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2019-02-22汤亚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主。文本阅读是语文课堂首要和最重要的任务,文本阅读始终贯穿于教学课堂始终,文本解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难点,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感悟、评价及最终创获文本的过程。然而在文本解读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知存在不足或偏差,导致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调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很少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审视,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而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便于找到科学合理的对策,使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

一、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误区分析

1.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按照考试模式、答题机构的思路为学生进行讲解,太过于标准化使得侧重点过于单一和死板,忽略了学生思想上开放性的特点,不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主观赏析和自我思考。框架式的教學模式脱离情景,从而导致误读、错读等问题的出现,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的提升。例如: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只是侧重于讲解考试需要的内容,而部分可能不涉及考试的内容,就不会认真去讲解。或者一味地以传统脚本选课的方式讲课,不重视教学的创新。常此以往,学生学到的只是浅显的东西,缺乏创新思维的锻炼,加之文言文实词记忆基础打不劳,不仅影响后期文言文学习,对学生以后想要深入的自主阅读极为不利。

2.对学生思维缺乏深入引导

很多时候,对于文本解读过于标准化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进行了解,解读内容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相脱离。另一方面,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直接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从而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文本中人物性格分析、概括中心主旨、反应的社会问题这类涉及知识比较宽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点时,须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善于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自主解读能力,使其解读文本的思维、方法获得创新。因此,在教学课堂文本解读中,教师在正确的文本解读模式上对学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内容解读缺乏全面性

教师在开展文本解读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及写作意图等进行辅助解读,虽然这种解读方式对文本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过度的超纲解读也会造成对写作本意的曲解和夸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读越位。然而,害怕超纲而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解读又会出现一些解读不到位的问题,如忽略作者写作的实际意图和感情世界,理解不到位,不能进一步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达不到教学要求。例如:在带入背景的解读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尤为重要,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孔乙己》时,教师需要先对学生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国家发展情况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等等,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解读文本,了解作者的思想与内心感受,这样才能全方位地达到文本解读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阅历、经历以及知识水平不同,也会导致解读过程中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因此,解读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全面把握显得非常重要。

二、文本解读误区的解决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要得到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尤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应该做好授课前的工作安排,让学生提前进行自主预习。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通过反复思考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采用分组讨论、教师引导、补充说明等方式,促使学生语感的提升,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进而提高阅读质量。要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最重要前提是找到核心的切入点,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切入点。

例如: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分析并揣摩散文的象征性意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并概括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形状、生命力、特征等,然后综合起来,再探讨紫藤萝花的象征精神。这样,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感情朗读和模仿描写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和体会散文的抒情特点,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让学生学会及掌握如何解读文章的策略。

2.重视对学生解读思维的引导

对于文本解读,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各异,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认知及学习习惯等因素,以此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情感,基于学生的角度给予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时,不少学生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不够全面,很多学生对于文中提及主人公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这一性格特点来看,觉得他迂腐顽固。但在读到他教小孩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小孩吃的细节上可以看出主人公性格善良朴实的一面。诸如此类人物双面性格的文章的解读,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可以先讲解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新旧社会过度期的影响,从大背景方向出发,以此作为铺垫,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综合起来,引导学生多角度对文章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全方位分析、看待问题,以及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

3.以情境教学强化文本解读能力

现如今,情境教学新模式备受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有效的手段,创建一个有趣的、温馨的教学情境。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能主动地融入教学氛围中,更加有效地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趣的、生动的情景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初中语文第五单元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时,像这类优秀的说明文,首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苏州园林风景名胜宣传图册、历史人文纪录片以及旅游宣传短片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加深文本的印象。最后,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观学习等实践类活动,加强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怀,从而深層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又比如:教师在讲解《背影》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能深入体会朱自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并模拟作者与父亲在站台分别的情景,分别由学生来扮演作者,经过站台分别的这一情景,模仿父子分别时的一系列动作、对话,结束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主动表述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更为细致地解读文本,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背影》一文中,作者与父亲分别时的不忍与留恋。

4.严格把握好文本解读中的尺度

所谓文本解读中的尺度,即指超纲、解读不到位等问题。在解读文本时,超纲,体现在背景的运用方面,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过分渲染时代、政治背景等,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会误导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一遇到文章解读,首先想到的是时代背景,而忽略了作者本身的意图和情感世界。

比如:在读到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项链》时,过多的去考虑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就会想到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妇女的爱慕虚荣,而忽略了故事本身要向人展示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善良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及人性之美。而对于解读不到位的问题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碎片化、浅阅读的方式越来越普遍的被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然而,这种阅读方式虽能提高阅读速度,却不够深入。因此,在文本解读中要学会辨析文章的特性,根据文章特性来进行解读,又比如:读到《黄河颂》《音乐巨人贝多芬》等选读课文时,可以采用浅阅读的方式解读文本,如在读到《论语》《桃花源记》《背影》等精读课文时,就需要深入解读。不仅要掌握和记牢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会将此类文章的写作方式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应采用发散思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通过掌握文本解读的误区,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解读思维,同时严格把握好解读尺度,尽可能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汤亚宗,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过程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