还是少吃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不同品种葡萄干中糖类成分分析
液-质联用法测定蒙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降糖类化学药品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我把高三写成诗
钾素对玉米茎腐病抗性反应中糖类物质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