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风景书写的美学追求
——评陈新《倚兰书屋自珍集》

2019-02-22宋桂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泥泞

宋桂友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

欣得陈新先生散文《倚兰书屋自珍集》[1],立即就被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著名书籍设计师周晨的设计朴素、简洁、清新、典雅,五册书装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小匣子里,封面用深蓝色布料精制,外封中间是最有江南气质的书法家华人德先生题写的“自古以来就是只有从文人雅士手中才能流出来的,安安静静不发出任何声响的书卷气”①仰观宇宙:《这才是博导应具有的书法水平,华人德的字有文人雅士之气!》,参见微信公众号“百家号”,2018年4月28日。的清秀的书名,用苏绣精心绣制而成,观之、触之立体感十足,书未读已先爱之。及至打开,小巧变为丰富,集子包含《倚兰人语》《书带草》《远去的小风景》《鸦噪晚风》《皆是我师》五册,洋洋洒洒,内容涵盖家族史、成长史、社会苦难史、情感友谊、江南烟雨、求学问学治学、家庭学校社会、古城小巷乡村……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吴文化风情画,质朴与精致、内心与表象、思想与存在,以及小与大、个人与群体、主观与无意识、本土与他者,全在作者的笔端,用充满情感色彩的点缀与描绘,把朴实严谨与华丽铺陈巧妙交织,呈现出别样的美丽,寄寓着作者独到的见地与美学追求。

作者陈新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名师,退休后梳理丰富经历,整理思想,把那些散乱的珠玑穿缀成串,不管是藏于匣箧还是散于纸面,皆耀眼好看。陈新在传统小风景里凸显出了吴文化的美学特征,此书除了装帧之美、题名之美、书法之美,还有购物之美、记史之美、人情之美、朋友之美、爱情之美、生活之美,追求美出风情。乡村教学几十年,陈新对乡村感情至深,这里的乡村完全是陈新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已是奢侈的,是记忆了,即便农家乐也已经如苏州园林一样修饰了,只有在陈新的笔下,那些乡村是吴地的,老苏州的,江南的,古典的,朴实无华的。这套书中有一本叫《远去的小风景》,借“风景”来喻传统文化,正好作题。

一、伦理之美: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品德传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范也。一生为师的作者在《皆是我师》一册里首先用书名告诉我们他的谦虚与对为师者的尊重。何为皆是我师?

他在“小引”里开门见山——也是这一册书的开端:“龆龀时读的是私塾,塾师就是父亲,所以一直分不清先生和父亲有何区别。”[2]1作品显然不是在写父亲,而是在写老师,写老师在他心中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天地君亲师”,“君”“师”并称,师道尊严。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尊道必贵师。老师地位之高正是出于对文化的重视,推动、促进了文化传承。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是完全的主导者。陈新显然深受影响,但他又是新时代有着新思想的人,他对传统文化是有选择的。他专门引用唐代柳宗元《师友箴》里的话:“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并解释:有了朋友,一个人才能够有所提高;有了老师,一个人才能够有所成就。[2]4所以,他把一个小册子取名为“皆是吾师”,包含了一个逻辑:凡是给过我帮助,或者让我感到有所帮助的人都是朋友,朋友是要和老师一般对待、一般尊重和怀念的;而老师又等同于父亲,是至亲至爱至敬的人。这个思想来源于作者年轻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礼乐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思想,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礼”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荀子认为“礼”是最大的法则,“《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篇》)。“礼”的外在形式是有“序”的等级制度,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上下区分的关系。孔子教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的本质是“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受儒家思想影响,师生之间形成了尊师重道、“和谐”而“有序”的关系。到荀子,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理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荀子的“天地君亲师”,将师与天、地、父并列,将尊师重道同国运兴衰联系起来。同时教师还是“道”的代表,《学记》把师生礼仪列为“大学之教”的第一课:“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尊师并不意味着专制,孔子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仁爱关系,而不是一味服从。师以礼乐教之、以礼乐践之,学生则“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记》),关系和谐和睦,故而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篇》)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儒家伦理思想中体现的“有序”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仍然具有借鉴价值。陈新先生把尊师重道的儒家伦理思想印刻在脑中,用文字表达和谐有序的师生、朋友关系,也体现了自身的一种美德。在《吕叔湘先生和吕玉书先生》一文中,作者用比照的手法写了两种师生关系:一是吕叔湘先生在苏州中学教书时,发现胡绳课上偷看课外书(是革命进步书籍),非但没有批评他,还把书还给了胡绳,无形中使胡绳得到了鼓励,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新自己的老师吕玉书则因为他上课看小说而大动肝火,并对书摔之践之,使其粉身碎骨。七十年后,作者认为自己少时顽皮,老师处理并无不妥,并说自己和胡绳“作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却又是完全相同的”[2]10。就是因为这样一种纯净的对于师长的情感,所以他对老师总是记着美好的一面。比如他对吕玉书老师的印象是:“吕先生的课上得十分精彩生动,同学们很喜欢听他讲课。”[2]8在《蔡敦德先生小记》中,作者写1958年7月学校分配时,他是少数几个没有继续升学进修而被分到太湖东面震泽一所边远的小学校工作的毕业生之一,他感到非常委屈和不公平,进而怀疑班主任蔡老师可能对此负有责任,但他并没有多少怨恨,更没有记仇。在四十五年后师生重聚首时,知道当时老师已经因为“反右”而不能参加他们的分配会议,更没有话语权时,他反而自责。整篇文章里,作者记忆中都是老师可亲的音容笑貌,都是美好的回忆,并且在结尾再一次剖白:“吾于先生,前曾不敬,今则恭恭如也。”[2]20亦师亦父亦友亦亲人,这是陈新的师生观。其道德观与伦理观体现着一种新型的亲情之美。

