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九

2019-02-11林家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2期
关键词:通阳麻黄附子

林家坤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林家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萍乡 337000)

32 通阳法

通阳法针对的阳气病变是阳气不通。人之阳气,总统一身脏腑经络,运行全身,旋转气机,起着温煦、推动、营养脏腑经脉,化生精血津液的作用。阳气功能正常,可温煦、推动脏腑功能,有助于气血津液的化生和正常运行;反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阳气阻塞壅滞,必然使得阳气不足或功能减退,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化生不足,代谢障碍,则容易产生水气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脏腑经脉而发病。可见,阳气不通可以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阳气不通可以导致水饮痰瘀,而水饮痰瘀又会加重阳气不通,故而阳气不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临床上对于许多不好解释的疑难怪病,如用阳气不通理论来解释,可以清晰明了,进而调整治疗思路,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

通阳二字最早见于《中藏经》[1]。原文是:“灸,起阳通阳……”用灸法通阳,是通阳的起源手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2]中运用通阳法治疗各种伤寒杂病,虽未言明通阳之法,但已行通阳之实。通阳第一方五苓散,众多利水药中不加行气药,独用一味桂枝通阳化气,使得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妙不可言。叶天士的利小便通阳说即出此方。少阴病,四肢逆冷,阳气阻于四肢关节,独推四逆散旋转肝脾气机,解除阳气阻滞危机,可谓是围魏救赵之举。至于有问四逆散疏理肝脾气郁,小柴胡汤亦可以解郁,是否也可以归于通阳法?其实小柴胡汤之“和”与四逆散之“通”是两个概念不一样的名词,通法是心无旁骛,直奔主题;和是和稀泥,表面上牵高扯低,实际上是调和胃气以暗助阳气。除非小柴胡汤中不用生姜大枣,还可以稍作变通,但方中人参又如何处置呢?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在阴阳两拒,阳越欲亡之关键时刻,藉葱白交阳入阴,使得阴阳两和,属画龙点睛之神来之笔。肝着之旋复花汤、肾着之甘姜苓术汤、胃着之茯苓甘草汤、心着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脾着之桂枝加大黄汤、肺着之桔枳姜汤和茯苓杏仁甘草汤,这一系列“着”病的立法选方就是立足于一个字,即“通”字。通什么?就是依据脏腑病位的不同,通有关脏腑的阳气。

着是气病,着久不愈,则转化为痹阻,用药随之转换。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进一步加重用当归四逆汤,再重则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胸痹则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这一系列开胸通阳方剂。心痹脉促胸满,病势危急,赶紧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肢痹疼痛,脚肿如脱,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如果有形痰涎水饮阻塞阳气,上者瓜蒂散吐之,下者三物白散排之,中者大陷胸汤除之,等等不一而足,总以阳气通畅为首务。所以说,张仲景用通阳法治疗各种阳气不通疾病,开了用通的手段以秘固阳气的先河。

真正发展和完善了通阳法,还是清代叶天士,叶氏《临证指南医案》[3]逐渐完善了通阳法的理法方药。理论上,叶氏认为“阳气窒闭,浊阴凝痞。”近代江苏丁甘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一步的诠释“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4]。”检视叶氏通阳病例,病因多由内生或外感寒湿遏阳,以致阳光窒塞,阴霾弥漫。如上焦肺卫不展之胸痹、咳喘;中焦脾胃阳气壅滞之呕吐、反胃、痞满、噎膈、腹痛、臌胀;下焦肾阳开阖失司之淋、癃、腰痛以及外邪滞留之痹痛麻木等等,这些病证的共同特点就是不通。治疗上叶氏以为“通阳必用辛热”,喜用附子、干姜以及姜汁。同时叶氏还引申发挥仲景……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见解,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观点。认为湿为阴邪,用甘淡渗湿之品可以使湿邪从小便排出,湿邪去则三焦气机宣展,阳气通畅,气化复常[3]。

最是令人叫绝的是叶氏[3]提出“形脉不足,以柔药温养……阴药呆滞,桂附劫阴,通阳柔剂最宜”的柔剂养阳观点,完善了通阳疗法。其善用肉苁蓉、归尾、柏子仁、远志、枸杞、茯苓、小茴香等柔剂通阳,使辛热不伤阴血,补血无碍祛寒,对长期缠绵不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病变甚至癌症,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叶氏柔剂养阳虽属创新,其实其出处仍是源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理论,而芍药甘草汤及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脚挛急,正是柔剂通阳的的典范。后世反复说酸甘化阴以养肝,实际是未能正确理解芍药的功能。芍药一味在《神农本草经》中开宗明义说其能“通血脉”。一个通的药物,衍化到现代,几乎都没有人提了,反而当作补的药在用,真令人嗟叹。像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这些用在妇科通血化瘤止痛极为明显的效果的方,你能够解释芍药是在其中起到酸收的作用吗?碰到明显的瘀血证,还要说酸收,怎能自圆其说,使人信服啊。

33 化阳法

化,变化的意思,于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化”字用在化阳法里,主要是针对湿邪犯表,一身尽痛而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黏腻,易阻气机,汗之易更伤阳气,燥之易化热入里。治疗宜选轻清宣化之化阳法,于无形中助阳化湿,于举手间湿祛表解,阳气流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方中麻黄1.5 g,炙甘草3 g,薏苡仁1.5 g,杏仁10个约合3 g,麻黄、炙甘草是典型的助阳复阳,杏仁合麻黄宣化透表,薏苡仁祛湿,特别是方中各药份量奇轻,潜移默化中湿化阳复,属典型的轻清化阳法代表方。当然,治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湿邪犯人,病人体质强壮,阳气旺盛,化阳法轻剂可能效力不逮,则用化阳法正方,即麻黄加术汤治之。方中麻黄桂枝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伤阳;白术得麻黄桂枝,能并行表里之湿,使湿去阳复,可谓深谙化阳之旨。若湿重阳伤,则予化阳法重剂冶之,桂枝附子汤、术附汤、甘草附子汤直接化湿复阳,可收全功。

