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30赵海峰

枣庄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文化

赵海峰

(枣庄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微电影,作为互联网催生的新样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由于它的短小性、故事性、便捷性、视觉性等特征,成为大学生群体所为钟爱的艺术样式,也被政府文化部门、社会机构、高校等引用,用来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模糊、红色文化情感淡化、红色文化践行困难、红色文化认同盲目等诸多问题方面,微电影以它自身的优势,较为缓和的化解这一系列的问题。

一、微电影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到过程。它需要以客观历史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地进行现代性转化才能更好地保持生命力。比如铁道游击队文化,它首先建构在枣庄铁道大队的真实历史上,经过连环画、小说、舞台剧、影视剧等艺术样式的不断演化,持续地赋予铁道游击队文化时代元素,更新铁道游击队文化内涵,助推铁道游击队文化不断发展。而微电影由于它的便捷性、低成本、易操作等特点,成为当下艺术类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样式,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常而言,微电影对于红色文化主要有以下作用。其一,普及红色文化常识。其二,阐释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其三,赋予红色文化影像意义及情感因素。其四,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由于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受众对红色文化接收、接受的过程。因此通过微电影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播,对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有较为实际的意义。一方面,作为社会结构中富有激情梦想、创新意识又拥有高水平技能的高学历青年群体,能够敏锐的捕捉社会前沿的事物。利用微电影创作等相关活动,切实俯身研究学习红色文化,再将其写成剧本、塑造成角色、成为影像故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红色文化,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过程;另一方面,微电影在红色文化严肃、崇高、悲壮的基调上融入当下时尚、情感等时尚元素,通过故事人物赋予红色文化以情感因素,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故事产生向往,通过故事角色产生情感认同,还能够引发对红色文化历史本真的兴趣与探索,进行红色文化挖掘。

而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分享、传播等也能够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相较于课堂被动灌输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微电影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主动关注与自觉接受。另外,根据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达5.7892亿,网民使用率为75.0%”①,用户数量和使用率远远超过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其他网络休闲娱乐方式。因此,通过微电影这一视频方式进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具有较为实际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省份、地区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微电影相关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安徽省“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河南省“影动红旗渠—微电影、动漫大赛”、上海“滨江新时代,红色普华章——宝山微电影大赛”等。一些高校依托大学生资源,积极走进社会、红色基地,开展一系列的相关微电影创作活动,在传承红色文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以微电影《八七87》为例,影片由知名党史专家方城编剧、大学生主演,表现白色恐怖时期党的八七会议的历史细节与召开过程,再现了革命先驱在党的生死关头,坚定信仰、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角色公开海选而来,全部由武汉地区各大高校组成。他们在扮演角色时,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环境,认真揣摩革命伟人心理,体验革命伟人在艰难处境下的所思、所想、所为,经过自己的艺术性加工,将伟人形象再现屏幕。武汉大学的吴凯璐选角色时表示,“曾经对这段前史的知道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如今更能领会当年前史人物的心境,‘秘密会议上,连掌声都不能有’”②。这部戏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启迪,并促使他在网络公开宣称90后青年不能仅仅关注自个利益,更应更多地考虑能为什么做些什么事情。影片于2014年9月,在武汉大学首映,又先后在武汉各大高校、井冈山、瑞金、红安等革命根据地巡回展映。同时,荣获第二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十佳城市形象宣传片”等奖项。在展映过程中,主创人员与各大高校积极互动交流,就创作过程、八七会议及相关历史深度讨论。而各大媒体也积极报道,全方位地让这一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视野,让微电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二、微电影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的策略

红色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将历史本真延续下去,创新是为了保持文化生命力,更好地让当下观众接受。因此,通过微电影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既需要考虑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需要兼顾微电影的红色文化运用及大学生的接受。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微电影应当从微电影的艺术本性出发,积极采取多形式的微电影活动,以微电影活动为契机,引导大学生关注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活跃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一)提升红色微电影艺术水准,迎合大学生审美趣味