《鸦噪晚风》是特别有意思的一本。它全是掌故,但妙处在于作者不仅讲述故事,而且还略加点评,或者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表达对人事物事的价值判断以及情感。《叶至善先生如是说》——六百字小文——写了叶至善先生关于叶圣陶名文《苏州园林》中“美术画”一词来源的说明,字里行间透露的父子深情令人感喟。[3]陈新先生还写了朱家溍先生提携后学的两件事:一是慨然题耑,不计荣誉得失;二是作者冒昧委托其在故宫查找资料,这本是不抱希望的——费时费力,结果“不久便收到先生一封鼓鼓囊囊的挂号信,先生将明清两代皇家典籍中有关北京皇宫定制、运送、使用苏州陆墓御窑金砖的记载,甚至九十年代故宫维修时,同苏州陆墓御窑金砖厂签订的金砖供货合同样本也一并复印寄了过来,使拙文有了充实的内容”[2]37。作家、编辑、书法家、画家黎东,在无辜被打成所谓“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后,他的妻子沈钰——苏州人——一个人带着一岁多的儿子艰难地生活。有人劝沈钰同黎东离婚,划清界限,但沈钰坚信黎东是好人,对黎东保持了一如既往的信任和爱情,坚持一个人带孩子、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们都很有出息。黎东夫妇古道热肠,“为人朴实,胸怀坦荡,热诚待人”[2]56,后来和作者成为好朋友并对作者多有接济,人情之美跃然纸上。

二、生活哲思:来自生活体验的真实与深刻

陈新阅历丰富,善于以作家的眼光来进行观察、体验、记录和思考。在《倚兰人语》一辑中,细腻、柔美、少年情怀、家庭叙事是其主要特点,通读全辑,感受叙述者娓娓道来的亲切和浓郁的亲情,夫妻之爱,拳拳之心,两代之爱,满足感、幸福感就在其中,这是非常成功的情感表达。而在《远去的小风景》里,陈新表达了对农耕文化的深刻体验,他说:“有思想的人说,他们爱那雨后的泥泞,爱那泥泞的小路,还由泥泞和泥泞的小路生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4]49当然,他是爱这小路的,同时对那些没有实际生活的人进行了批评与嘲讽。他还表达了对农耕文明消失的遗憾与怀念。《泥泞的小路》结尾:“不过,在泥泞中艰难地走了几十年,一下子没有了泥路,没有了雨天的泥泞,没有了对泥泞小路的害怕,心中是种怎样的感觉呢?还真有点儿说不上来。”[4]50其实,说不上来的感觉已经在文中表达过了。书内文字的再现功力让人如临现场。笔者那时也在乡村做教师,车骑人的情形也是常有的事,从而感到陈新先生的观察与感受之真切。他说:“长大了,我当了乡村教师,学校就在太湖边的小村里,村里村外还是泥路,下雨天泥泞的小路。虽说我不再打光脚了,有了橡胶套鞋,先是浅平的元宝套鞋,后来又有了半筒套鞋,长简套鞋,但逢到下雨天,尤其是大风大雨天气,去家访,去中心校开会,撑着伞,顶着风,穿着套鞋在泥泞的小路上来来去去,好多时候,伞被吹掉,套鞋陷在烂泥里拔都拔不出来,还是一件让人烦恼让人害怕的苦事。”“后来镇与镇之间修了沙石公路,我也居住到了相邻的小镇上,于是我有了自行车。但拐下沙石公路,还是泥路。碰上雨后的泥泞的小路,自行车没法骑,只能用手推着。但是走不了几步,车轮和挡泥板间,车轮和轮瓦间、便被厚厚的黏黏的烂泥塞得满满的紧紧的,车轮一点儿也不能转了,只能用小木棍或用手把烂泥戳掉抠掉,才能继续推着前行。但走不出几步路,车轮又被烂泥塞住了。人被车和泥弄得精疲力竭,最后只能将自行车扛在肩膀上,让车骑人。”“有思想的人说,他们爱那雨后的泥泞,爱那泥泞的小路,还由泥泞和泥泞小路生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悟出深刻的人生暂理。我乃凡夫俗子,思考不深,只有对泥泞和泥泞小路的生活记忆,让我时时后怕的生活记忆。”[4]48-50这些都让笔者感到特别亲切,特别真实。现在想想,下雨的泥泞里,把自行车架在肩上,呼哧呼哧地走,虽不觉多么累,心情也不觉多么躁与糟,只是走一段后,汗和雨就会湿了衣服,弄脏了衣服,——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诗意。正如现在的城里人到了山野,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风光让人感觉着美,可是,住上一年半载,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抽水马桶,没有WIFI,没有医院,没有学校,没有道路,会怎样?所以到最后得出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收获,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故土的深情。有这么深切感受的人行文至此,说一下城里那些“有思想”的人来嘲讽一下没有生活的人,也是让人莞尔一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正是陈新先生的文中之义,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强调的实践观。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人类在实践中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人的意识活动的正确与否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判断,这也就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陈新先生在书中所强调的让人感觉到了高度。

