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中用户人格特质对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影响与反思

2019-01-25罗子欣

社会科学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证实科学素养

罗子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一、社交媒体科学信息分享

1.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基础上诞生的一批交互性极强的媒介应用,在媒介使用中也常常“泛指以社交功能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社交媒体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BBS、博客、微博、维基百科、社交网站、微信等社交网络应用出现之后,迅速获得大众的使用,并影响到用户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交媒体让“人类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由简单信息搜索和网页浏览转向网上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基于社会关系的信息创造、交流和共享”[1],其关系结构、用户群体和网络信息对现有的信息传播和接收模式提出了诸多方面的挑战。通常,人们将社交网络(SNS,Social Network Sites)定义为同时满足以下三点的网络系统:(1)允许个人构建内容的一个公共或半公共有界系统;(2)于列表中明确列出共享同一链接的其他用户名单;(3)在社交网络系统能够纵览自己和其他人共用的列表链接[2]。本文将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大众媒体(Mass Media)形式定义为社交媒体,主要研究“基于用户真实社交关系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平台的社交网站”[3],从目前国内媒介发展来看,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等媒体平台。

2.科学信息

科学诞生之后,知识、技术等信息总量迅速增加,个体难以掌握全部的知识,这种信息的不完善,让“不断分享、传递和获得知识的过程”[4]成为必要(Hayek,1945),知识也成为促进组织发展和财富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资源。在对科学信息本体结构(Ontological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OSSI)的研究中,王汉熙等认为,“该结构是一个由科学研究能力体系定义和约束的专司科学信息(研究成果)记载、传递与发布,争夺科学优先权的功能机制,是科学话语权的承载工具”[5]。在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学信息定义时,有学者认为,“通过提供科学知识、科学数据等信息,满足公众的科技知情权,提高公众预防潜在风险的能力,遏制谣言的散播与信息异化,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6]的信息都属于科学信息的范畴。在社交媒体传播科学信息的交互过程中,一些学者将科学信息定义为:“在社会网络中涉及公共卫生、天气、环保、医疗及食品安全等公共科学领域的信息”[7]。科学信息的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8]。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科学信息定义为: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理论、技术、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信息资料。包括各学科各专业领域经科学验证的知识、各类实用操作技术、医疗健康信息、科学普及内容(含科学家传记、科学幻想作品)等。

二、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化

1.理论假设

用户作为信息行为的主体,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尤其自互联网普及以来,信息行为研究从“以系统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环境与信息行为(包括图书馆、虚拟社区、社交媒体等环境与用户信息行为的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用户本身的特征(包括人格特质、自我效能、信息素养)等都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信息分享的过程是“由信息获取与信息分享共同组成的”[9]。信息的不消减性促成了分享行为不断发生;并且,随着用户生产信息内容的增加,信息在分享过程中也可能会不断增值。在用户的科学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中,已有的知识分享模型和信息传播模型都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本研究选择从用户的视角出发,考察用户在社交网络媒体使用中的科学信息分享行为。

基于已有的文献,提出两个理论假设。假设一:用户的个人人格因素会造成其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差异。假设二:用户的自我效能感会造成其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差异。

2.概念操作化

基于本研究的两个理论假设:“用户的个人人格因素影响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用户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科学信息分享动机”。自变量分别从“用户个人人格因素层面”、“用户自我效能感层面”进行定义,因变量是“用户的科学信息分享动机”。

(1)科学信息分享行为相关变量

本研究首先将科学信息分享行为划分为三个维度加以研究,即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科学信息分享意愿和科学信息分享行动。具体而言:

