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路径依赖”到“路径创新”——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发展路径探析

2019-03-05宋姗姗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应用型定位

宋姗姗



由“路径依赖”到“路径创新”——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发展路径探析

宋姗姗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本文从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形式、人才评价标准几个方面关系匹配当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并有针对性的以全过程人才培养、行业标准融入、双导师制有效运行、智能教学平台搭建、智慧课堂教育资源整合等形式,探索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发展的创新路径,凝练符合校情且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发展模型。

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发展路径

应用型高校自转型发展以来,其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日益清晰,但过程中主要承载的核心载体——课程教学领域的匹配变革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依然存在转型前的“路径依赖”痕迹,形式上的变革在引发实质改变方面缺乏内外结合的推动力。因此,以“路径创新”的尝试性建构来探索应用型高校课程教育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路径依赖”现象描述

所谓的“路径依赖”是指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之后,在课程教学领域依然沿用转型前的综合类大学的教学纲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形式,在实质上没有按照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匹配分析与变革,从而产生形式变而实质未变的依赖现象。

1.学校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之间存在差异 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介于研究型高校、高职院校之间。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类型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办学定位。研究型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体,承担的是科学技术理论创新与突破的任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承担的是将理论进行熟练应用的应用人才的任务。那么,应用型高校介于两者之间,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承担的是既能进行理论应用,又能在理论应用中进行技术创新与应用理论突破的任务。因此,应用型高校既弥补了研究型人才的理论应用缺失,又突破了技能型人才的理论创新缺陷的综合型人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高校完全不同。实施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高校在转型之前大多是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的大学类型定位是综合类大学,办学定位与现在的研究型大学趋近。因此,其延续多年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转型之后,依然存在着过渡转型期的“路径依赖”现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学校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领域,极易出现人才培养“入口”与“出口”目标设计一致,而过程培养落空的现象。

(1)学校发展定位模糊。应用型高校在发展初期,往往注重抓住“应用”二字,注重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对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极易出现简单的将应用型高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趋同化培养,缺乏理论应用过程中的创新与应用理论过程的理论创新,在学校发展定位当中没有抓住其定位的实质,从而产生人才培养领域的偏差。

(2)学校发展定位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首先,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中对于制度的方向性把握清晰明了,但制度执行落实的保障机制相应发展滞后,影响制度一致性落实的实效性。其次,自下而上的反馈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弹性发展空间,尤其是由于学科类别差异而产生的趋同性评价标准固化的问题。那么,这种落实过程的差异存在以及标准的待制定待完善状态,很容易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以自己最为熟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原有路径就在这样的情境下不得不启用而成为主流。

2.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质转变困难

巴尼特指出,高等教育并非只是教育概念的一个子集,其本质就在于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高等教育之所以“高等”,就体现在高等教育能把学生推进到对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理性层面,能对所学习的东西持有自己的看法。[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国家当前对于高等教育的规划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原来“路径依赖”之下教师照着PPT念,照本宣科的“水课”将被新时代“金课”等优质课堂所取代。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作为新时代高教40条突显了国家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决心与信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路径依赖”之下的理念更新缓慢,其次是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与良好范式的积极推动,最后便落在长效的践行力的制度保障方面。而课程作为教育当中最核心的人才培养核心载体,它要解决的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它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发展的“瓶颈”,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实现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的路径突破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的“路径创新”尝试

1.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质,将目标定位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明确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核心实质。在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的基础之上,将应用型人才划分为工程应用人才、技术应用人才、技能应用人才三大类,在示范“四新”领域着重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其次,为实现“六卓越一拔尖”2.0版,实现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层级培养体系完整建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区域发展优势与特色上下功夫,牢牢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培养既懂理论创新应用又能在应用领域实现理论应用创新的高水平优质人才。

第三,抓住“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生态化发展路径。“五位一体”中的“五位”是指以“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定位”“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标准定位”“课程评价定位”五个维度,“一体”指的是“教学生态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将目标定位落到实处,核心在于“五位一体”间的要素匹配与有效整合,按照学生中心的原则和统一的标准进行全过程的协同培养,从而实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生态化发展格局。

2.加强行业标准的融入,以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促进人才评价的完整实施

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双导师制”的启动与运行领域已初见成效,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领域的发展较为完善。那么,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双导师制”与行业标准的融入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将行业导师纳入到教学委员会中,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厘定,并参与到理论教学实践部分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双导师制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作用。与此同时,将校内导师送到行业、企业当中进行社会实践学习,了解一线的前沿发展动态与市场需求,并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实现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与应用成果的高效产出,实现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

这样的“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导师制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打造,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全过程培养有利,也促进了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由传统的校内一元的评价方式向校内外结合的多元立体评价方式的转变。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按照市场需求与行业标准前瞻性的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抓住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标准一致下的多元要素整合发展这一核心,切实把握住提高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促进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朝着生态方向发展。

由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口是以行业与岗位人才需求程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有必要将行业、企业及岗位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目标标准进行有效融合与执行,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执行纲要当中明确体现。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框架下的学科与课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行业、企业与岗位标准进行全领域的解构、交叉强化与实际应用中的整合建构,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达到同一目标下的统筹协调标准落实,而后又能整体汇聚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上,切实提升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

3.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转变

智慧课堂是指利用校园内的智慧教学平台、网络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课堂内的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智慧课堂与慕课平台、翻转课堂相比,在课程教学领域更具有可操作性,它属于无线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利用智能设备端接入智能教学平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用智能教学平台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交流与引领。

智慧课堂教学体系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是其特点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师生互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讲授法中的语言互动,更多的是思维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将自己内在的思维借助智能教学平台应用,实现与教师之间的时时互动,而教师也能根据智能教学平台上呈现出的学生反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与认知“瓶颈”,从而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使整个课堂教学更有效。

那么,在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教学中,除了枯燥的理论课堂可以通过智慧课堂这样的多元互动形式进行教学之外,更适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智能教学平台与智慧课堂的课内外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功能的发挥,使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徜徉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带来的便捷中;可以在过程中掌握资料的分类,学会选择、学会整合、学会趋势预判;可以接触到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共享、交流、找寻之中获得共生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精神;还可以及时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缩短人才培养到人才岗位应用的适应期。

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智慧课堂的动态生成打造融入,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突出体现了新时代课堂教学“金课”的新常态模型。同时,也从实质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目标。现阶段,应用型高校的实训基地、创业创业园项目已经朝着相对完善的方向发展,而智慧课堂的空间无限制性、时间上的灵活性、师生互动关系的动态生成性都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也是当下突破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路径依赖”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虽然由于各种关系的匹配不协调导致的种种“路径依赖”现象,但是转型发展以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改变,课程教学作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作用。但在此过程中的要素匹配问题、保障机制问题、行业对接的长效稳定性问题、平台运行问题等等都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比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OBE成果导向模式就居于行业领先位置。[2]总之,由“路径依赖”到“路径突破”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生态发展之路。

[1](英)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2]李志义.“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8(3):57.

2018—06—20

宋姗姗(1983—),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高教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道德教育、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教育文化。

G642.0

A

1673-4564(2019)01-0049-04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应用型定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