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学翻译适应选择视角看英若诚的《茶馆》译本

2019-01-29陆小英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茶馆译者译文

陆小英

(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一、戏剧翻译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交流的频繁,文化艺术领域的对外交流也日益加强。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瑰宝,是每一个文化人的历史使命。中国戏剧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戏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对受众来说是听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对表演者来说是说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台背景等手段去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三大要素——舞台说明、人物台词以及戏剧冲突,揭开社会矛盾,反映人们现实生活。戏剧形式多样,这篇文章主要分析的是中国的一种特殊舞台表演形式——话剧。它集文学性与表演性于一身,不同于小说、散文、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它不是通过剧作家描述出来的,而是以说话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人物的语言把人物的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主题表现出来[1](P388)。在话剧中,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形成有机整体,基于此,再现原剧本的语言特色,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并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戏剧翻译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翻译行为,也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戏剧翻译架起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可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目的。

然而,由于戏剧翻译比其他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翻译复杂的多,翻译理论研究远远不如其他的文学翻译充分,对其研究也很少,甚至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戏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征。其读者不仅有剧本的读者,还有要把剧本演绎出来的导演和演员,以及搬上舞台后,观赏层次不一的观众。这就对戏剧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演员用译入语演绎剧本时能够让译入语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相同的感受。观众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理解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矛盾激化等过程,他们在观看表演时,没有时间去思考文本的内容,而演员也不可能停下来讲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剧本的翻译除了要有文学性以外,还应该具有让观众一听就懂、一看就理解的特性,这就需要翻译语言具备口语化、动作性及表演性。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他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话剧作品,精炼的语言是他戏剧创作的优势。《茶馆》的语言是老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通过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揭示故事发展,对话意深词浅、表现力强。《茶馆》以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为场景,以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发展为主线,描绘了50年间三个不同的时期----戊戌变法、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的生活面貌,通过形象的人物语言的刻画,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人们对老舍驾驭戏剧语言能力的评价是“一句台词刻画一个人物”。《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其译作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英若诚翻译的《茶馆》为研究对象,探讨戏剧翻译中生态翻译的应用,试图论证生态翻译学在戏剧翻译中的适用性。

二、生态翻译学

翻译是语言转化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如源语文化、译语文化,读者以及译者文化、接受能力、审美观点等。译者起着双重作用,他既是源文化的接收者,也是目标文化的传达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个人喜好、文化素养、生活年代、民族身份、知识背景、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都不一样,因此对翻译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品翻译视角也不同。

生态翻译学是属于本土的翻译理论。2004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他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认为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活动”。此定义确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即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还是选择,都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主动行为。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P40)。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源文本,熟悉两种语言及文化,发挥其翻译创造性,同时还要了解戏剧翻译的特殊性。因此,译者既要考虑译本读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导演和演员的演绎需求,还要考虑现场观众的欣赏需要、舞台的现场布景以及演员表演的每一个动作,妥当地处理戏剧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并最终决定译文形式。生态翻译学还提出了多维度选择和转换的翻译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依照语言、文化、交际不同阶段或不同顺序作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交际的积淀”[2](P133)。因此,译者需发挥其主体性,注意翻译的三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是相互交织、互联互动的整体。在语言维上,译者要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风格并将其体现在译文中。在文化维上,译者需要关注语言的文化差异,适应源语言的文化环境,避免曲解和误读。在交际维上,译者需要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3](P 10-11)。

三、生态翻译学中《茶馆》译本分析

英若诚先生既是演员,也是导演,他对剧本的话术及编排演练非常熟悉,也知道观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在翻译《茶馆》时他能很好地适应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使《茶馆》在欧洲演出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获得极大成功,被欧洲媒体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我们希望通过对其译本句子的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译者主体性分析

在《茶馆》英译本中,英若诚先生展现了其译者主体性,发挥了译者创造力,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本内涵,达到了翻译目的。

例1:王利发:…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Wang Lifa: Please take a seat,sir.I’ll make you a cup of our best tea.

从上下文可得知,王利发对他所要泡茶的人非常恭敬。他给自己尊敬的对象泡的“小叶茶”,很容易理解这应是一种好茶,可是西方读者并不知道小叶茶是何种茶,为何要泡这种茶?由于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文化障碍,这里是不可能实现绝对对等的,按原文直译反而无法体现原文效果。因此,译者发挥其主体性,把小叶茶是一种好茶的暗示直接翻译出来,译为“best tea”,在这里,“最好”指的是茶叶的质量最高,体现了对原文的适应及对译文的选择。

例2:常四爷: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啊!……(第一幕)

Chang: It puzzles me,the amount of foreign thing we all have.

此句中,“咂摸这个味”是京味十足的语言,其他地方的观众不懂,更别提西方观众。为此,译者发挥其主观性及创造力,把它翻译成了“It puzzles me”,通俗易懂,极具口语化及动作性,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鉴赏能力,体现了译者对译文的适应与选择。

(二)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是指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适应源作品的语言风格,并将其有选择地体现在译作中。

例3:吴祥子:逃兵,是吧?有些现大洋,想在北京藏起来,是吧?有钱就藏起来,没钱就当土匪,是吧?

