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苗疆走廊”沿线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分析研究

2019-02-17顾晓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

顾晓虎

内容摘要:贵州省的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发掘,并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的整理与分析。基于分析的结果,积极提出相应的策略。这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苗疆走廊 民族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贵州省位地处我国西南,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贵州省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所谓“古苗疆走廊”,指的是元明清时期以后新开辟的横跨贵州省中部,连接湖广与云南的一条古驿道。历史上,这条驿道不仅是元明时期以后中原王朝控扼西南边疆的重要国家走廊,同时也直接促成了贵州建省,并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1]。在“古苗疆走廊”沿线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本文通过对其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各个方面的概括与综合,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审视其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古苗疆走廊”沿线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分析

(一)优势分析

贵州省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因此,该区域的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优势。

贵州省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该地区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特点。这也为贵州省优美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和地形条件使得贵州省奇峰怪石处处可见,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了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2]贵州省的民族村寨都坐落于这种山水辉映古木参天的自然环境中,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产生于此。

首先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久以来生活在贵州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当地人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例如,贵州省的传统建筑为纯木结构的瓦房。这里的山上遍生杉树和松树,这为建筑房屋提供了大量木材。作为桐油的主要产地,当地人为了延长房屋的寿命,还会在木质房屋的表面还会涂上一层桐油。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之后房屋呈现灰褐色,与其所处的山林环境融为一体。除此了普遍存在的纯木结构的建筑之外,安顺屯堡区的纯石头建筑,也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建筑而成。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从明清时期开始,不断开辟而成的“古苗疆走廊”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来自于不同族群和地域的文化在这条线路上交汇融合。因此,贵州的几十个少数民族首先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就如民间俗语说的那样“高山彝苗水仲家(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山旮旯”,“苗家住山头,夷家(指布依族)住水头,客家住街头”。其次,这些族群在长期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共性,而且又不失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例如,安顺市的屯堡人。他们是明朝初年为了平定西南,国家派兵驻守在贵州地区的一批汉人。在近代一些研究著作中,一些专家学者把他们称为“凤头苗”。这足以表现出其与周边苗族文化习俗的共性。但是,直到今天,走进屯堡村寨,还会给人一种时空穿梭的错觉。因为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衣着打扮方面,村里的妇女至今还穿着明代的大袖子,梳着“三缕头”的发髻;在文化娱乐方面,人们依然热衷于来源于弋阳腔的地戏,依然爱唱山歌,佛歌和孝歌。

(二)劣势分析

贵州省的自然环境既给当地带来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认资源,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些不便之处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交通状况。并且贵州人的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和不认同,正在逐渐的丢失民族文化遗产。

首先,贵州多山的地形和起伏的地势给贵州创造了大量的奇峰怪石,同时也给贵州的交通条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或是受战乱、饥荒的影响或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在自己民族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居住在水边或深山里。虽然“古苗疆走廊”这条成熟的交通线贯穿贵州省,但是这条交通干线仅仅是便于其他地方的人进入贵州省,想要进入到每个民族村寨之中还不是很方便。再加上适合居住和耕作的土地不多、面积小且分部零散,所以各个民族村寨分布的十分散乱。这使得通往村寨里的道路漫长并且曲折难行。不仅如此,各个民族村寨相互间距离较远并且每个村寨的居住人口都不多,所以由镇上往村里去的公交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很少甚至许多地方几乎没有。

从本世纪开始,贵州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时间的外出务工,使得这些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习惯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越来越认同现代化文化模式。这从根本上对民族村寨造成巨大破坏。再加上,建省600年来贵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这种边缘地位,不仅是贵州省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一直缺失凝聚自我文化的“主题认同”,甚至一些本土学者在谈及贵州文化之际,出现了自我“主题置换”,把贵州当成“他者”之怪现象。[3]104贵州人民历来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的不认同这一现象在当今表现的更加明显。这成为了旅游开发中的一大劣势。

(三)机遇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文化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国民的旅游消费思想逐渐成熟,出现了旅游热潮。贵州省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为开发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在大环境上。国家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勢头,这使得贵州获得了乘势而上的良好时机。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及下半年旅游经济形势分析》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领跑宏观经济[4]。贵州省文化部门的改革也为贵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诞生了一批大型文化企业,这些文化企业在不断地创造着文化生产力。

