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2019-01-29姚永泳张平泉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育人思政

姚永泳,张平泉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佛山528216)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有一段这样的内容:“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1](P40)十九大报告对文艺创作人才提出了“责任”与“格调”、“德”与“艺”双向发展的要求,这也再一次为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作了“能力”与“素质”共同成长的提醒和强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是高校中一类特殊群体,它既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不仅影响到学生群体的总体素质,更影响到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文艺创作事业的发展。尤其不管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一种文化的设计、一种情感体验的设计,它必须与人的需要、爱好和趣味联系起来。康德说,“美蕴含快适,而这种快适是一种真实的、至高的善”,艺术创作中的“善”——人文关怀是激发人类情感,使文艺创作具备生命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而艺术设计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突出的艺术设计能力、优秀的创新创造能力,需要建立在“立德”“向善”的育人目标上,如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教育不仅是专业的教育,而且是人格的提升。”

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新潮话题,然而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既必要,也必需,它是一种既有利于增强艺术设计类院校人才培养效果,也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方法。尤其是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于艺术专业类学生缺乏针对性、过于笼统且千篇一律,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专业教学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的渠道和思路。有鉴于此,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何依据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点实施具有实效性的“美善通融”教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现状

(一)理论研究现状

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比较重视,研究内容全面而系统,同时,一些院校也开始重视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开始探索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而总体看来,研究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为:一是研究的不平衡性。对大学生整体的思政教育研究较多,然而对呈现不同群体特征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研究相对薄弱;二是研究的不对称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偏理论层面,少真正有效的实践参考和可操作性;三是研究的不具体性。各地区、各院校、各个艺术门类之间也有许多差别,一方面需要把各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放置在整体的艺术生群体中衡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各个具体门类的特殊性。如在笔者所看到的所有研究资料中,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少之又少,在知网中查询到的论文仅为三篇。许多问题的探讨有效性并不强,这也为这一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空间。

(二)实践运用现状

艺术类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融合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并实践,如近两年,上海许多高校就在探索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转过去专业课程朦胧的育人目的为清晰的德育功能,“思政课程”逐渐转化为“课程思政”。许多高校从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中挖掘到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人体解剖课”课,除了传授解剖技能这些知识外,还设置了情感目标,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将专业基础课上成了人文素质课、生命教育课。上海外国语大学也通过选取不同时段的社会热点时文,挖掘出“外语+思政”的特色,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思考社会。思政元素逐渐融入到了上海许多高校的文理医工艺各科,育人功能也逐渐浸入到每一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由专人向人人转变。这是在师资优势明显、基础教育战略体系完整、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科学的前提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融合的好现象,然而纵观全国高校尤其是师资优势并不明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教育,仍普遍呈现出一些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独立、缺乏联系,不管是课程之间,还是教育主体之间,包括相应的培养方案之间都各自为战、相互独立,思政教育忽视艺术设计专业特点,专业教育也欠缺思政教育内容,二者缺乏联系。尤其是在两类课程的实践教育环节,在专业实践中融入政治素养教育或在思政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现象仍比较少,再加上在校园专业文化活动中思政教育的缺失,“全员育人”理念未得人心,使得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并不乐观。因而可以结合上海一些高校相关专业融入思政教育的经验,在制度设计、资源开发、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编排,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能融入思政教育,真正培养出才德兼备、德艺双馨的文艺创新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对策思考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融入和融合,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试图着力:

(一)树立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是一个系统、整体的工程,德育要取得效果,必须探索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教育理念,并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实施。作为“供给侧”一端的主体,不管学校还是家庭、企业,不管教育者还是管理者、服务人员,都需要加入到育人体系中来,不仅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延伸到学生生活、成长的整个过程,不仅要围绕固定教学、服务空间进行教育,更要拓展到其他外延的各类空间、各个角度。总而言之,从育人队伍、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三个维度树立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构成一个点面结合、时空相连、立体完整的德育系统,这不仅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思政融合之道,也是其他各个专业在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二)加强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

将德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制度建设中,以管规则、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来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由经验主导、软性任务变为科学主导、刚性任务,由短期行为变为长期发展,这是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一是内容方面的设计,一者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设计应涵盖人生理想、公德、职业道德、合作与竞争、自尊、互助、科学态度、环境保护等方面[2],这些内容既蕴含着现时代的道德精神,也能引导现时代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长;二者这些内容不但应涉及到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等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管理层面,而且还要纳入到每个专业、历次课堂、各个时空的教学与活动的软性教育中,构筑全域性的德育情境,润物无声式地使受教育者通过完整的教育影响养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样,才是全面的德育内容。二是形式方面的设计,制度在于落实,除了依据德育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规则执行的时候,也要加强执行环节中的程序建设,做到学校德育制度的形式正义。这种形式正义不但体现在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纠正上,更体现在鼓励学生向善、崇善、致善上,使德育内容真正渗入受教者与施教者的心灵与行为,这样才是温性的教育形式。

(三)创新包括专业课、思政课在内的教育课程

专业课、思政课这两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品德、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手段和关键因素。一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对于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较弱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应有之义。尽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目的和侧重点不同,一个是传授艺术设计业务技术知识,一个是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然而两者的终极目标一致,即培养政治素养高、设计能力强的德艺双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因而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细化、具化到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中,使其具有思政课程的德育属性,实现二者合力育人的立体化育人格局。这方面有许多可操作性的案例,如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设计史、产品设计、写生课中,可根据具体情境融入集体主义、团队意识、爱国主义、人文情怀、文化自信、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理念寓于这些专业课的教学课程,渗入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二是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其毕竟是一门理论课,教育者在讲授时如果不注意融会贯通,将单调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艺术生们喜闻乐见的信息,便容易招致其心理上的反感。因而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采取艺术教育方式是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对象的思政课的可取之法。如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主见、实践能力强等特点,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皆“投其所好”“润物细无声”,利用主题摄影、制作海报、制作微视频、影像欣赏、演讲辩论、主题创作等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方法,深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有意无意间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四)开创思政教育和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的人文素质课、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互相融入的具体途径

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是致其作品枯燥、缺少内涵甚至是性格行为失德的原因,因而除常规课程之外,现代科技、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素质类课程及相关讲座也是使其提高人文素养、重塑理性、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理性思维得到锻炼,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同时,积极举办各种有吸引力、感染力、时效性的集体活动,亦能提高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领,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面。如开拓与专业结合的诸如“广告艺术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开办与专业结合的各类工作室或专业实践团体,亦或鼓励学生走出去,接触专业先锋、名家大师等,都是激发其创作灵感、感受专业魅力、享受服务与奉献乐趣的具体途径。

(五)形成形象教育法、情感激励法、隐形教育法等独特的美育方法

在“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下,除了高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教人育人外,其教人育人的方法更是影响能否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合力的关键因素。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因而可借助美育的方法,在实践中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4](P1009)形象化、情感性与潜移默化,应当是美育的重要特点,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也要突出形象教化作用,避免抽象说教;发挥情感性特点,避免乏味枯燥;健全潜移默化的隐形引导功能,避免被动接受。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利用科学、合适的方法充分调动其创造力、想象力,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既强调顶层设计,又注重教育实施过程中摸索到的有效方法;既强调专业课和思政课两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提升人文内涵的其他课程、活动和实践;既强调用共性的思政教育方式,又注重独特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过程中,只有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下双管齐下、齐抓并举,才能采撷到结出美善通融、德艺双馨的成果之花。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