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动“脑”中探寻言语表达的神奇密码

2019-02-22冯宪红陈建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黄果树瀑布言语

冯宪红 陈建霞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从“理解”到“运用”要求的一个重大转变,是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语文教学从过去的分析知识、讲解知识到注重理解课文内容,再到今天关注的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强调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品味文本中富有生命力的句子、词语和段落,借此来领悟言语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破解言语表达的神奇密码、提高学生运用言语文字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多方思考,感知全方位表达效果

小学生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往往从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全面的再现事物的客观形态。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例如《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对瀑布形态的描写一共出现了两次:一处是“透过树的缝隙……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另一处为“瀑布激起的水花……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我在上课的时候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到的都是黄果树瀑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描写呢?一种描写以静态为主,好像一块宽幅白练;一种以动态为主,如同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学生们在经过小组讨论和深入探究以后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的觀察角度发生变化。作者之所以把黄果树瀑布比作一块宽幅白练,是因为作者远离瀑布,把视角穿越了树木的缝隙,然后瀑布的整体形象映入作者眼睛;作者之所以把黄果树瀑布比作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是因为作者站在谷底,看到瀑布溅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自然就会联想到“随风飘飞”的景象了。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不是一个平面的图形,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图形和形式向人们展现自身独特的面貌,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只有变化角度,从不同的维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感悟事物的外形之美。这就说明,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需要借助观察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才能给读者展现出真实的事物面貌。

二、前后联系,锻炼跨时空想象能力

很多学生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是寥寥数笔,语言词汇很匮乏,甚至在一段描写事物的文字中,把一个固定的词语反复机械的使用,最后陷入无话可写尴尬境界。深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缺少全面深入的观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在于学生缺少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仍然以《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为例子,作者在描写瀑布的声音的时候,耗费了大量的笔墨。很多学生简单的认为瀑布流水的声音就应该是“哗哗哗”,但是在整篇课文中,这种“哗哗哗”的词语仅仅用了两次,但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却对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印象很深刻。在教学中,我重点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作者描写声音的句子,学生在阅读中先后标出了“微风声、织布机声、雷声、乐声等”。紧接着,我又引领学生展开对比:作者如果把这些声音全部都用“哗哗哗”这一个声音代替,效果会怎么样?学生们立刻就会意识到:如果单单用一个词语表达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会显得过于单调,读者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在以后的规律探寻中,学生会自然的发现,随着作者一步步接近黄果树瀑布,这种声音也变得有弱变强。但是在具体描写声音的过程中,作者大胆运用的合理的想象:借助“微风声”展现了较远时瀑布声像微风般轻柔;借助“织布机声”再现了瀑布距离作者较近的时候富有节奏而强烈的声响;借助“合奏声”凸显了瀑布不仅具有喧嚣的活力,还具有音乐一样的美感;借助于“乐声奏鸣”赋予瀑布声音以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想象在每个读者的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美感。

对事物的观察需要作者对现实事物进行整体的感知,虽然每个人眼中的事物基本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想象却大相径庭,经过作者的想象,可以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精神意识形态的世界。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想象的方法,吸取想象的力量,就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效弥补自己生活经验的不足。所以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引导了学生分析作者运用想象的力量产生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

三、紧扣语境,揣摩原则性构思技巧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出现两种状态:一种现象是材料非常精彩,不舍得舍弃,导致文章无边无际;另一种是缺乏判断意识,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描写的非常具体,本末倒置。这主要是学生不能判断教材的真实价值,失去了文章构思的巧妙思考。例如《黄山奇松》一文中,作者对三大名松的描写就设计精巧,详略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三棵名松,注意到作者描写最多的是迎客松,分别从迎客松的外形、名字由来和地位三个方面展开描写。之所以作者如此构思,主要是因为迎客松在黄山的名气最大,作者必须凸显迎客松独有的地位,对于其它的两棵松树,作者所用的笔墨就相对减少,紧扣住了松树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设想一下,作者如果面面俱到,全面铺开,不仅让读者读来厌烦,更会遮挡住了迎客松的主要地位。这个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不需要写的,坚决不写,这是写作的智慧。在教学迎客松“名字的由来”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种名松作者都写了名字的由来呢?学生讨论后发现:这三种松树的名字有着独特的意义,并按照迎客、陪客、送客的时间顺序,逻辑鲜明,体现了黄山的待客之道。借助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明白:该写的,一定要写,这是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文本的范例为标本,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品析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手法和详略设计的写作原则,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揣摩品味,体会独特的表达方式

歌德说:“内容人人可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当下语文教学倡导“言意兼得”,也就是既要思想内容的高度,也要形式素材的宽度。文本解读的时候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内容,还要解读文本的言语和文本的结构。所以,在高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经常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我们在学习了说明文以后,就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崔峦老师说过“文意兼得”也就是“言意兼得”,就是从理解文本的言语入手来领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注言语的学习,揣摩言语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掌握读法和写法,养成读书写作的良好习惯。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言意兼得”呢?

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学习表达形式。《珍珠鸟》这篇课文中,有一篇对雏儿的描写,言语非常准确、形象、生动。“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句话洋溢着作者对这个雏儿的喜爱!因为喜爱,作者才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因为喜爱,作则才把人具有的灵性赋予了这只小鸟;也正因为喜爱,作者才把这只小鸟描写的如此可爱。文中“肥”字,看似贬低小鸟,实质上是在表扬小鸟的可爱,好像大人对顽皮的孩子的嗔怪,表面上是责备,实质上是怜爱有加。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品味关键的词语,不仅能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学会表达的方法。其次要学会品味句子的学习表达形式。精彩的句子让读者读后会产生蕴味悠长的感觉。这些精美的句子往往在表达上富有特色,或语句精辟富有文采,或抑扬顿挫押韵,或见解独特构思巧妙。《最后一头战象》记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自知生命已到尽头,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战友的百象冢边挖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的动人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讴歌了战象善良、忠诚的情怀。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抓住“摩裟”“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等词语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如此感人,作者抓住了战象的几个方面展开描写的?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知道了作者是抓住战象的动作和神态展开描寫,正是因为这些细致的描写,才打动了我们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最后是关注段落的表达方式。《桂林山水》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和第一自然段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找出前后呼应的句子,并体味这样描写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学会了表达的方法。再如在《赵州桥》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学生虽然知道这是一个过渡句,但是要进一步理解过渡句的表达作用,并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过渡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练笔。

教材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第一资源,教师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最丰富的资源,学生本身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最生动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还要留心文本中所蕴含的言语表达密码,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从中提升学生言语的表达能力。

冯宪红,陈建霞,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黄果树瀑布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瀑布之下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游记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
瀑布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