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01-25梁宁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文化建设高等教育

摘要: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特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证分析高校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依存关系。指出高校文化应引领时代主旋律,利用社会文化的正效应影响、促进高校文化创建。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文化;高等教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4-0242-02

一、前言

文化是什么?一个说法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狭义地理解则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1]。本文所倡导的文化是后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实质上是统一的,第一种说法只不过是第二种说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就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去进一步地研究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揭示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依存关系。

二、高校文化应引领时代主旋律

1.历史证明社会进步、文明发展与朝代奉行的社会主流文化息息相关。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兴盛之邦或是处于国道鼎盛时期的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治国文化,如秦代实践法家思想;汉代独尊儒术;唐代在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文化风气下,锐意经史,倡导儒学;宋代推崇科技及程朱理学,出现了封建史上的文化复兴,致使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2.社会主流文化的起源来自教育的引导。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引导手段。它用科举提拔制度无形地规范了人们从小该学习的内容,从而让读书者接受世代相袭的文化思想,必读的书有《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春秋》等,让整个社会文化有了较为统一的基础。科举提拔的知识分子再进一步地发扬这些思想,又反过来巩固和促进了社会文明的程度。这些思想教育从私塾起步,在皇家的太学、国子监成熟。所以历代皇朝都重视科举,重视民间书籍流传的管理。可以说,“焚书坑儒”就是这种举措的极端之举,因为极端所以并不明智。我们说只有百家争鸣,才能论出个真理,才能更好地进步性地引领社会文化。

如果做个比喻,古代的私塾就好比如今的学前、中小学教育,它应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的重任;而科举选拔出来的举人、进士,就像现在的大学生,承担着整个社会文化进步、革新的历史重任。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一个例子。

3.高校文化是适应时代需要的“皇家教育”,应引领时代主旋律。新时代,新发展,人类的进步同样伴随着社会组织机构的变迁——私塾没有了,举人、进士没有了,但我们有了小学、中学、大学。日趋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争鸣的百家应该在高校,争相怒放的百花应该在高校,高校文化就应该是进步思想的摇篮。

高校里云集了大量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专家,他们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同时在高校的天之骄子在求学的道路上思维活跃,接受能力极强,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两种力量在高校的境地相遇,互为作用,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校園文化应该是这两种力量的综合体现,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文化的把握和传授,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后,在两者的思维碰撞互动中完成文化的革新。因此,每个高校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是高校建设的当务之急,即拥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会感染、约束每一个进入到大学校园的教师和学生,让每一个读大学的人接受知识和心灵的洗礼,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能办成适应时代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大熔炉”。

“时代需要”的内涵,笔者认为,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二是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对于时尚的需要。如何做到这两者的统一,是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和谐共建的长期课题。笔者认为,南宁曾开展的大型“时尚·爱”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应该是符合这个主题的具有特色的形式之一,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

三、社会文化决定高校文化创建的难易程度

1.社会文化与高校文化之间的正负效应影响。大学生来自社会大众体,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初期必然带上社会文化的烙印。社会文化通过大学生个体影响着已存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会因此不停地做调整以适应新思想的进入,以保证其“大熔炉”的作用。笔者在《比较研究“不喜欢我这门课的学生”后的发现》一文中研究发现“学生认为战略与己无关,是因为认为企业的发展并不表示着个人发展;之所以认为企业发展并不代表个人发展,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受剥削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所体验到的家庭经历、社会经历告诉其结果。”[2]以及“这批学生中的多数太现实、太实际,没有将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对学校的建设漠不关心。”[2]这也很好地证明了社会文化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校文化,如果高校文化不能有效抵御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蚀,要么变质,要么“大熔炉”就不起作用。这是两者之间的负效应影响。

反过来,如果学生身上携带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共通性,那么就会通过学生个体的加入使得校园文化力量更趋强大。这就是两者的正效应影响。

因此,健康向上的高校文化的创建离不开优质的社会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从高校文化自身的建设而言,重视校园文化,团结文化认同者,引导大众思想是很重要的任务。

2.利用正效應让社会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创建。如前所述,正负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文化决定了高校文化创建要么容易,要么困难,因此,避免负效应、利用正效应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考虑的课题,说得具体点,就是如何做到“物以类聚”,以某一点的“聚”引导出更多的“聚”点,团结发展校园文化认同者。笔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可以成为突破口。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主招生试题的设置能否帮助学校找出其校园文化的认同者或是追随者,并且试题要如古时的科举制度一样很明白地告诉学生们学校需要怎样的学生,需要学生读怎样的书,从而间接性地影响适合这一高校文化发展的社会文化的自发形成。由此可见,高校自主招生是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

与此同时,要将“提高全民素质”落到实处,应先找准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幼儿教育[2],这是解决社会文化改良问题的切入点,可以从妈妈抓起,从人口数量上考虑,更应把农村幼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2]

四、结束语

高校文化像一棵树,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土壤;高校文化应该长成参天大树,通过自己茂密的枝叶、强壮的根系去改变气候、留住水分、肥沃土壤。这样的社会文化土壤又会反过来哺育高校文化之树茁壮成长。但最终需要我们铭记的是,无论哪种文化,都离不开教育。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2011.

[2]梁宁娜.比较研究“不喜欢我这门课的学生”后的发现[J].经济师,2009,(11):122-123.

Abstract: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Firstly,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n reveal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ies should lead the theme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ith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campus culture;social culture;higher educa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文化建设高等教育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