三、人生感悟:遗憾之美的深层思想探析

陈新先生是个散文作家,与文学界人士有很多交往。集子中,他用别样的视角,生动的文字,补充了文学史中的空白,描绘了一个另类文学史片断,开拓了进入现当代文学现场的别样路径。

第一,他取学生视角。程小青是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是“东方的柯南道尔”,他笔下的霍桑是中国版的福尔摩斯。对这种大师级别的文学家,陈新选取了自己参与的文学社一干人马前去请教的情景叙事。他记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观。程小青认为老百姓中蒙冤受屈的遭遇很多,想通过侦探故事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破案,为百姓洗刷冤屈,伸张正义,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二是艺术观。侦探小说不是公案小说,与一般的小说不同,在情感之外更加注重理智,强调观察力,暗示科学的方法。“要制造一件复杂的案子,至少要布置三四条线索,而这些线索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其余的都是误入歧途的假戏。”[2]26三是大师人品。程先生认真接待这群年轻学生,没有架子;对自己的书斋“茧庐”的解释风趣幽默而又尽显谦虚与执着。告别的时候,程小青还将自己两本新出版的图书相赠,用爱心、慷慨表达对莘莘学子的鼓励和期待。这使我想起程小青的侦探小说,最初他的主人公名字叫霍森,由于排版工人拣字问题,印刷出来后变成了霍桑,程小青感觉这两个名字没有本质的不同,也就认可了,在以后的小说里自己竟然也沿用下来,这就有了那个成为经典的传奇。可见程小青宽容、平易、高尚的人品。第二,朋友视角。无论是《皆是我师》还是《鸦噪晚风》《书带草》,三辑中都有大量与陈新先生交往的作家与学人,他们之间的交流甚至应酬唱和都是正式史书上不书写的,为文学史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些交往中,陈新先生写了大量令人遗憾的事情。而对这些遗憾进行梳理,又发现陈新先生和传主们各不相同的人生和社会万花筒,等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来考察观照这个复杂而又可爱的世界。在拜访程小青时,程送给他们文学社两本《大树村血案》,并由他带回学校,“可惜的是,后来这两本珍贵的赠书竟不知落在何处了”[4]27。大师的著作不仅具有经典的阅读价值,更有收藏价值,当然还有研究价值。可是在经历过“文革”及其后商品经济重金轻文的时代,这些文化珍宝的不翼而飞或者被丢进垃圾桶都是可能的。这里面体现出不同时代对于文化的态度。王西野谦逊、好学、勤奋、爱读书,对人友善。有一次给陈新先生画了一幅画,请人捎来,但最终画丢了,令人遗憾。陈新的女儿曾当面问过西野,当然知道被谁掠走了,但在行文中仍说不知道,给人面子,可见作者陈新先生的厚道。谢元震先生是学术大家,著述学术水准极高,是先秦史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他晚年寄寓苏州。老人去世时其呕心沥血撰著的《〈西湖老人繁胜录〉校注》等未刊稿都被女儿女婿给丢弃了。陈新先生的字里行间透着对一代知识分子的境况及其成果丢失的遗憾,对无知者的痛心,对学者劳动的尊重和对学术研究的敬重。在写到和魏嘉瓒先生的交往时,谈起苏州“现当代的优秀人物也数不胜数。历史人物,包括已经逝世的现当代人物,我们今天只能从文字、遗迹中去寻觅他们,认识他们。现今还在世的呢,大多也垂垂老矣,对他们的研究已经属于抢救性质了。魏嘉瓒先生说,他早就想对苏州一些尚在的老一辈作家、艺术家、书画家等文化界名人,作一细致全面的了解记录,而且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做成影像资料加以保存。可惜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始终没有做成。看着这些说不上‘国宝’,至少也是‘省宝’‘市宝’级的人物一个个离世,他说他没尽到力,十分遗憾,十分懊悔”[4]86,作者感慨:这是一位多么重视人才、重视历史的文化工作者!而这也正是作者陈新的遗憾,这遗憾体现了他们对于吴文化传承的焦虑与强烈的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泥泞
路上再泥泞,也要有玩泥巴的好心情
路上再泥泞,也要有玩泥巴的好心情
路上再泥泞,也要有玩泥巴的好心情
路上再泥泞,也要有玩泥巴的好心情
增城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泥泞(节选)
追梦路上 无畏泥泞
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