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

2019-01-29崔元慧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幼儿

崔元慧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养成教育源远流长。孔子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作为儒学传统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将传统文化对养成教育的影响表现得淋淋尽致,并对后人养成教育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并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要从小开始,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说,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正如“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突出了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伊始,是成长的关键期,此时的教育影响着幼儿人格和品质的养成。所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幼儿陶冶情操、熏陶人格、养成良好习惯;能够加强修养,开启幼儿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已经引起我们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能够收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一、幼儿养成教育概述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标准化的教育过程。[1](P5)幼儿养成教育是指在幼儿园内,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幼儿的心智(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思维习惯等方面),实现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幼儿养成教育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不断反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不断具体化、实践化、科学化,借助语言、行动、媒体等外化手段通过教育活动传递信息,使幼儿接受信息并内化成为标准化、规范化行为和言行的过程。[2]

幼儿养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幼儿养成教育是一个需要借助教育活动完成的教育过程,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且教育内容广泛细致,教育活动多种多样,所以这个过程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且渗透性极强的过程。

2.幼儿养成教育包含三个元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教育者包含幼儿园的施教者以及家长和其他教育者成分,教育者应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角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活动的场所主要以幼儿园为主阵地,家庭社会为两翼,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应包含多方面,应该分层分类进行学习;教育活动的教育方式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以游戏活动为主,多样化、多形式、生活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并用。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基本类型

人在成长中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隐性层面的变化,即难以察觉到的变化,如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品质、意志力等;二是显性层面的变化,即以“外显”的方式呈现出的变化,如身高、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行为。依据人的发展变化的“显隐性”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幼儿养成教育分为如下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习惯的养成,其表现是以“显性”状态存在于幼儿生活中;二是心智的养成,其表现是以“隐性”状态存在于幼儿成长中。[3](P12-15)习惯的养成则包括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和礼貌积极的行为态度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心智的养成则包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智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适宜性

“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高峰期,是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是儿童语言、行为习惯等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儿童最具可塑性,情绪、动机、人际交往的需要开始萌芽,行为呈现程序化的特点,易受影响也易改变;此时也是幼儿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语言的时期。幼儿的行为习惯受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受自我发展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4]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行为大多是习惯性的,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于幼年养成,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培养。”操作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也指出,人在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95%的行为是习惯性的,只有5%的行为是非习惯性的,并且某种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固定性。由此可见,习惯作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对于人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期是养成教育的最关键时期。

三、幼儿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让人们自主、自愿、自觉地选择并践行道德规范,不为外物所支配,不为外力所压迫”,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国民的社会意识中,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诸如人本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笃行刚健精神、友好意识,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应充分展现这些民族精神,使之内化为幼儿的个性特征。

(一)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实践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东西,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5]2017年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和实施,国务院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成为教育者的焦点,引发传了统文化教育的热潮。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情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二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技能,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成幼儿的养成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精神内化为幼儿行动、习惯或者技能技巧的一部分,获得其内在的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效果最终通过幼儿的行为和表现展现出来。[6]

(二)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但缺乏教育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的教育,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二是传统读物的教育,多数幼儿园采用《弟子规》《论语》等书籍,但很少能学习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而重在诵读。对此,笔者有如下疑问:幼儿“不求甚解”地朗读经典的同时,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并对其热爱?是否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和了解其中的精神?在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专门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教学形式比较随意,没有形成体系。

2.传统文化教育受到重视,但存在偏差

以当地6所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发现,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受到重视,每个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有23%的家长选择专业的国学堂让孩子专门学习国学,但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首先,教育内容围绕国学经典,忽视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因为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国学诵读与现代生活相脱离,不利于儿童成长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教学方式以故事为主要手段,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留下深刻印象,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3.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继承,但缺乏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园与园之间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教师不能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加以变通;二是教育过于被动,缺乏本土化教育,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在学习中容易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四、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形成

