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学机智 巧化教学尴尬

2019-02-22王春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机智预设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是时时充满智慧的挑战,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容易不着边际,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常人不会出现的大胆提问,课堂教学过程随时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教师的课前预设往往被学生的思维带离正常的轨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灵活处理,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处理随时出现的教学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机智,或许,课堂加一点意想不到的尴尬,只要教师处理的好,很可能成为生成的教学资源,整节课也许会因此而成为自己的教学亮点。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师缺乏细心倾听学生错误认知的耐心,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想一想产生错误回答的原因。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把教学尴尬化于无形,才能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一、在追问转移中化解教学尴尬

追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追问,不但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还能够帮助教师巧妙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化解教学尴尬,展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一点,课堂追问是学生在教室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及时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增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加大学生思维的强度。例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文章的时候,就遇到了突发性教学尴尬,下面是教学片断:

1.教师出示乌云密布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猜接下来会出现什么。

2.教师出示隆中秀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猜想:这儿会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教师意图:让学生体验小说里环境描写对人物、情节的烘托作用,引出诸葛亮这位贤才)

生:我觉得那里的人虽然没文化,但大家都能和睦相处。

师:看着这样的风景,你怎么会觉得这里的人没文化呢?

生:(随即尴尬改口)那里的人都能和睦相处。

在这个教学情景中,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教学预设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我就顺势利导,抓住学生表达的漏洞,提出质疑声。虽然学生能够察言观色,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明显感觉到教学环节的生硬和不銜接,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学生在一遍遍的质疑声中回答的越来越少,到最后不敢发言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看似偏离教学预设的回答或许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生成。教师完全可以放弃预设的答案,换个角度思考:这样山清水秀美丽的地方,即使是没有文化的村夫,也可能具有比一般人更纯洁的品德,因此能够和睦相处。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顺势追问下去:“没文化的人都具备如此纯洁的品性,那么,那些读过很多书的文人会怎么样呢?”这样的追问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的走向了文本的深处。

学习迁移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能够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发挥正迁移的促进作用,有效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还是看一下《三顾茅庐》的教学片断: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追问:刘备如此诚心诚意、礼贤下士,那诸葛亮真的值得他这样做吗?(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的才华)

2.学生回答:不值得。偶有一两个微弱的声音:值得。

教师的提问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重复问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暗示下学生们被迫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教师借势肯定了答案,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了描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语句。

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是生硬的,这样不但紧紧的捆住了教师自己的教学步伐,还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组织一次辩论,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证明自己观点,这样学生就会在辩论中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诸葛亮。只有这样,课堂以外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在教学事故中化解教学尴尬

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候也会出现和教学无关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意外事故嫁接到有效的教学轨道上来,让教学事故变成教学故事。例如,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给学生上《一分钟》,忽然一位学生发出了一个长长的声音“咦”。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眼看整个课堂就要失去控制,我随即采取了借题发挥的教学手段,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突然发出这样长的一声叹息吗?”全班同学从哄笑声中一下被我问住了。我紧接着说:“他是想知道,我们念这个字在不换声的情况下,能不能坚持一分钟,借此来体会一分钟的长度,这种探究实践的精神是多么宝贵。”同学们恍然大悟,紧接着,我又说:“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下怎么样?”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回到了课堂的主题教学上,教学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一分钟后,同学们的精力更加集中了。如果当时没处理好这一突发事件,教师大发雷霆,不但浪费课堂时间,还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自己出错。有一次上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一紧张,我在板书的时候少写了一个“我”。怎样化解这样的教学事故,让整节课顺利开展呢?我灵机一动,问学生们:“谁想去北京看看啊?”学生回答:“我!”我继续问道:“文中的我,是指谁呢?”因为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是很弱,都回答不出来,我借机解释这个“我”就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小同学。在课后评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教学事故”,还以为这是课前的一个精心预设,特意表扬了这个预设的精彩。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出错,教师如果一味的批评,不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如果巧妙利用,会为课堂增加很多的快乐。在一次教学汇总,有个学生在用“一边……一边”造句的时候说:“妈妈一边打我,一边唱着歌谣。”这个句子如果单单从语法角度来分析是不错的,但是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逻辑,也不符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于是,我就当场模仿这个同学的妈妈,一边做打他的动作,一边在愉快的唱着歌曲。所有的同学马上理解了这句话的不合理之处,这个学生也理解了以后造句应该注意的问题了。

由此可见,教学事故的出现,有时是教师的失误,有时是学生的失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自身的教学机智,巧妙的化解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尴尬,变教学事故为教学故事,让我们的课堂不断趋于完美。

三、在教学铺垫中化解教学尴尬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感到:好的教学铺垫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融,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铺垫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有时还会弄巧成拙,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尴尬。

首先,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学《安塞腰鼓》这课的时候,我特意准备了几只腰鼓和几把木槌。进入“佳句赏析”教学环节的时候,我利用鼓槌这一教具,把几名学生充当后生,让大家感受一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句话的魅力,结果敲鼓学生的架势一个胜过一个,但都是乱敲一气,不能展现“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狂舞!”的氣势。后来,为了弥补这一教学的不足,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妙词佳句的意境中,我通过录像把《安塞腰鼓》这一气势磅礴的场面呈现给了学生,结果,大家看的目瞪口呆。紧接着,几名男生竟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学着一个个后生的样子,口中配合着鼓音,全身有节奏的舞动着,毫不逊色于录像中的那些后生们。然后我让学生们即兴表演,他们竟然把“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解决一个教学难点,教师需要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并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整体,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逼近难点。最后,把几个相关的问题解决了,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解决了,否则就会出现教学尴尬。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为了让学生读懂“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邓小平爷爷为什么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没想到学生回答的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越来越远。我意识到问题的提问失败以后,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几个辅助性问题。经过大家的分组探究和讨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邓爷爷一直把自己看作中国人民的一员,他认为自己为祖国做点事是天经地义的,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实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理想。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教学铺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难点会得到顺势解决。

小学语文课堂会遇到很多的教学事故和教学意外,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巧妙的处理,运用好教学机智处理教学尴尬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思维能力和乐观的教学态度,更需要教师有一颗童心和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尴尬才能巧妙的转化为精彩生成。

王春玲,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中心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机智预设语文课堂
机智闯关
机智的斑马线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