维度1.1科学信息分享动机

动机一般被认为是行为的先导,Tampoe(1993)对知识工作者工作动机的研究是根据Maslow(1954)的需求阶层理论为基础的,包括:“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受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五大需求”[10]。本研究在这基础上根据科学信息的特质做了适当调整,将科学信息分享动机划分为六个层次,在测量中让用户按照五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打分。1.1.1是“情感动机”,社交媒体在诸多网络应用平台中,更多基于现实人际关系产生,因此,情感联系是其关系建构的首要出发点。本研究考察,用户是否基于情感动机,希望提供信息帮助给好友,从而产生科学信息分享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情感联系。1.1.2从“成就动机”出发,考察用户分享科学信息的过程中是否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1.1.3“兴趣动机”,测量用户对科学信息感兴趣的程度。1.1.4则从“利益动机”出发,因为本研究没有涉及到现实商业化等方面的利益影响,并且根据相关研究结论:“知识工作者不会因为金钱而分享知识”(Stott&Walker,1995;Tampoe,1996),所以本研究将利益定义为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出发点而进行研究。1.1.5“学习动机”,考察提升自己的科学信息感知和科学素养的程度。1.1.6为“互惠动机”,对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进行考察,在预调查中发现一些用户会因为别人的信息传播而反馈类似有帮助的信息,从而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因此,在考察中,基于别人提供的科学信息为前提,检测用户是否将自己接触到的部分科学信息进行再分享。

(2)用户个人特质相关变量

关于用户的个人特质相关变量,重点研究了2.1用户人格因素与2.2用户自我效能感,此外,本研究涉及科学信息研究,与单纯的知识分享研究不同,加入了维度2.3科学素养,并且,由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仍在不断扩散之中,涉及到维度2.4媒介素养,本研究也将用户的人口学变量放在个人特质中做相关分析。

维度2.1用户人格因素

已有的许多关于用户人格与分享行为的研究均证明了人格因素与知识分享、分享行为的关系,在具体的变量维度划分中,人格心理学家普遍达成共识的“大五人格”,将人格划分为五个维度,即亲切度(Agreeableness)、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尽责性(Consc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和神经质(Neuroticism)[11]。还有一些研究依据《中国人人格量表》进行划分,加入了“面子”、“人际关系”等本土化变量。介于本研究测量维度的限制和社交媒体的特性,本文仅将大五人格中的个性的外向性程度作为2.1.1加以考察。2.1.2考察个体的自我学习能力,即善于学习新经验、应用科学知识、技巧和能力。2.1.3关于科学信息分享的心理安全感,也是一个本土化特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授的理解产生,如《黄帝内经》中提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俗语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都折射出对科学信息分享的担忧。考察用户不担心朋友们接触自己分享的科学信息产生竞争的程度也十分必要。2.1.4利他主义特质,测量用户提供科学信息帮助别人的快乐程度。2.1.5考察用户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在具体测量中,请答卷者按照五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打分。

维度2.2用户自我效能感

在“社会认知理论”与“认知——行为理论”中,学者均认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用户的行为。本研究对用户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基于Compeau D(1999)的计算机自我效能量表,并根据科学信息的特征与社交媒体的媒介背景进行了修改。2.2.1用户对自己总体能力的自信程度。2.2.2测量用户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程度。2.2.3测量用户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自信程度。2.2.4考察用户对自己分享能力和影响能力的自信程度。在具体测量中,请答卷者按照五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打分。

3.问卷信度

问卷信度:通过使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及效度分析,以判断本调查问卷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中对个体特征(人格因素、自我效能、科学素养、媒介素养)、个体的媒介使用(媒介使用动机、使用习惯、信息处理)、群体特征(群体关系质量、对群体的态度、群体吸引力)、信息特征(科学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可实证性、内容特征)、信息分享(分享动机、分享意愿、分享行为)进行了多个指标的测量,并进行信度(Cronbach α)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到,各个主要概念信度良好(均>0.72),所以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表1-1 分享行为变量信度测量

表1-2 个人层面变量信度测量

4.抽样

本研究对样本的抽样采用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与滚雪球抽样(snow ball sampling)法进行。问卷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行政区划分为单位,对每个省份进行配额扩散抽样,共回收了640份样本,其中有效问卷578份,样本回收率为90.31%。