化阳法选择用重剂桂附治疗湿病时,这个“化”字,几乎就没有技巧,近乎裸奔了,燥湿的意思就摆在明面上了。之所以要这样提,关键是治病最终目的是疗效,效果好了,不必拘泥花里胡哨。

34 佐阳法

佐,是辅助,帮助的意思。佐阳法分正佐法,反佐法两种。像附子、干姜相配,麻黄、桂技同方,细辛、川椒共处,用同样性味功效的中药处方,增强彼此的温阳功效,这是正的佐阳法,如四逆汤、麻黄汤、乌梅丸以及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干姜附子汤等等,增强阳气的力量,都属正佐法。但寒病中用寒药,热病中用热药,阴病中用阴药,阳病中用阳药,则属反佐法。我这里谈的主要是反佐阳法。如《伤寒论》中说:“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2]。”患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是阳气衰微已达严重程度,用附子、干姜回阳救逆,理所当然。但用极寒之猪胆汁入药,则令人颇费思量,恐怕今人无一敢用者。问题是古人用了,而且效果特别好。近代沪上名医程门雪先生治因食蟹为病吐利交作,以致足胫筋脉拘急不伸者,先生每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治疗。凡有猪胆汁者,则多可获救,如一时无胆汁而服通脉四逆汤者,则疗效很不理想。由此看来,猪胆汁这味佐药是决不能缺少的。所以说佐以猪胆汁法,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临床依据的。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是已服白通汤而下利仍不止,足见阴盛阳虚的程度相当严重,所以服通阳之剂不能奏效,相反格拒增甚,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正是汤药被阴邪所格拒的缘故,并非药不对证,所以仍主以白通汤,更加入苦寒之猪胆汁,取其反佐作用,使热药不致被阴寒所格拒,以冀达到回阳救逆的目的。这个反佐阳法,即《内经》所谓寒因寒用,甚者从之之意。遵此原则,我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中常加少量附子,治疗湿热病变,效果就比没放附子的好。

35 充阳法

充阳法很容易被人误会为补阳法,因为充阳法不就是补充阳气不足嘛。其实临床上,疾病的发生发展远不是教科书所列的那么有规律,那么教条,仲景反复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说明了临床医生要有应变能力。譬如《金匮要略》说:“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5]。”既然是水气流溢在皮肤中,就用防己桂枝茯苓通阳化水呀,为什么还用补性十足的黄芪?难道不怕助水碍气吗?又如治疗黄汗的芪芍桂酒汤及桂枝加黄芪汤两个方子。众所周知,黄汗是典型的湿热交蒸,困顿脾胃所致。这里用黄芪,难道不会助湿生变吗?种种疑问,绝不是用升阳补气能解释得通的。

充,满、足及填满、装满的意思。充阳法,即将阳气充满在病变部位,使阳气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治疗方法。这里所说的皮水、黄汗为患,所以要加用黄芪,说明运行在皮肤肌腠的阳气总量已经减少,加上阳气化生之源,即脾胃功能又为水或湿所困,采用补阳法易碍湿助水,单纯通利水湿,又恐阳气不充,水湿旋即又生。所以在利水化湿之同时,加用黄芪充阳化气,断水湿成邪之来路。

充阳法使用的药物有很多,用黄芪是一种比较简单直观的办法。也有用附子充阳的。譬如《金匮要略》中说:“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以附子败酱散主之[5]。”肌肤甲错,典型的属阳气不能濡养皮肤所致,故用败酱薏苡仁排脓消肿的同时,加用附子之温去充满皮肤阳气,其证自愈矣。根据此原理,我常用此方治疗男女痤疮,疗效甚佳。男女痤疮,临床上表现并没有阳气亏虚的症状,相反很多表现为一派火热之象。用充阳法为什么有效呢?这还是从阳气分布在人体皮肤肌腠说起,皮肤肌腠出现了病变,不能单纯考虑用治邪的办法,一定要在治邪的同时,给予充阳法治疗,阳气充,万事休。

36 补阳法

虚者补之。补阳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补充阳气方法。阳气有先天之阳与后天之阳的区分,先天之阳藏于肾,后天之阳源于脾,故仲景补阳法善于从脾肾入手,重视脾肾阳气的补充。补脾阳常选黄芪建中汤,补肾阳则用八味肾气丸。阳气率津液血液在体内运行,流通不息,营养四肢百骸、脏腑经脉,升降出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若人体阳气血液津液诸不足,抗病能力薄弱,体质虚弱多病,易感外邪,则用薯蓣丸全方位补充气血津液。仲景补阳法擅长从脾肾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阳气不足的问题,给后世医家是重视脾胃,还是重视肾命,提供了广阔运作空间,从而出现了补土派及先天元阳派的学术流派,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术发展。特别是薯蓣丸阳气血液津液一起补,极大地推动了后世创立复方大方治疗复杂虚证的建设工作,郑军状等[6]认为养生以补阳为第一。像全鹿丸、龟苓集这些旷世补方的创立,其理论即依据于此。

猜你喜欢

通阳麻黄附子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麻黄-杏仁药对成分-效应间变化规律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