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守望灯塔》的叙事结构和文学价值

2019-03-05郭宇飞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灯塔语言

郭宇飞



浅析《守望灯塔》的叙事结构和文学价值

郭宇飞

(河南城建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守望灯塔》是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尼特·温特森的最新力作,小说的语言生动、睿智,独特的叙述结构为作品又增色不少。本文分析了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艺术表现方式,并从文学地位与对读者的启迪两个方面阐释了其文学价值。

守望灯塔;叙事结构;现实意义

《守望灯塔》是英国作者简妮特·温特森的第八部代表作品,围绕一个名为银儿的孤女与瞎眼的看灯人普尤来叙述,借以普尤为银儿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发生在荒凉的海边小城索尔茨的故事。她运用了高超的叙事艺术、细腻的诗化语言、深刻的人文关怀主题、独特的艺术见解,成功造就了这部“新经典”作品。

一、简妮特·温特森与《守望灯塔》的简介

简妮特·温特森作为英国当代文坛最杰出、最富有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其工人阶级出身、率真的个性使她引起争议,但温特森的大胆创新、卓尔不群的写作才华更令人钦佩。1985年,温特森的首作《橙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举获得了“惠特布雷德最佳处女作奖”,之后她相继出版的《激情》《苹果笔记本》等作品大受好评。温特森的小说也引起中国读者的关注,其中《守望灯塔》这部作品被评为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其语言的精炼浓缩、字句的玲珑剔透,表达方式的不同手法的细密交织,正是这本书具有独特魅力的所在。

《守望灯塔》讲述了孤女与灯塔看守人的故事,银儿从出生以来,不知父亲是谁,十岁又失去母亲,被灯塔看守人普尤收留。自灯塔建成以来,普尤家族世代守望着灯塔,并承担着讲述每个灯塔所发生故事的重任。普尤给银儿讲述有关灯塔的历史传奇,即维多利亚时代的牧师的故事。两人在灯塔中相依为命,却又悠然自得,海浪和故事温暖了他们的内心。但灯塔委员会要把灯塔自动化,迫使两人离开了栖身之地,现代工业化文明击碎了有爱的世界,扼杀了灯塔的传奇故事。在离开灯塔之后,银儿开发了探寻普尤的心灵之旅,学会了讲述自己的故事。许多年后,银儿随游客重返灯塔时,悄悄地独自留下,在厨房中生起炉火,转瞬间,又见到了神秘出现在灯塔下的普尤。这部作品告知人们讲故事的真义是交换故事,完成故事的传递。在灯塔这里,故事是生命之光,是改变生活和爱的救赎力量。

二、《守望灯塔》的叙事结构和艺术表现方式

1.作品叙事结构的创新

《守望灯塔》运用巧妙的叙事手法在故事内部颠覆了传统的结构和规约,嵌套式的结构、多视角的转换,为读者营造了多元化的解读空间,并引导读者完成双重超越——自我和叙事者的超越,实现了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飞跃。从作品的叙事结构分析,其以幼年银儿的视角展开叙事,又以成年银儿的视角结束叙事,中间穿插了普尤的内层故事叙事。这部作品总篇幅为二百多页,普尤所讲述的各种灯塔故事占了半数多,作品结构设计的不平衡,使得故事情节置于作品的前景,更把作品的主题与焦点引向叙事过程。具体来说,《守望灯塔》叙事层面所反映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多重追寻是相互呼应的,普尤的内层叙事借助于银儿的回忆来表现对历史和讲故事的追寻;银儿的外层叙事与爱的追寻又相互渗透,情节内容不断推进,促使两个叙事层重叠合并,交织于银儿对生命意义的自我追寻中,映照着银儿的心理和身体逐渐走向成熟,借助自我回忆、追寻历史和普尤故事实现了自我身体的探寻与爱的追求。总而言之,《守望灯塔》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即“故事嵌套故事”的安排把银儿初期的天真与后来的成熟突显得淋漓尽致,前后转变与对照突显了作品的启蒙与教育的意味,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于读者而言,十分富有吸引力,赋予了作品的活力与不确定性。