三、人格特质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研究

1.研究假设

H1.1:用户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2.1.1)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1.2:用户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2.1.1)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1.3:用户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2.1.1)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1.4:用户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2.1.1)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1.5:用户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2.1.1)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1.6:用户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2.1.1)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2.1:学习新经验的能力(2.1.2)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2.2:学习新经验的能力(2.1.2)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2.3:学习新经验的能力(2.1.2)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2.4:学习新经验的能力(2.1.2)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2.5:学习新经验的能力(2.1.2)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2.6:学习新经验的能力(2.1.2)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3.1:不担心因分享科学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产生竞争的人格特质(2.1.3)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3.2:不担心因分享科学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产生竞争的人格特质(2.1.3)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3.3:不担心因分享科学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产生竞争的人格特质(2.1.3)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3.4:不担心因分享科学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产生竞争的人格特质(2.1.3)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3.5:不担心因分享科学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产生竞争的人格特质(2.1.3)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3.6:不担心因分享科学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产生竞争的人格特质(2.1.3)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4.1:提供科学信息帮助他人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2.1.4)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4.2:提供科学信息帮助他人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2.1.4)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4.3:提供科学信息帮助他人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2.1.4)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4.4:提供科学信息帮助他人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2.1.4)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4.5:提供科学信息帮助他人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2.1.4)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4.6:提供科学信息帮助他人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2.1.4)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5.1: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2.1.5)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5.2: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2.1.5)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5.3: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2.1.5)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5.4: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2.1.5)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5.5: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2.1.5)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5.6: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2.1.5)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相关性检验/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3.研究结果分析

(1)从检验结果来看,H1.1-H1.5中,在“用户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与“情感联系的动机”、“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方面,均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与“基于兴趣的分享动机”呈微弱正相关关系,且sig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的显著性。故H1-H6均未被证实,由此可见,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并无直接相关关系。

(2)针对“用户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2.1中,用户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20,sig<0.01),即学习新经验的能力越强的用户与因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2.1被证实。H2.2用户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39,sig<.001),即学习新经验的能力越强的用户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2.2被证实。H2.3用户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90,sig<0.01),即学习新经验的能力越强的用户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2.3被证实。H2.4用户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02,sig<0.01),即学习新经验的能力越强的用户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2.4被证实。H2.5用户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93,sig<0.01),即学习新经验的能力越强的用户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2.5被证实。H2.6用户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96,sig<0.01),即学习新经验的能力越强的用户,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2.6被证实。H2.1-H2.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人格特质中学习新经验的能力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针对“不担心因分享科学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产生竞争的人格特质”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3.1中,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03,sig<0.01),即越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的用户越容易因情感联系而产生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假设3.1被证实。H3.2用户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32,sig<0.01),即用户越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越容易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假设3.2被证实。H3.3用户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19,sig≤0.01),即越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的用户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3.3被证实。H3.4用户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P=0.072,sig<0.05),即越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的用户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3.4被证实。H3.5用户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38,sig<0.01),即越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的用户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3.5被证实。H3.6用户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33,sig<0.01),即越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的用户,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3.6被证实。H3.1-H3.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的人格特质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4)针对“提供给别人信息帮助会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4.1中,提供信息帮助而感觉快乐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54,sig<0.01),即越在提供信息帮助中感觉到快乐的用户越容易因情感联系而产生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假设4.1被证实。H4.2用户提供信息帮助感觉快乐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62,sig<0.01),即用户越在提供信息帮助中感觉到快乐,越容易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假设4.2被证实。H4.3用户提供信息帮助感觉快乐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65,sig<0.01),即用户越在提供信息帮助中感觉到快乐,就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4.3被证实。H4.4用户提供信息帮助感觉快乐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69,sig<0.01),即用户越在提供信息帮助中感觉到快乐,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4.4被证实。H4.5用户提供信息帮助感觉快乐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98,sig<0.01),即用户越在提供信息帮助中感觉到快乐,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4.5被证实。H4.6用户提供信息帮助感觉快乐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95,sig<0.01),即用户越在提供信息帮助中感觉到快乐,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4.6被证实。H4.1-H4.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提供给别人信息帮助会感觉快乐的人格特质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5)针对“对科学的兴趣”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5.1中,对科学的兴趣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41,sig<0.01),即越对科学有兴趣的用户越容易因情感联系而产生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假设5.1被证实。H5.2对科学的兴趣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80,sig<0.01),即用户越对科学有兴趣的,越容易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假设5.2被证实。H5.3用户的科学兴趣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63,sig<0.01),即越对科学有兴趣的用户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5.3被证实。H5.4用户的科学兴趣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10,sig<0.01),即越对科学有兴趣的用户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5.4被证实。H5.5科学兴趣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显著非常正相关(P=0.238,sig<0.01),即越对科学有兴趣的用户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5.5被证实。H5.6科学兴趣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27,sig<0.01),即越对科学有兴趣的用户,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5.6被证实。H5.1-H5.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个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正相关关系。

