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研究进展

2019-02-12李文凭倪小青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运化西医病机

李文凭,倪小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70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2)

自轮状病毒(RV)于1973年被首次发现以来,有关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研究不断地深入。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较好,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提出,脾胃素虚、饮食不调、外感风寒暑湿邪气是导致小儿吐泻的病因。陈飞霞《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指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脾主司运化,胃为水谷之海,若脾胃正常,则水谷得以腐熟运化,气血得以生成运行。若寒温失于调摄,饮食不节,则易使脾胃受损,内生湿滞,水谷精微之气失于布散,合污而下,以致泄泻。

赵坤认为秋季腹泻病在脾胃。小儿泄泻因脾常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所导致。本病的病机为外邪侵犯,脾胃虚弱,湿邪雍盛[1]。以湿、滞为患。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为湿邪所困,复感风热、疫毒之邪,湿滞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清浊不分。胃失和降则呕吐,脾失升清则发为腹泻。翟文生等[2]认为小儿秋季腹泻是由于小儿脾胃素虚,在夏秋变换之际,脾胃为湿邪所困,导致脾阳虚衰,运化功能失常,且小儿肾、脾常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生,水谷不能运化,并走于肠间,洞泻不止。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故可见患儿大便清冷,完谷不化,色淡而不臭。湿邪内阻,故小儿秋季腹泻以水泻为主,伴恶心、纳呆、呕吐等症状。脾肾阳虚,运化不利,可见大便次数增多,澄澈清冷,呈现出暴泻、洞泄之势。白建民[3]认为以湿热最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易感受邪气,因秋冬时节寒冷而温差较大,小儿不知自调冷热,易被外邪及乳食所伤,蕴结脾胃,郁久化热,壅遏气机,致升降失调,传化失职,清不能升,浊不能降,混杂而下,而成泄泻。病位在胃肠,病机主要为湿和滞。

2 中医内治法

于少庭[4]将小儿泄泻分为惊吓泄、伤食泄、寒湿泄、湿热泄、脾肾阳虚泄。惊吓泄用益脾镇惊散,伤食泄用保和丸加减,寒湿泄用理中汤加平胃散加减,脾肾阳虚泄用参苓白术散合桂附理中丸加减。总有效率为99.2%。张宏玲[5]将小儿秋季腹泻分为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寒湿型。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肾补脾、温阳化湿,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为93.3%。郭增梃[6]将小儿秋季腹泻分为水泻、热泻、冷泻。治疗组自拟秋泻系列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程为5天,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陈来新[7]认为小儿易感寒邪,加之饮食不节,易使脾胃受损,气化失常,水湿积聚于肠间,而发为泄泻。治以化气温阳,利水渗湿。用加味五苓散,日1剂,水煎服,分多次温服。结果服药3剂痊愈21例(60.00%),服药6剂痊愈9例(25.70%),服药9剂痊愈3例(8.6%),无效2例(5.7%)。李淑兰等[8]用健脾燥湿止泻法治疗。治疗组56例用健脾燥湿中药茯苓、苍术、陈皮、木香、厚朴、白豆蔻、生甘草、车前子,对照组56例用思密达、妈咪爱,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治疗5天后,总有效率治疗组100.00%、对照组98.21%。向朝阳[9]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湿邪困滞于内,外感寒邪,寒湿阻滞。治疗60例,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混悬液,治疗组用加味七味白术散,疗程3天。总有效率治疗组90.63%,对照组89.29%。于焕英[10]根据小儿秋季腹泻的特点,辨证为泄泻病之湿热泻,治以清热利湿止泻。治疗组用止泻散,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6天后,治愈率治疗组98.33%、对照组89.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辛夷[11]认为脾虚湿盛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治宜健脾止泻、利水渗湿。自拟泻停散(陈皮30g,山药、炒谷芽麦芽、泽泻、茯苓、党参、白术、白扁豆、薏苡仁各50g。烘干研粉)水冲调成糊状服用。结果治愈51例(85%),总有效率96.7%。李娜等[12]治疗15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组加用补脾益气散辅助治疗,用药3天。总有效率治疗组68%、对照组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中医外治法

针灸疗法。罗小明等[13]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肾两脏。治当化湿健脾,消食导滞,温肾固本。治疗组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麦粒灸(根据脏腑理论,在腧穴选择应以大肠经之腧穴为主,配合脾肾两经腧穴。每3天治疗1次。两组穴位交替进行),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6天后,总有效率对照组93.4%、治疗组100.0%。薛艳丽等[14]治疗8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加服用蒙脱石散、妈咪爱,治疗组加用针灸治疗(针刺阴陵泉、足三里、脾俞,艾灸神阙穴)。总有效率治疗组92.1%、对照组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推拿疗法。高世悦[15]认为小儿推拿可通运上下内外之气,温阳散寒,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迅速止泻的目的。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小儿推拿法(清补脾经及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揉板门,捏脊,调经,摩腹等),对照组采用补液、抗病毒等常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5%、对照组7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志云[16]将本病分为湿热泻、寒湿泻两型,用中医推拿治疗100例,治疗7天,总有效率100.00%。

敷脐治疗。赵占景等[17]认为小儿秋季腹泻是因秋冬季节易感风、寒、湿邪,寒邪直伤脾阳所致。治疗组用西医常规治疗加自制止泻贴(黄连、葛根、吴茱萸、车前子、丁香、肉桂、苍术、茯苓、木香、枳壳、香附、白术、五倍子各6g,共研细末,用食醋调成糊状,适量填于脐部,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5天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对照组79.17%。聂小丽等[18]用中药口服加脐贴治疗46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各9g,白扁豆、茯苓、陈皮各8g,炙甘草3g,薏苡仁、山药、莲子肉、砂仁各6g)口服加脐贴(方药制成药膏,临睡前将药膏敷贴于肚脐,次日晨起去除)治疗。治疗组病程缩短,效果更好。李国英[19]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云南白药、山莨菪碱脐部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3天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2.5%。杜燕鹏[20]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用中药贴敷治疗。治疗组显效率94.43%。郑瑜[21]用中药贴片(党参、白芍、当归、怀山药、丁香、茯苓、陈皮、山楂等)治疗,显效率80.77%。

经皮治疗。王长娟等[22]治疗140例,两组均给予黄连素神阙穴贴敷,治疗组加金苓健儿颗粒口服,疗程7天。总有效率观察组94.30%,对照组80.00%。

直肠给药治疗。李红梅[23]药用黄连6g,黄芩9g,金银花15g,葛根5g,黄柏6g,党参6g,白术6g,乌梅6g,甘草3g。水煎,日1剂,每日2次直肠给药。1岁以下10mL,1~3岁15mL,若5min内排出可用重复直肠给药1次。疗效较好。曹丽芳[24]治疗9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利巴韦林针剂,治疗组加用藿香正气散颗粒剂保留灌肠,随访3天,治疗组疗效更好。

4 小 结

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今后随着研究的加深,会有更多的中医特色疗法用于临床治疗,从而提高中医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运化西医病机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