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提出电影接受的三个层面,既“迎合观众、适应观众、改良观众”③。对于微电影而言亦是如此。微电影首先俯下身来,倾听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迎合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才能取得大学生的关注,才能进一步的去适应、改良其审美趣味。对于微电影而言,红色微电影应具备以下特征,才能更好的吸引大学生的浏览观看。

1.故事性。莫言自称自己为“讲故事的人”,他也成功的通过故事向世界展现了悠久的中华文化。故事是大学生倾听、观看、感觉事物的感官途径,而一个好的故事,往往胜过华丽的千言万语。因此,通过建构红色故事,设置人物、情节、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接受。

2.视觉奇观。惊艳的视觉效果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冯小刚在拍《芳华》时,宁愿选择违背文艺片的叙事准则,把萧穗子的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切换至导演视角,酣畅淋漓地去展现战争的残酷画面,去追求视觉刺激。微电影亦是如此,过于写实的画面显然并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精心构思或数字技术打造的奇观画面,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一些微电影《红色气质》《我要演八路》《少校村官》等均注重视觉奇观的打造,也成为大学生所谈论的热点话题。

3.青春时尚元素与红色元素的运用。红色微电影单一地停留在严肃、崇高、苦难的感情基调,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在当下的微电影中,在红色文化中融入青春、励志、时尚的一些元素更能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微电影《我要演八路》中,抗战文化与青春励志、孝文化相融合,结合当下的“助梦计划”等热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最终摘得浙江省首届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二)开展红色微电影相关活动

1.开展红色微电影观看活动。由于微电影时长短、播放便捷等特征,能够满足大学生碎片化生活的娱乐需求。观看红色微电影可以自行观看,也可组织集体观看。尤其是传媒类大学生理应是这观看活动的主要受众和发起者。2016年9月,《红色气质》主创团队走进北京一零一中学,与学校50多个班级、3000多个学生一起观看此微电影。观看后,与学生探讨交流,谈共产党的艰难历程、精神、信仰等,感动了在场的无数学生。而大学校园中,红色微电影观看还是以自行观看为主,集体观看较少,也是之后需要思考加强的工作。

2.开展红色微电影创作活动。红色微电影创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和社会的鼓励,更离不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信仰和对微电影创作的热情。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之间树立红色文化意见领袖,发掘微电影人才,将其两者有机融合,是红色微电影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烟台大学于2015年组建了十三人团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走进胶东红色文化基地,摄制红色微电影《守望》。该影片从策划到影片杀青一直备受校方、媒体关注,先后在烟台大学校报、齐鲁晚报、网易、中红网等媒体刊登报道,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创作人员在选择题材、编剧、拍摄、表演等艺术加工过程本来就是一次红色文化的心灵之旅。创作人员在昆嵛山长时间的农村走访,与村民交流,在村庄内寻找道具,尽可能的去还原历史场景及生活状态,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而校内外对其团队及微电影的关注报道,极大地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胶东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3.开展红色微电影大赛相关活动。红色微电影大赛活动相较于团队式的创作活动,影响则更为深远。一方面,大赛的形式可以吸引国内外诸多大学生群体关注赛事,号召更多地团队开展红色微电影创作活动;另一方面,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会受到文化相关部门及大学生微电影团队的热切关注,进一步在相关媒体平台播出,让更多的大学生浏览观看。活动的举办可以以校内为主,也可以与政府文化部门、社会机构联合。

此前,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六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活动,举办地在“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安徽金寨县。活动主要包括优秀作品展映暨主创交流、参观汤家汇革命遗址、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创作论坛、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颁奖晚会4项子活动。活动期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微电影创作团队走进金寨参加活动,了解熟悉红色文化历史。大赛一共收到1307部作品,最终评出18部获奖作品。评出的一等奖作品《少校村官》在网络播出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影片的艺术水准,成为微电影从业人员的学习典范。微电影中的主人公吴军,又再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榜样。