四、自我效能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研究

1.研究假设

H6.1: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6.2: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6.3: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6.4: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6.5: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6.6: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7.1: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7.2: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7.3: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7.4: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7.5: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7.6: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8.1: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8.2: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8.3: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8.4: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8.5: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8.6: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9.1: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与为了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9.2: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9.3: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与基于兴趣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3)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9.4: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与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4)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9.5: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与为了提升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5)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9.6: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与为了回报别人的科学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1.1.6)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相关性检验

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3.研究结果分析

(1)针对“自信的自我效能感”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6.1中,用户自信的自我效能感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68,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户因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6.1被证实。H6.2用户自信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97,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户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6.2被证实。H6.3用户自信的自我效能感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66,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户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6.3被证实。H6.4用户自信的自我效能感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26,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户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6.4被证实。H6.5自信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68,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户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6.5被证实。H6.6自信的自我效能感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43,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户,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6.6被证实。H6.1-H6.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中的自信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针对“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7.1中,用户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26,sig<0.01),即越学习自如的用户因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7.1被证实。H7.2用户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25,sig<.001),即越学习自如的用户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7.2被证实。H7.3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51,sig<0.01),即越学习自如的用户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7.3被证实。H7.4用户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04,sig<0.01),即越学习自如的用户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7.4被证实。H7.5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184,sig<0.01),即越学习自如的用户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7.5被证实。H7.6学习自如的自我效能感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35,sig<0.01),即越学习自如的用户,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7.6被证实。H7.1-H7.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中的学习自如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正相关关系。

(3)针对“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8.1中,用户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37,sig<0.01),即人际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户因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1被证实。H8.2用户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58,sig<.001),即人际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户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2被证实。H8.3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69,sig<0.01),即人际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户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8.3被证实。H8.4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42,sig<0.01),即人际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户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4被证实。H8.5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05,sig<0.01),即人际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户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5被证实。H8.6人际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04,sig<0.01),即人际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户,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8.6被证实。H8.1-H8.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中的人际交往信心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直接正相关关系。

(4)针对“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研究发现:H8.1中,用户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与情感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52,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户因情感联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1被证实。H8.2用户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311,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户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与尊重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2被证实。H8.3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与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319,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户越多基于兴趣分享科学信息,假设8.3被证实。H8.4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与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61,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户为了构建个人形象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4被证实。H8.5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与为了提高个人科学素养而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80,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户为了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分享科学信息的动机越强烈,假设8.5被证实。H8.6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与回报他人而进行科学信息的动机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273,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户,在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科学信息之后,出于回报他人的原因,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更强烈,假设8.6被证实。H8.1-H8.6均被证实,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中的分享能力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呈直接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反思

文章研究发现,作为科学信息分享的主体“个人”对于分享行为的产生意义重大,在对人格特质与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和意愿的考察中发现,在人际交流中表现出“内向、害羞、交流障碍的人格特质”,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与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意愿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社交媒体吸引了更为广泛的人群,无论现实中是否内向、害羞都具有信息表达意愿。人格特质中的其他因素,学习新经验的能力、不担心分享造成竞争、利他主义的特质、对科学的兴趣均与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和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实际行动中,学习新经验的能力、对科学信息的个人兴趣更能够激发分享科学信息频率的提高。这意味着,在社交媒体这样人人参与,用户生产、传播内容的平台中,用户对科学信息的分享动机是存在差异的,并且,积极的个人人格特质和自我效能可有效激发其科学信息分享动机。

自我效能感中自信、学习自如、人际交往信心、分享能力均与科学信息分享动机显著相关。人格特质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证实了健全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提高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科学传播、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研究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信息分享的动机是相互促进、高度正相关的。因此,在社交媒体的科学传播中,虽然人类知识分享和科学信息传播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社交媒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科学信息传播渠道,在用户交互参与(生产传播内容,投入时间、情感)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拥有更为积极人格特质的用户和自我效能感更高的用户有更强烈的科学信息传播动机,而这个群体,对科学信息的传播也有更多的话语权和积极性。在具体的科学传播实践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科学普及或者科学信息灌输,更多的是建立健全个人的人格特质,让更多的人更愿意传播科学信息,也许,这也更接近科学传播的初衷。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证实科学素养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去哪儿、携程互咬一路厮打至商务部沈丹阳证实收到举报材料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薄轨枕的效力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