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2019-02-17朱冠臻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佳茗苏轼

朱冠臻

内容摘要: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他是苏东坡,是一名永不过气的偶像。苏东坡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是他无论身处何时,不管遭受何种境遇,总能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面对日常生活,将乐观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本文主要研究苏东坡被貶之后,发明东坡饼,酿制蜜酒和品佳茗的故事,表现了苏东坡的豁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 东坡饼 蜜酒 佳茗 乐观豁达

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黄州是一个既偏远又贫瘠的地方,而这里也将成为苏东坡文学创作的转折点。苏东坡刚到黄州,住在城南的定慧院,此时的他仅仅是一名团练副使,生活上拮据无靠,俸禄微薄,不足以养家。就像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身陷穷途末路的困境,进不能见君王,退不能守坟墓,令人心如死灰。但是苏轼并没有就此倒下,在好友马梦德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块废弃的军营地,因位于城东,便以“东坡”命名。苏轼学习自己的偶像白居易,自称“东坡居士”。这时的他俨然是一名勤勤恳恳的农夫了,将一种恬淡之情投入到耕种之中,没有抱怨,没有哀叹,有的只是众多从劳动中发现的乐趣。而美食便是这众多乐趣之一,“在这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如此艰苦的环境,他依然能过得轻松雅致。正是苏东坡的乐观豁达铸就了他的美食人生。

一.碧油煎出嫩黄深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身上渐渐带有强烈的人间色彩,他能用人间的温暖排解心中的苦闷。与中国古代一般文人所崇尚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同,苏轼称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因此,“东坡饼”就是在这种人间味儿中诞生的。苏轼经常跟继连和尚下棋,有一次下棋下到很晚,苏轼肚子饿了,大师就让小和尚把剩面条放到小麻油里烧上火。小和尚打了个盹,锅里的干面炸成了糊状。苏东坡耐不住好奇来看,小和尚惊醒惴惴不安。苏轼却饶有兴趣的品尝了起来,只见饼的颜色是金黄金黄的,玲珑剔透,像象牙雕成的,放入口中,香甜酥脆,口味极佳。苏轼甚是喜欢,于是他教一位作坊的老妪做此饼,并命名为“东坡饼”。他还为此作了一首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这是苏轼为“东坡饼”写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位美人用纤纤素手搓出颜色均匀的面,放入油中慢慢煎,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此饼因陋就简的制作过程,以及出锅后金黄的色泽,玲珑剔透的皮相和香甜酥脆的口感。作者巧妙地勾勒出饼的匀称、酥脆、色美、味香的特点。最后一句运用修辞,将饼的形状比喻成美人的钗环,引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乐趣的高尚品质。

我认为苏轼“东坡饼”的发明不仅是偶然的,他也是必然的。因为苏轼当时虽身处困境中却始终能将困苦的生活过得生趣盎然,他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带有一种幽默感。所以这样一个热爱生活具有豁达情怀的人,他也一定会品尝出简单的“东坡饼”所蕴藏的美味。如此豁达情怀,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却是做的最淋漓尽致的那一个。他用自己的逆境为中国创造了一道美食“东坡饼”。

二.真珠为浆玉为醴

说起酒,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就有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蕙肴烝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唐朝诗仙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田园诗人陶渊明“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疏”……但是,酒到了宋朝遇见苏东坡,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苏轼一生爱酒,但与许多文人不同,他爱酒却不溺酒。他虽一生仕途跌岩起伏,但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淡泊从容。闲暇时亲自酿酒,率真豪放地约二三好友赴宴,饮酒赋诗。

