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2019-02-14高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SWOT分析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高军

摘 要 随着国家层面及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日益重视,實践中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失的现实状况亟需改善,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分析以促进劳动教育发展。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劳动教育方法论体系、建设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聚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着力拉动教育团队建设、构建劳动育人长效机制、开展劳动教育学生活动和营造热爱劳动氛围等举措,加强学生劳动实践观、劳动发展观、劳动教育观的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2-007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全面发展理念下,如何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职院校育人特色?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在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劳动教育”。而实践中,虽然劳动教育已经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但劳动教育体系目前仍然是空缺的。所以,积极进行劳动教育研究,“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实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对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SWOT工具介绍

SWOT分析是管理学内常用的战略分析手段,其中S(strengths)代表优势、W(weaknesses)代表劣势,O(opportunities)代表机会、T(threats)代表威胁,是SWOT分析法中的4个要素[2]。SWOT分析法被广泛用于企业战略分析领域,企业用该方法来分析其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企业各种资源、环境等因素有机结合的一种科学的综合评判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分析方法。本文通过SWOT工具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力图通过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教育方针中体现并强调劳动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不仅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而且也增强了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程度。在这种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当时[3]。

2.现实优势——全面发展培养需求的迫切需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我国劳动教育起步不晚,但近期才上升到教育方针的高度。劳动教育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对于其他四育及创新创业教育都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4]。

(二)劣势分析

1.劳动教育发展状态仍有待加强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德、智、体、美都已经具有了成熟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就劳动教育而言,其教育体系是空缺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劳动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亟须加强。

2.劳动教育仍然亟须社会认同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应试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普遍缺失,学校劳动教育缺乏保障。因此,各级教育应加强劳动教育,普及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三)机遇分析

1.高职院校育人特色凝炼的机遇

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和各地高水平院校、一流院校建设等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随着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持续探索、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教师团队的持续建设,逐步沉淀先进教育经验,利用大力发展劳动教育的契机,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五育并举,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有风格的全面育人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

2.高职劳动教育模式推广的机遇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二级学院试点先行,形成“德技并修、全面育人”高职院校特色成功经验,逐步推广至全校所有二级学院以及本地各高职院校,并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产教联盟等向全国范围高职院校及境外院校推广,在高职劳动教育模式形成及应用推广渠道上具有空前的机遇[5]。

(四)威胁分析

1.不良文化渗透的威胁

文化渗透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争夺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世界格局和技术背景的巨大变化,随之显现一系列文化教育方面的新问题,如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渗透等。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少,文化心理也尚未成熟,对文化方面的冲击如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辨识能力与选择能力都比较差,很容易导致崇尚享乐并对劳动价值认同度不高等问题。

2.劳动教育形式化威胁

高职教育致力培养德技并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将劳动教育先进理念与高职特色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紧密结合,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面临的一大难题。实践中,存在形式主义开展劳动教育,为做而做,不系统思考,不深入研究,盲目生搬硬套,使得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中尽快补齐劳动教育体系缺失这块短板。特别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技术技能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多措并举加强劳动教育,路径选择如图1所示。

(一)构建劳动教育方法论体系,系统筹划劳动教育頂层设计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围绕“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理念,在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下,实现学生劳动情感认同、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能力提升。通过对学生劳动态度和学生劳动情况等的分析,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师团队、劳动长效机制、各种劳动教育活动、校园及社会劳动氛围等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方法论体系,夯实学校德技并修、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方法论体系的顶层设计下,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劳动教育精神、丰富劳动方案设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培养学生劳动态度、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和提升学生劳动技能;通过劳动教师团队的培育与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劳动素养,从师资队伍方面保障劳动教育各项举措落实;通过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实现多元协同劳动育人格局;通过各种劳动教育活动、各种劳动氛围烘托,形成劳动教育良性环境;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建设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的精神

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贯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系统设计由“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知识与技能”五部分构成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体实践中,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在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集中实践课以及素质拓展课构成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创新方法,丰富载体;通过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规定,在公共必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中提高学生劳动价值观、情感态度及品德、习惯养成;在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课中,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和能力,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聚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石

根据劳动教育类型的不同,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协调配合的形式,结合专项课程劳育、系统专业劳育与泛在课外劳育,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研究,围绕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专业劳动教育,系统设计涵盖劳动观形成和彰显劳动技能特质的高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加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利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优势,突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特色,从通识劳动课程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实训类课程特色,着力打造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类精品课程,逐步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四)着力劳动教育团队建设,保证推进劳动教育的师资

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师资队伍是关键。根据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工作需要,把劳动通识教育教师、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组合,将教师培养、师资锻炼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并通过校企“互聘互兼”等特色双向交流机制和教师团队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和全面发展意识、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劳动育人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做好师资保障。

(五)形成劳动育人长效机制,深度凝聚劳动教育的力量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重要的劳动教育理念[6]。劳动教育不仅属于学校教育,劳动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劳动教育也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协同进行开展[7],育人过程中要将学生日常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和公益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形成深度凝聚的劳动教育力量。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科教育和生活教育、实践操作和知识学习相互融通,促进劳动课程第一课堂、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相互补充,贯穿劳动体验、技术实践、自我和社会服务、职业指导四条主线,完善政策制度、标准质量、人员队伍、条件保障、评价监测等五个支撑,着力营造全人、全面、全体、全程、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良好生态。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劳动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不仅“爱劳动”“会劳动”,而且在此基础上“懂劳动”,实现“学会生活”“善于工作”,进而“服务社会”。

(六)开展劳动教育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热情

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与热情不能仅仅通过第一课堂知识与技能传授,要多措并举实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具体可以通过课外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和相关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魅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热情;可以通过设立学校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岗位等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过程,领悟劳动乐趣;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与习惯;还可以通过共建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生产劳动一线,体验劳动艰辛,感受劳动光荣。

(七)积极营造热爱劳动氛围,保障劳动教育环境

黄炎培先生在《“五四”纪念日敬告青年》中提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在《实用主义之真谛与一年间之实施状况》等文章中,对实用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教育界大力推广,对当时中国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8]。他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为劳动教育的确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为当时教育界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其与陶行知等教育家一道向全社会进行了一次劳动教育的宣传与普及,用坚实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为这种意识形态提供了现实支撑[9]。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经历几度变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第一次将德智体美劳上升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因此,在新时期劳动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应加强劳动宣传,开展劳动教育,要积极运用好校报、新媒体等渠道,宣传不同类型劳动者奋斗者的典型故事,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可以建立劳动主题班会等制度,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全国时代楷模和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做好劳动教育环境保障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19-04-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2]李彦.基于SWOT分析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内高职校为例.[J].新闻传播,2018(24):18-20.

[3]贺兰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的内涵[J].南方论刊,2018(5):45-46,56.

[4]吕国泉,李羿.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J].企业文明,2018(4):15-16.

[5]王旭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11(4):151-152.

[6]江明,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7]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8]闻翔.劳工神圣[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5.

[9]张琛,李珂.论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当代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9(2):93-97.

猜你喜欢

SWOT分析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