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能力”双线融合全人格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1-30史琼艳张江华

职业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素质能力专业课程人格

史琼艳,张江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0 引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把人才作为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电类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1]。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具体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基础素质养成不足,共性技术、关键工艺掌握不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量不高,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2]。

为此,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全人格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教学团队)自2007年起,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以全人格育人为理念,以素质能力融合培养为方向,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10-2014)为契机,从“标准、实施、评价、保障”四个维度,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顺应未来发展方向的“素质+能力”双线融合的全人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图1 全人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2 “素质+能力”双线融合全人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2.1 打造双线融合的“能力素质集”,重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在充分规划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企业需求调研和生源学情分析,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打破原有专业教学课程中能力与素质培养相对分离、割裂的状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以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有机融合和螺旋提升为主线[3],联合区域行业企业专家对传统课程所承载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揉合,打造全新的“能力素质集”。由“团队协作、诚实守信、持之以恒”等15项指标、130项观测点组成的专业教学素质标准体系和由“工艺设计与应用、数控加工”等12项指标和99个模块组成的专业教学能力标准体系融合构成,以此贯穿专业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实现素质目标可测化和素质培养可操作。其中,素质标准体系遵照认知规律分不同年级侧重培养,较易达成的指标如安全环保、亲和友善、责任心等在一年级培养;较难达成的指标如审辨能力、精益求精、自主学习能力等,在一、二年级连续培养;难于达成的指标如创新、组织管理、持之以恒等,在三个年级反复夯实,最终实现15项素质目标的全部达成。

2.2 开发能力递进的“作品化”学习项目,整合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以“能力素质集”为遵循,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根据实践知识建构原理,重新序化知识体系,按照递进、融合原则,将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要素植入“作品化”学习项目,经反复论证不断优化,校企共同开发了3个学习项目和23个子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重构学习内容,通过子项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将能力培养的12项指标和素质培养的15项指标,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镶嵌于不同子项目的制作中,融合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为有效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自我拓展能力奠定了扎实基础。

2.3 构建“四嵌入”的课堂教学范式,重塑学生中心课堂生态

教学团队构建了“四嵌入”课堂教学范式,将“能力素质集”的相关要素全方位嵌入教学各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链。①教嵌入学: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由易到难的若干任务交由学生完成,把鼓励学生提问、如何查阅资料、怎样思考解决问题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实现授之以渔。②学嵌入做:课堂教学活动按照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成果展示的教学路线开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习活动嵌入各项任务完成过程中,通过旋转木马、小组讨论、棉花糖塔等系列化活动和承载素质能力的作品化学习项目的制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做中学,学中做。③教材嵌入学材:教师依据“能力素质集”裁定学习内容,以“学生课堂工作页”组织教学。工作页围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进行设计,配以任务、问题和系列活动,教师提供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化资源、专业工具书等形成学习材料,工作页与学习材料取代了传统教材。④评价嵌入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可视化的作品、海报等完成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时刻关注记录每个学生在沟通表达、安全环保、持之以恒、责任心等方面的行为,作为素质培养相关指标的评价依据,并不断发现且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素质目标达成中的弱项;学生填写“课堂评价反馈表”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促进教师适时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

图2 “双线融合”的学习项目开发路径

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四嵌入课堂”,变“师教生学”为“生学师导”,促进了学生学习走向自主;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生间、生师间互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帮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发现性学习效果。

图3 “四嵌入”课堂

2.4 构建立体化的学习评价系统,形成融合促进评价机制

建立三主体、三维度、全过程的立体化学习评价系统。依据素质培养130个观测点和能力培养99个模块,针对素质知识能力三维目标达成度,以自评、他评、师评(包括教学团队中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为主体,通过日常关注、记录和考核等形式,贯穿课堂学习、项目完成、毕业考核全过程,分阶段形成个性化素质评价蛛网图和知识能力评价结果,清晰测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相关指标的达成。每次测评结果运用于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师发现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偏差,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并对学生个体评价结果中的弱项进行针对性强化和改进;学生发现自评与互评、他评之间的偏差,可以充分认识自我,进而不断修正提升,形成周期性的“评价→反馈→改进→提高”螺旋式提升机制,促进素质能力螺旋上升。

3 “素质+能力”双线融合全人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3.1 开发了“素质+能力”双线融合全人格专业课程教学新标准

克服了传统专业教学素质目标不落地的不足,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以素质与能力融合发展为手段,重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现了素质、知识、能力融合化、体系化、标准化,集成打造了27个指标,130个素质观测点、99个能力模块的“素质能力集”,提升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创新。

3.2 构建了“素质+能力”双线融合全人格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

打破了传统专业教学素质与能力培养相对分离和割裂状态,解决了素质、能力培养成效低的问题。将素质与能力培养完全根植、渗透、融合于专业教学全过程,以“素质能力集”为引领,以重构项目化学习内容、变革课堂学习模式、开展立体化学习评价为路径,以合作陪伴式教学团队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旨归,形成了具有先进性、有效性、可复制性特征的一整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体系,创新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3.3 建立了“素质+能力”融合促进的立体化评价新体系

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素质评价不可测的问题,始终站在全人格发展的高度,将素质目标、能力目标评价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听诊器、方向盘”作用,通过分阶段、持续性观察评价、结果反馈、发现偏差和针对性强化,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诚实守信、持之以恒、自我学习等15项素质指标的逐步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内驱力,促进12项能力指标的达成。最终将教育教学行为归宿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与引导上,形成了素质、能力反复作用、螺旋提升的“融合促进”机制,创新了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特征的“三主体、三维度、全过程”立体化评价体系。

4 结语

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8个专业实施了该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精神风貌佳。调研数据显示:本模式毕业生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明显提升的人数占比达到85%,较全院学生整体高出7个百分点。同时,对实施该模式培养的学生调查发现:在校一年级学生中有97.8%的同学认为自己安全环保、亲和友善、责任心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二年级学生中有98.1%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审辨能力、精益求精、自主学习等方面有显著提高;99.2%的三年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组织管理、持之以恒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与培养。100%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的素质得到养成,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一个明纪守规、敢于担当的社会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已将此成果移植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山东职业学院等2所高职院校将此模式移植到机械制造专业,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6所职业院校将此模式移植到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省内外200余所高职院校来我校学习交流本模式的理念与做法。

猜你喜欢

素质能力专业课程人格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提升纳税评估人员素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
浅谈报纸版面主编的职责及应具备的能力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