Wu Xiangzi: Deserters,right? Trying to hide in Beijing,with a few silver dollars in your pocket,right?When the money runs out,become bandits,right?

源文是口语化很强的短句,源文重意合,虽无明确的主语,但是意思完整,不影响读者或者观众理解。译文是英语,重形合,讲究句子的完整。但是译者没有选用完整的长句,而是省掉了七个“You”的主语,采用英语无主句与汉语原文相对应,突出口语化的特点,更接近目的语戏剧的句长规范,体现戏剧语言艺术精髓的“口语化”和“简练”。

例4: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作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KangLiu: But Master Liu,please,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

这句话表示康六哀求刘麻子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台词语气中充满了凄凉的哀求,可以想象到神情无奈。译文中作者用了一个“How could I… ?”的疑问句式,恰当地表现出康六哀求和无奈的语气。译文还增译了一词 “please”,更表现出康六绝望、无奈和哀求的神态及语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please”一词有很强的动作性,利于演员理解康六卖女儿无奈悲凉的心情,也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演绎康六这一人物。英若诚先生的翻译适应了源文语言风格,增加了戏剧的表演性。

例5: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Erdezi: Where I serve ain’t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

Chang: If you want to throw your weight around,try the foreigners!They are tough alright!You’re on the public payroll,but when the British and the french armies razed the old Summer Palace,I didn’t see you lift a finger to stop them!

二德子是一个流氓,在善扑营当差,谈吐粗俗、态度蛮横。为适应原文语言风格,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人物性格及剧情发展,英若诚先生在翻译时用了“ain’t”这个不规范的口语词汇,并增译bloody一词修饰“none of your business”,使西方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二德子粗俗蛮横的人物特征。

中文的语言风格注重意合,而英文注重形合。常四爷说“英法联军烧圆明园”,又说“去冲锋打仗”,这两件事情应该是同时发生或者一前一后,而源文中并没有看到有什么明显的连接词汇把常四爷的对白连成一句,可是由于汉语重意合,不难理解,而且这一连串的短句,铿锵有力,听起来更顺耳。而英语注重形合,强调句子的衔接和连贯,因此英若诚先生在翻译常四爷这段话时增译连接词“but”“when”,使得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翻译成“I didn’t see you lift a finger to stop them”,与“throw your weight around”形成鲜明对比,再现了常四爷正直、不怯弱的性格特征。

(三)译者对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戏剧既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受到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的制约,戏剧还需要考虑舞台表演的各个因素,这点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文化的差异带来巨大的文化冲突,需要谨慎处理,否则观众无法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韵味,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尽可能再现原作的文化信息,把原作的文化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使他们领略到原作的魅力。要做到这点,译者必须对原作的文化及译入语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例6:松二爷:四爷,你,你怎么样?

常四爷: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了,还不卖膀子力气吗?

Song: Master Chang,how,how’s life treated you?

Chang: Now I’ m selling vegetables!Since the Bannerman’s subsidy was abolished,I earn my own living.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文化所指内涵。“铁杆庄稼”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词,它并非庄稼,而是指“有保障的收入”,这个收入是指清政府发给满清旗人的月供饷银,英若诚先生选择适应原文作者的思维,把中国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故而将其处理为the Banners’subsidy(旗人的津贴),让观众读者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例7:茶客乙: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Second Customer: Still that’s better than nothing!A dog’s life is better than no life.If I were to earn my own living,I’d surely starve。

此句中有个中国的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英若诚在翻译时考虑到西方观众的认知空缺没有直译,而是用英谚“A dog’s life is better than no life”代替,表面看两句完全不同,一为东方俗语,二为西方谚语,字面意思天壤之别,但是意思一样,且都有很强的口头表达效果,观众一听就明白,既准确传达了源文的意思及语境,也符合西方的文化,使观众更容易接受。

(四)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时也要关注原文中暗含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8:王利发:……,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

Wang Lifa: In this harsh world,we’re all on our own……

此句中有一个词叫“江湖”,在原文中并非指江河湖海,而是指代当时中国所处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如果采用直译的手法,西方观众无法理解人为什么处在“river and lake”里,导致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无法保证信息交流成功。因此,译者把江湖译为“in the harsh world”,使西方观众能够很好地理解剧中所处的环境,保证交际的成功。

例9:王利发: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Wang Lifa: But surely you’ve got nothing to worry about.With so many different interests,a mere trifle to you would be my entire fortune and more!

此句中有“小指头”和“腰”,还有财产,如果直译,译入语读者不知道财产和手指、腰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无法达到交际效果。其实,手指和腰在文中并非人的身体部位,而是指代财产多少。为了保证交际成功,英若诚译为“您的小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译作“a mere trifle to you would be my entire fortune and more”。 用“trifle”代替了手指和腰,符合西方的阅读习惯,使西方读者和观众能够很好理解。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视角出发,通过从译者主体及翻译的三个维度对《茶馆》举例分析可以看出,英若诚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译者的中心地位及创造性,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翻译生态环境做出了灵活的适应与选择,并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多维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整合,确保译文达到最佳整合适应选择度,促进戏剧翻译的发展。

猜你喜欢

茶馆译者译文
《茶馆》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清雅茶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