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北地区民族舞蹈传承研究

2019-02-28杨壮壮许志琳宓钟琪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期
关键词:鄂西北民族舞蹈

杨壮壮 许志琳 宓钟琪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对鄂西北地区端公舞进行研究。首先从学理上阐述端公舞的起源、特点及功能;其次对端公舞在鄂西北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从中了解到影响端公舞在鄂西北地区发展的诸多因素:如受到现代文化冲击、政府和民众重视不够、舞者年龄过高后继无人、没有专门的研究和传承机构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和传承端公舞的措施:如建立保护机构、遴选端公舞的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端公舞影响,从开发、传承和创新等方面扩大端公舞的影响力,使其走向世界,并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瑰宝。

关键词: 鄂西北;民族舞蹈;端公舞;传承研究

课题号:2018JDB016(2018年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

“端公舞”俗称“扛神”,又称“跳大神”,是至今保存于鄂西北地区的南漳、保康和谷城一带的鄂西北民族舞蹈。2005年8月南漳县政府已正式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提交了申报书,现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端公舞也是鄂西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鄂西北地区的历史,蕴涵着鄂西北地区民众的精神与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端公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通过对其文化源起及传承的探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族舞蹈理论,唤醒民众对民族舞蹈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保护和开发民族舞蹈文化资源。同时,有利于捍卫民族文化内涵,承载和延续情感,体验民族文化传统,还原民族精神。

1.鄂西北“端公舞”的文化源起

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最早用肢体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某一种情感的方式,民族舞蹈不仅凝聚了该民族人民的智慧、风俗,同时也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鄂西北地区的端公舞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主要是以歌舞来悼念亡人、酬神和悦神,借以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并兼事占卜和星历之术,是巫舞中的一种,具有古老原始宗教的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古朴原始气息的祭祀歌舞[2]。“端公”就是汉水中上游荆山地区人们对当地巫师的一种尊称,是能够通神灵的领头人。《辞海》中注解:“端公”旧时称“巫”。《潜书·抑尊》也解释:“蜀人之事神也必凭巫,谓巫为端公。”而“巫”是古人中精通歌、舞、医、画等于一身的智者。《辞海》将“端”解释为“头”,以及“头绪”,又将“端”解释为“真正”,“端公”理解为“真正的能人”。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伏羲治江山,神农治黎民,轩辕留下个端公和先生”的民间谚语。欧阳修在《岁暮书事》中说:“野巫歌舞岁丰年”,正是山民们跳端公舞的真实意愿所在。[3]

2.鄂西北“端公舞”的特点和功能

端公舞的基本特点是“屈拜”。所谓“屈拜”就是屈膝前拜,有“三拍屈拜”、“拜步”、“三步罡”等,借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虔诚。也有以双腿屈膝颤动为主要特征的“踏点步”、“踏踏步”、“颤点步”等,展示的就是端公师神灵附体后的形态。并且端公舞中有许多模仿生产劳动如“耕田”、“砍树”、“修路”等的动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4]。舞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离不开颤、转而独立存在的造型表演形态。

2.1祭祀和祈福功能

端公舞祭祀时可分“上坛”和“下坛”,“上坛”主要是对死者的祭奠和对亡灵的超度,祭祀时舞蹈动作庄重肃穆;“下坛”主要是祈福增寿,祛邪驱鬼等,舞蹈时动作轻盈洒脱。在丧礼中聚于灵前,由端公击歌踏节,放歌舞蹈,用以对死者灵魂的超度。或者后人祭祖,追念祖宗功业,也要请求神灵保佑,以端公舞的方式来敬奉神明。

2.2健身功能

由于端公舞的“屈拜”、“三拍屈拜”、“拜步”、“三步罡”、“踏点步”、“踏踏步”、“颤点步”、“耕田”、“砍树”、“修路”等动作能促进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使人的骨骼强壮,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关节灵活;能发展人们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协调性;同时能够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发展,故而具有健身功能。

2.3健心功能

端公舞的主要目的是从娱神到娱人,其动作的多样性、运动过程的趣味性,能发展舞者的愉快、乐观、友爱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在端公舞的仪式上,无论是舞蹈的参与者,还是广大的观赏者,都能够将内心隔膜、误会、矛盾、怨恨等得以消解,精神得以解脱与放松,性情得以陶冶,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2.4娱乐功能

端公舞是人们在节奏鲜明的打击乐中舞蹈,为祭祀和祈福而进行的宗教活动,后来每逢元旦、春节、正月十五等节日庆典,以及宗教仪式和表演中,都对人们起到娱乐作用。类似于话剧表演的端公舞给人们创造了自由轻松的社交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并且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人們消除疲劳、娱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能为人们增添无穷的生活情趣。