从二者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本质中不难看出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应本着传统文化教育为本,养成教育为先的理念,看待二者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诸多养成教育的内容,从而也促进了幼儿养成教育的形成。

首先是习惯养成。包含:其一,“孝行”。尤其是儒学思想把“孝”放到核心的地位,“百善孝当先”,孝行是一切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基础;其二,“爱国行为”。“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在倡导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爱国精神;其三,“仁爱之行”。孔子提倡 “仁者爱人”,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这种朴素而传统的博爱精神,正是幼儿养成教育的目标。

其次是心智的养成。包含:其一,为人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中,强调“君子以和为贵”,孔子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儒家思想认为“中庸”是处世之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种相互尊重、贵中持和,营造了和谐的与人相处之道,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也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内容之一;其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论语》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这种诚信守诺的良好品质已成为幼儿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幼儿养成教育的有力手段

传统文化教育是幼儿养成教育的有力手段和载体。幼儿养成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一些道德习惯、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的学习完全可以依赖传统的国学经典的学习进行教育和养成。“不学礼无以立”“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学有本末,力行为先”,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载体和内容使得养成教育更鲜活更有依据。另外,一些品德素养的学习可以借助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教育,了解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和实践意义能够使幼儿尊重历史、热爱历史,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巩固品德素养,达到爱国、爱家、爱文化的目的。

五、幼儿养成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一)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幼儿为本”

2017年《意见》的印发和实施,引起一阵阵国学热。但在热潮涌来的当下,教育者必须坚持原则: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幼儿为本”。通过观摩幼儿园现场教学活动和对部分教师、家长、幼儿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幼儿园由于长期开设传统文化文化教育,导致部分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低下。同时,由于教师教学能力薄弱,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还存在误区,往往片面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的理解为“读古诗、看古书、学古礼”,盲目崇拜、跟风“读经”等,这使得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阻碍。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不但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要将本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入其中。虞永平教授也提出,幼儿园开设的课程一定要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二)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幼儿教学相结合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在养成教育的同时兼顾以下教育内容:

1.道德规范和礼仪教育

首先,培养幼儿养成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首孝悌,次谨信”,在古代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孝悌”行为。在今天幼儿养成教育中也应该是两者同行并被。其次,提倡节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再次,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行。幼儿天性纯洁、认知有限、难辨是非,本我成分占主要部分,大多是本真的状态。在幼儿教育同时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幼儿领会教育本质和要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养成幼儿宽容为善、共享合作的精神。“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语》提倡“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应在幼儿日常教育中融入这些教育内容使传统文化和养成教育相互促进。

2.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中国多种古典文学均提倡 “幼仪”“童子礼”等礼仪教育。最终的本质和目标就是使幼儿在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行为规范方面能够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给人留下舒适的待客之道,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也是古代家庭教育中重要内容之一。今天应将此内容纳入到幼儿养成教育中,并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载体,使幼儿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领会做人处世之道。

(三)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1.拓宽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和方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网络等越来越普及,已成为幼儿成长和学习的必需品。我们应充分为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网络、手机、微信平台、公众号、头条等这些宣传阵地。我们应加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加强传统节日中组织幼儿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见》中指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这些都将有利于幼儿传统文化的学习。

2.完善家园交流合作机制

家园合作是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幼儿养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家庭是除了幼儿园另一个教育的主阵地,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完善家园合作。首先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等教育活动,使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幼儿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形式,明确教育内容与要求,使园内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促进家园有效沟通,从而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其次,多方面听取家长及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后反馈,使问题得到落实和解决。还可以开展专题研讨等活动,邀请家长进园指导,并定期组织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有关方面的专业培训活动,使传统文化教育和养成教育走进家庭走进家长心中。

总之,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幼儿为中心,结合适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培育幼儿人格,为幼儿成长奠基。

猜你喜欢

幼儿园传统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老传统当传承
爱“上”幼儿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