贬官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爱上了酿酒,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蜜酒歌》流传后世: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对友人杨世昌蜂蜜酿酒的方法进行了改良,亲自采集蜂蜜酿酒,等待开坛的过程。一日,两日,直至酿出醇馥幽郁,回味无穷的蜂蜜酒,香气扑鼻,弥漫整座城。纵观全诗,苏轼不仅记录了自己勤苦耕耘采集蜂蜜酿酒的辛劳和收获香满城的喜悦,还掺杂了他对百味人生的独特体会,繁华落尽后只剩下淡定与释然,心中的豁达胜却世间万物。全诗最后两句“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寓意深刻,最能反映作者的心境。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处亮点,第一点是苏东坡凭借“蜜蜂”酿的蜜制作出来的酒来慰藉自己因贬谪而俸禄微薄的窘迫生活。表明了大诗人依然可以躬耕于农田,依靠自己的双手,酿制蜜酒,这充分体现了苏轼豁达幽默的人生态度以及顺应自然的思想品格。第二点是这句话运用了一个“监河侯”的典故,“监河侯”在古代是一个官职,职能就是监管河。苏轼引用的正是《庄子》中“涸辙之鲋”的典故,主要讲的是庄子因家境贫寒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回复他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等到手后再借您三百金,可以吗?”于是就有了庄子“涸辙之鲋”的故事。苏东坡本身就有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所以在这里引用“监河侯”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庄子的崇拜,还表现了他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希望自已用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生活。

苏轼不仅会酿酒,他还喜欢饮酒。有一天苏轼与几位好友在月夜泛一叶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此时人世间所有的喧嚣都退场了,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苏轼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仅几个字就概括出了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自己身处何方的感受,“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几句是苏轼在面对朋友悲叹人生短暂的时候表达的观点。我们必须接受人生命的短暂,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只有那清风明月,送到耳边便成为声音,进入眼帘便成为色彩。尽情地享受这清风明月,又何必担忧人生命的短暂呢。人有意气,才会拥有豁达的胸襟,这几句充分表现了苏轼顺应自然,享受自然的洒脱之情和豁达淡然超脱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巧妙地让朋友豁然开朗,痛快畅饮,相互枕藉于舟中,直至天明。

苏轼无疑是爱酒的,他所造的蜜酒尽显他热爱生活,风趣幽默的人生境界。他豪气地饮酒却又不沉溺其中,饮酒赋诗,写下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表達自己的豁达情怀。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三.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也是一个极爱茶的人,即使是遭遇贬谪,舟车劳顿,也不忘饮茶。且看他贬官徐州时写的诗“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句话表达了苏轼满怀希望,急切的想讨一杯茶解渴的心情,寥寥几笔,不事雕琢,却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亲切自然,思茶解渴的知州形象,蕴含着一种幽默之感。结尾戛然而止,没有交代,引人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福建的曹辅投其所好,寄给苏轼当地的新茶,苏轼便给了他一封回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诗描写了在高耸入云的仙山上,生长着灵草般的茶芽,它受到云雾的滋润。清新的泉水洗涤着采摘下的茶芽,令它气味芬芳。苏轼品尝新茶,顿时觉得两腋清风而生,感觉阵阵春意袭来。冰清玉洁的茶叶,本质高雅,不添加任何油膏,就像那千年一遇的佳人,令人神魂颠倒。最后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被世人称赞为咏茶的千古名句,诗人别出心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鲜嫩清新的茶叶”比喻成“天生丽质,冰清玉洁的美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茶叶的清新鲜嫩与本质高雅的特征,表达了苏轼对此茶的喜爱之情。整首诗用词典雅,表现了新茶的制作精良,品质正宗,营造出优美的意境,确为咏茶的千古佳作。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茶,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像茶一样冰清玉洁的人生态度。

苏轼偏爱饮茶,所以对茶道也很有研究,对烹茶的每一道程序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试院煎茶》中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这几句话刻画了诗人在考试的庭院中细致煎茶的场景,他仔细聆听茶的沸腾之声,看着飞雪般的泡沫来慢慢煎茶,创造了一种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境界。

茶的滋味,是或苦或甜,或浓或淡的,而苏轼在茶中品出了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经历过“乌台诗案”和被贬黄州的苏轼逐渐走向成熟,他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否则,他不会发现简简单单的面饼中的美味,也不会有闲情逸致酿制蜜酒,与二三好友饮酒赏月,亦不会从醇香的茶中品出云淡风轻。有人说,苏轼是一名“美食家”。我想说,其实“美食家”的背后深刻的体现出诗人那心宽似海的豁达与乐观,还有在艰难困苦中热爱生活,发现生活意趣的高尚境界。

猜你喜欢

佳茗苏轼
The Cultural Export in the Opening Ceremony开幕式中的文化输出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陈鸿波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圣地茶都佳茗奉 乡村振兴遵义红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