3.鄂西北“端公舞”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端公舞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目前最年轻的传承人也已有48岁了。端公舞的传人秦大武说:“现在学习‘跳大神的人很少。而且仅有的一些艺人,也是会唱的不会跳,会跳的不会唱,或会唱会跳的不会打伴奏。”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民俗信仰价值观正逐渐丧失,对民俗信仰中的舞蹈文化活动不断失去兴趣,使得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文化活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3.1受到现代文化冲击

众所周知,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无法抗拒或者回避多元体育文化的入侵。尤其是西方体育文化渗透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校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多为奥运项目内容,晨晚广场、空地到处可见人们跳着健身舞、交际舞,以及打太极、跑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端公舞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显示出了极大的不相适应,面临一种痛苦的被选择状态,因此端公舞生存空间亦逐渐在萎缩或者说被侵占。

3.2政府和民众重视不够

2005年端公舞被列为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虽然给予一定的经费进行建设,但部分单位进行截流,保护和建设工作经费不到位。另一方面,端公舞不受民众欢迎。在当今多元体育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土壤正在被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鬼舞等现代舞蹈文化主导,大多数民众认为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更贴近自身的生活。民众更加重视具有现代气息的、娱乐性强的、贴近人们生活的项目,而对端公舞则认识不足,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和剥夺感。许多人自己不愿参与同时还抑制家人、同学、朋友参与端公舞。这种种情况使得端公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3.3舞者年龄过高,后继无人

多年前南漳县文化局副局长金国安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端公舞的发展现状问题:“现在再进行这项挖掘整理工作已经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老艺人年龄都70-80岁。如参加2003年表演的老艺人中,主跳者刘传厚已经去世,主唱者姚凯患脑溢血也已经瘫痪卧床,失去记忆。两个主要人物不在,其他人很难拿得下来。”(姚凯老先生在2006年年底也已去世。)目前端公舞的传承面临着尴尬的现状,年轻人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学端公舞,更不容易对端公舞产生兴趣,即便少数人有兴趣,但功底又不一定到位,不能把端公舞原汁原味地继承与发展,不合适做真正意义上的传人。

3.4没有专门的研究和传承机构

现阶段,端公舞的传承缺少诸如专业协会等民间社会组织,也没有主管端公舞的政府机构,自然没有建立起舞蹈发展的运行机制,这样就少有相关舞蹈的研究和推广,继而影响到该舞的传承与发展。

4.鄂西北“端公舞”保护与传承措施

4.1建立保护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为了保护、传承端公舞,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的保护组织机构。

4.2遴选端公舞传承人

我国推荐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其一,掌握并承续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二,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其次是能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能培养后继人才。只有具备以上几点才能确定端公舞传承人,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这样才能有效地制定端公舞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提供完整的端公舞操作程序、技术规范、技艺要领;积极组织表演、研讨、交流等活动;另外还可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还应安排专人收集、整理和研究端公舞文化资料、图片、影像、道具,并将现代舞蹈元素加进端公舞蹈中,让端公舞蹈融合现代舞蹈元素,这样民众更容易接受,最终达到保护和传承端公舞文化之目的。

4.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端公舞的影响力

目前,端公舞已列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并且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1992年,广电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与日本国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华五千年》纪录片,其中南漳端公舞是重要内容。2003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也播放了南漳端公舞。2007年国际亚西亚理论研讨会第9届联会在南漳举行,会上端公舞传承人秦大武作了端公舞的专场演出,中外专家学者、文化参赞在观摩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国家对传统文化提出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下,积极申报端公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提高“申遗”的级别,不断扩大端公舞的世界知名度,让端公舞走出湖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5]。

总之,鄂西北的端公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人类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研究民族舞蹈文化的“活化石”,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对端公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措施,不断地赋予端公舞新的文化内涵,端公舞必将成为鄂西北民族舞蹈文化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在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特有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好端公舞这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项目,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赵云燕.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9):157-164.

[2]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素娥.古楚民俗歌舞《扛神》的谱系传承与生存现状[J].襄樊学院学报,2007(7):80-85.

[4]张娟,周红萍.鄂西北端公舞的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5(1):125-128.

[5]张华江.汉水流域端公舞文化传承困境及对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9):16-18.

猜你喜欢

鄂西北民族舞蹈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在鄂西北地区的种植表现
鄂西北地区北柴胡高效实用人工种植技术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与生灵共舞
民族舞蹈的特点与民族韵味分析
姚雪垠在鄂西北的抗战文化活动述论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明清鄂西北地区书院生源跨府现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