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育麦17播期种植密度试验

2019-03-02崔晓东倪闪闪罗家俊

种业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播种量分蘖密度

崔晓东,倪闪闪,罗家俊

(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西华 466632)

良种是小麦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要想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必须通过生产实践细心观察,深入研究以揭示良种的特性及其与栽培条件的关系。播期和播种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播期的不同会造成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光照、温度、水分的差异,最终对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产生影响;播种密度主要影响小麦的群体结构,进而造成小麦个体发育的变化,因此适期、适量播种是培育小麦壮苗、提高小麦分蘖成穗,形成壮秆大穗的基础。较低的播种量能够降低小麦生产风险,在技术管理上可以更加主动。

泛育麦17是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培育的半冬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农作物品种审定。小麦良种良法相结合是获得小麦高产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为了迅速推广泛育麦17新品种,实现品种良法配套,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进行了播期密度试验,以期探讨育麦17的最佳播期密度,为生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2018—2019年度在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试验站进行,土质砂壤,肥力中等,前茬玉米,单产8 250 kg/hm2。土壤有机质16.8 g/kg,碱解氮100.5 g/kg,有效磷11.7 g/kg,有效钾170 g/kg,pH值8.1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主处理为播期(A),共6个水平,分别为10月5日(A1)、10月10日(A2)、10月15日(A3)、10月20日(A4)、10月25日(A5)、10月30日(A6);副处理为密度(B),设5个水平,分别为150万苗/hm2(B1)、225万苗/hm2(B2)、300万苗/hm2(B3)、375万苗/hm2(B4)、450万苗/hm2(B5)。主区长6 m,宽6 m,30行区,副区长6 m,宽1.2 m,6行区,行距0.2 m。

供试品种为泛育麦17,底施史丹利第四元素复合 肥(N15P15K15)405 kg/hm2, 于 2018年 12月 26日、2019年2月27日分别追施尿素112.5 kg/hm2、150.0 kg/hm2,常规整地划区及病虫害防治。成熟后连续取50个单茎进行室内考种,全区收获计产。使用DPS v6.55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对产量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主处理播期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0 1),副处理密度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0 1),主副处理交互作用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0 1)。

表1 泛育麦17播期密度试验方差分析

2.2 不同播期小麦产量效应分析

由表2可知,主处理播期的小麦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以A1处理即10月5日播种的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A3处理即10月15日播种的小麦,A2处理的小麦产量居第3位,处理A1、A2、A3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A4、A5、A6产量较前3个播期的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上述结果表明,泛育麦17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5日,10月20日以后播种减产明显。

表2 泛育麦17主副处理小麦产量方差分析

2.3 不同种植密度小麦产量效应分析

不同种植密度间,B5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产量差异显著(P<0.05),B4、B3产量最低,说明最佳种植密度为450万苗/hm2,当种植密度为150万~375万苗/hm2时减产明显(表2)。

2.4 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交互作用分析

由表3可知,A1(10月5日)的5个种植密度中,B1的产量最高,其次为B5,且B1与B2、B3、B4小麦产量差异显著(P<0.05),B2、B3、B4、B5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整体上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产量呈减少趋势,说明在早播条件下,泛育麦17对种植密度较敏感,最佳种植密度为 150万苗 /hm2。

A2(10月10日)的5个种植密度中,以B5的产量最高,其次为B1,且B1与B5、B2、B4间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此时期播种,泛育麦17的自身调节能力强,能够协调个体与整体间的矛盾,适应性强。

A3(10月15日)的5个种植密度中,以B2的小麦产量最高,B5次之,B4再次之,B1的小麦产量最低,且B5、B2、B4间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B1的小麦产量与B2差异显著(P<0.05),说明此时进行播种,150万苗/hm2的种植密度偏小,不能充分发挥泛育麦17的高产潜力,于10月15日以后播种时,应适当增加播种量,种植密度应不低于225 万苗 /hm2。

A4(10月20日)—A6(10月30日)的5个种植密度中,均以B5的小麦产量最高,除A5的B5与B1差异不显著(P>0.05)外,B5与其他处理的小麦产量差异显著(P<0.05),整体上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说明泛育麦17在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为375万苗/hm2时,产量水平较高,种植密度小于300万苗/hm2时,减产明显。

2.5 不同播期对泛育麦17群体与个体的影响

由表4可知,随播期的推迟,年后最高分蘖数先增后减,A3(10月15日)的小麦最高分蘖数最高,A4、A5、A6的小麦最高分蘖数急剧下降。小麦株高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其中,A1、A2、A3间小麦株高差异不显著(P>0.05),A5、A6的小麦株高显著降低(P<0.05)。随播期的推迟,穗长、结实小穗、不育小穗均呈下降趋势;成穗数呈抛物线型,早播晚播都低,而以A2(10月10日)为最高,达649.4万穗/hm2,其次为A1(10月5日),10月15日以后播种,成穗数显著减少,说明泛育麦17成穗能力不强,晚播条件下不利于该品种的高产创建。千粒质量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A1、A2、A3、A4差别不大,A5、A6下降明显;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渐增加,主要是由于晚播条件下,主茎成穗所占比例较大,这与泛育麦17晚播成穗数较少相吻合。

表4 不同播期泛育麦17群体与个体性状表现

2.6 不同种植密度对泛育麦17群体与个体的影响

由表5可知,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最高蘖数逐渐增加,株高增加,穗长减少,结实小穗减少,不育小穗呈增加趋势;成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B1、B2的成穗数比其他处理显著降低(P<0.05),B3、B4、B5的成穗数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泛育麦17的种植密度小于225万苗/hm2时,不利于高产群体的创建。不同种植密度间千粒质量变化不大;穗粒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播种越晚,穗粒数越少。

表5 不同种植密度泛育麦17群体与个体性状表现

3 小结

本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产生一定影响,说明泛育麦17对播期比较敏感,在河南省中部地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5日,若10月20日以后播种,减产比较明显。

不同种植密度对泛育麦17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最佳种植密度为450万苗/hm2,其次为225万苗/hm2。为减少后期倒伏风险,建议在适播期内,播种量控制在225万苗/hm2左右,并且可根据地力及水肥条件,对早播、肥水高的地块适当稀播,对播种偏晚、肥力较低的地块适当增加播种量。

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间交互作用具有一定差异,10月5—15日播种时,种植密度宜控制在150万~225万苗/hm2,10月20日以后播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猜你喜欢

播种量分蘖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权衡“轻”“重” 吃透密度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