其次,国民自身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人们的旅游兴趣更加多样化,旅游市场的划分也更加细腻。作为常年生活在现代化都市里的人,他们为了寻求与居住地完全不同的环境,满足自己对回归自然的需求,在古村落与现代都市之间,则更愿意选择以古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于是,近年来,具有“古香古色”和“原汁原味儿”特色的古村落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形式。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旅游热逐渐兴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将“文化路线”(Culture Route)理念引入到文化遗产类型中,强调其作为“动态”的无形文化遗产价值,以区别于以往的“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遗产”等有形遗产。[5]“古苗疆走廊”作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交通线路,在其几百年的形成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现了新的类型,那就是“文化线路”,如果将其放置在这个新的类型中进行申报,并以此作为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这将会给“古苗疆走廊”沿线的古村落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最后,产生于“古苗疆走廊”上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旅游开发中最大的机遇便是这条古驿道的更新升级。“古苗疆走廊”起自湖南省常德,东西横跨贵州省中部的镇远、凯里、贵阳、安顺、盘县等地后进入云南省富源县,经曲靖等地抵达昆明,其走向大约与今天的湘黔滇铁路基本重合。[3]103这是一条贯穿中东部与西南的一条交通要道。随着公路、铁路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的迅猛发展,传统上认为的受地形条件阻隔造成的贵州交通不便的情况现在已经得到彻底改善。到2014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9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02公里,涉及79个县市区,形成十条出省通道。[6]这为全国各地游客进入贵州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也使得贵州省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了更大的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四)挑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的兴起,贵州省成为了我国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省份。外出务工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对民族传统。这给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的同质化竞争也将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一大挑战。

根据对贵州省的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的男性多于女性,已婚者多于未婚者;外出务工者以20至45岁年龄段最集中,且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者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外出务工农户,思想观念变化明显。[7]外出务工的这些特点,给当地的旅游开发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出,尤其是大量年轻男性的外出,不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技艺的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危机。其次,外出务工的农户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这使得这些收入提高的农户更加倾向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而放弃自己当地的民族文化生活。例如在荔波和凯里调查发现,这里的农村基本上都修了水泥路,于是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家把自己的新房盖在路边而不是离路较远的旧址,并且盖的新房都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楼,很少能看见新盖的纯木结构的传统民居。

除此以外,与临近的云南省相比,贵州省的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贵州省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云南省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不仅如此,贵州省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在西南旅游线上贵州省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落后,并且旅游开发模式不够成熟。

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是在普通游客看来,这些旅游资源在云南同样存在并且云南的更加出名。比如:云南大理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苍山、洱海等。反观贵州,虽然有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宝库”的称号,但是,长期以来,却被打上了“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负面标识。并且,贵州虽不是边疆,但却常被视为边远之地。这些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刻板印象,给贵州的对外宣传造成了巨大的阻力。除此以外,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景区开发程度还比较低,不足以支撑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总之,“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其自身所存在的劣势也十分凸出。在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虽然有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这样的发展机遇同样也给自己的旅游开发带来了挑战。所以要在大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紧紧抓住机遇以应对挑战。

二.“古苗疆走廊”沿线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贵州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大量奇山秀水的自然资源,而且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期,将会给贵州地区的经济带来飞跃式发展。贵州省应结合当地实际特点和问题,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战略。“古苗疆走廊”沿线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突出发展自己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发展旅游业。“古苗疆走廊”沿线在发展旅游业中要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坚定自己的文化传统习俗。

(一)在學术研究领域,各界的学者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古苗疆走廊”研究,从各个领域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古苗疆走廊”是由杨志强教授于2012年提出的一个文化走廊概念。经过多年发展,此概念在学术界已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目前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多存在于民族学于人类学界。基于此种现状,“古苗疆走廊”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更深入和更全面的研究与开发。这就使得“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很难抓住本地区文化的核心与特色。因此,在“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加强学术界对“古苗疆走廊”的研究力度。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广泛的挖掘,为其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文化层面的准备。

(二)在政府决策层面,各级政府要坚定本地区的核心文化特色,并且要协调统一,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贵州省有多彩贵州之称,这个多彩即体现在文化的多样性上。首先,各级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坚定本区域文化特色为何核心发展理念,充分开发本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其次,通过各级政府与各级开发机构的统一与协调,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最后,要营造良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避免出现传统文化的断代与消失,为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三)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始终紧紧抓住自己的优势——“古苗疆走廊”这条古驿道。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交通建设放在首位,这既是弥补自己山多地险、区域交通不便的不足,也是充分利用这条古驿道与周边省份的密切联系吸引游客的良好途径。其次,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贵州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要通过大力宣传“古苗疆走廊”沿线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资源,为贵州重新树立良好的形象,给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旅游开发机制,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坚定文化为本的开发理念,实现“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与讨论

贵州省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下,抓住机遇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将极大地促进本省的发展。通过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清楚的辨明了当前所面临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的发展策略,对其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既要全面又要深入细致。本文中的分析以及其提出的发展对策多限于“全面”这个层面,仅是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讨论。因此,本文只是在其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上做出了些许贡献。文中对于“深入细致”这个层面少有顾及,在这个层面上的欠缺使得本文在具体实施中难以进行,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志强.“国家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地域与民族社会——以“古苗疆走廊”为中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3:2-9.

[2]余欢.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杨志强.文化建构、认同与“古苗疆走廊”[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0:103-109.

[4]左登基.旅游業继续领跑宏观经济[N].中国旅游报,2016-08-02(001).

[5]杨志强.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22(2):1-13.

[6]任满.贵州省高速公路货物运输分析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7]徐英.贵州农区农户外出务工状况调查分析[J].南方农村,2014,(30)09:16-19.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
白沙古镇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