(三)挖掘红色文化特色,建构地域微电影品牌

不同的地域拥有着不同特色的红色文化。微电影要充分地发挥红色教育功能,需以国家政策为向导,地方资源为依托,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当地高校可以与文化部门、社会机构、红色景区等开展合作,或引导大学生主动走进区域红色文化,成立相关红色文化协会,在掌握红色文化史料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基础之上,建构红色微电影品牌。红色微电影品牌的建立,不仅可以树立区域红色文化的自信,将红色文化影响力潜移默化的植入当地大学生的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想价值,还有利于活跃地方红色文化。所以,各地方高校完全可以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深入持久地进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一些地区高校也陆续开展了红色微电影大赛、红色微电影创作活动,但对地域红色微电影项目的挖掘目前还并不充分,也没有形成规模。零星出现的几部红色微电影,更像是少数大学生的呼吁与呐喊,而没有有效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集体效应。

以铁道游击队文化为例,20世纪50年代开始名扬四海、享誉华夏,但当下并没有紧跟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化与更新。而当地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在的文化优势,仅停留在走访军人、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层面,并没有将铁道游击队文化视为地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高校认为地方红色文化应由相关政府机构、文化部门去完成传承、创新,高校更多地是教学与科研;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文化部门也并没有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高校中成立铁道游击队文化相关红色文化协会,加强与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铁道游击队文化主题讲座、沙龙、征文、微图、微电影大赛,定期展播铁道游击队影视剧,会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发挥什么样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电影《铁道游击队》的问世,引燃了国内的红色热潮,而铁道游击队则成为那个年代青年心目中最为热血沸腾的名字。时至今日,我们可能更多地知道当下热映影视剧中的冷锋、余则成等,却很少有人再关注铁道游击队文化的中的英雄人物刘洪;我们更为钟爱当下的一些流行歌手,却遗忘了抗战的艰苦岁月,依然能够抱起琵琶弹唱《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小坡。所以,无论是出于红色文化发展需要,还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需要,紧紧围绕地方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微电影的方式寻求与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赋予大学生以文化但当,红色文化以新鲜活力,树立地域红色文化品牌,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域红色微电影品牌在全国而言还处于初步建构的过程,虽然出现了安徽金寨、江西井冈山等少数地方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开展红色微电影主题的大型微电影活动,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微电影对于地域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可以成为地方建构红色文化特色,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微电影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意义

(一)普及红色文化常识

无论是红色微电影观看、创作还是红色微电影大赛相关活动,都能够引发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关注。引导大学生在关注微电影的同时,追根朔源,探究红色文化的历史常识,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普及红色文化常识的作用。

(二)强化红色文化认同

当下出现诸多诋毁革命英雄人物、扭曲革命历史、调侃历史事件等红色认同危机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灌输式的教育过于书本化、历史化,无法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受革命英雄的生活、事迹还有信仰,给人带来一种较为片面的印象。微电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关于革命的人、物、事迹,通过影像把观众带到故事情境之中,较为立体地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带动大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更好地教育功能。同时,大学生红色微电影的创作能够使大学生,能够让大学生主动去探究历史,编写红色故事,让大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为,对于红色文化认识会更为深刻。微电影活动、创作相关大学生把自己的创作经历、活动经历以大学生的视角在互联网上分享,会带来更多的大学生接受与认同红色文化。

(三)牢固红色文化信仰

微电影《红色气质》,以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的讲述为主线,以历史照片为影响资料,用短短9分钟的时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风雨历程。并最终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气质——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笑对死亡。影片中瞿独伊用叩问自己的方式说道:“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个是我的父亲?”以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瞿秋白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同时,李大钊、赵一曼、方志敏、雷锋、焦裕禄等人物的一一展现,用真实照片来告诉观众,共产党人用生命在诠释信仰,令人无比动容,催人泪下。短短9分钟的时间,通过故事、照片等阐释共产党的精神,感动无数观众的基础之上,在故事之中增强了人们的红色文化信仰。

四、总结

微电影艺术已日臻成熟,无论在形式、主题还是思想上,都能够很好地阐释当代青年群体对多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独特追求。因此,通过微电影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让微电影与红色文化教育互动互融,相互促进,既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微电影,可以让红色文化出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是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绝佳利器。

注释

①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②大学生主演的赤色体裁微电影,豆瓣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7053465/.

③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