2.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

文学作品运用多元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提升读者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等。具体来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读者能获得认同感,进而改变或影响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守望灯塔》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观点,这部作品描写细腻入微,又流露真情,使得读者能融入于场景之中,有所感触与思考。这正是因作品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表达深刻的思想,借助作者对事件的描述或场景的刻画流露出来。比如,文中描述,对灯塔进行现代化改造打破了镇上宁静的生活,也击碎了银儿的幸福生活,虽然镇上的人们集体写请愿书,但也只能保住他们对自然的守望——一盏明灯。这些不禁使得读者想到现代化的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可某些应保有质朴色彩的东西是否也随之改变了呢?伴随现代工业文明的来临,自然界被机械化了、人们的心灵也被机械化了,越来越难找寻到人间的真情。在这里,灯塔就是指代了对立于工业文明的、给人亲切感的大自然,维系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温特森借助对灯塔的改造来传递给读者人间真情的流逝,揭露了工业革命过程,人类在毁灭自然的同时还在毁灭自我。

三、小说《守望灯塔》的文学价值

1.文学领域的“新经典”

《守望灯塔》这部作品呈现了温特森的写作才华。温特森是一位英国当代文坛极富才华、又饱受争议的女作家,她运用后现代实验小说颠覆传统小说叙述形式,展现了卓尔不群的创作天赋。在这部作品出版之后,温特森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曾坦言此书的创作过程并非如野餐那样轻松,是扔掉1500页稿子才留下的这本200页的成书。《纽约时报书评》上曾评价“《守望灯塔》是爱的海洋”,《泰晤士文学增刊》也曾评价,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闪光之作,具有纯粹的语言之美,能够令人发出惊异之声的作品。比如,阅读这部作品能让读者听到多变而有致的节奏,“我的生活是一连串的触礁和起航。没有到达,没有目的地;有的只是搁浅和触礁;又是一条船,又是一波潮”,这样的词句令人感受到海浪起伏的节奏。据说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温特森在创作时,常常大声读出写作内胎,让读者感受到词句自己的时间、重量和速度。这部作品获得如此多的高评价,可堪称文学领域的“新经典”,无论是细腻优美的语言,充满人文关怀的主题、高超的叙述艺术都为作品增添了持久而迷人的魅力,为混乱的生活注入希望和信仰。

2.启迪与呼唤读者的思考

文学作品借助优美的语言来向读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读者提升素养、丰富知识、学习语言。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传递某种情感等,进而教育感化读者。可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启迪与呼唤读者思考的良方。

《守望灯塔》整部作品的描述精确和恰当,不仅是简单的达意,更能够释放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能量。比如,作品中描述达克对莫莉的感受的文字时,指出:“她的火焰从外面沉落到里面,温暖着她巨大的厅堂,就像传说中的国王把太阳放进了壁炉。”又如,清晨,银儿在房间中醒来时,对太阳的描述,“太阳像一群人,它是一场聚会,是音乐。太阳的光芒嘹亮地穿过一面面屋墙,敲打在石阶上。”可见,《守望灯塔》的语言富有诗意、充满新奇,带有童话般的质感,而这种质感更易把读者带入其中,引发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思考。

[1]贺佳,靳雪莲,严启刚.论《守望灯塔》中的非线性叙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2]张宁.爱、生活、历史——《守望灯塔》的故事叙事[J].文教资料,2007(8月号中旬刊).

[3]詹妮特·温特森著,侯毅凌译.守望灯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王卉.对自然与爱的守望——《守望灯塔》的生态主义解读[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2).

[5]沈晓华.文学作品出版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意义——以小说《雾中回忆》为例[J].出版广角,2017(4).

2018—11—10

郭宇飞(1982—),女,湖北襄阳人,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

I106.4

A

1673-4564(2019)01-0024-02

猜你喜欢

灯塔语言
我心中的灯塔
语言是刀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有位灯塔叫等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探索宇宙中的灯塔(下)
灯塔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