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019-01-23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19年1期
关键词:次品组员分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理分组,明确合作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一声令下后,各小组的学生各忙各的,教室内显得热闹非凡。而汇报时,学生总是说:“我认为……”“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想法,不能代表小组的集体意见,这样的合作其实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没有明确合作要求,让合作流于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科学分组,细化合作任务,让学生有效合作交流。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同时注意小组的均衡性。这样方便组内成员互帮互助,也便于各小组进行公平竞争。

当任务下达后,组长要能马上组织组员讨论;当组员游离于合作之外时,组长要及时提醒;当组员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时,组长要耐心辅导他。组长的能力要求这么高,作用如此重要,教师要在小组成员中选择最适合的人当组长。

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前,教师要细化合作步骤,明确合作任务,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务、怎样与同学合作。

在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我就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合作要求:1.小组讨论,用简洁的方式表现本单元知识结构,并就各部分知识进行交流;2.思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组长进行汇报工作。

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任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次进行合作交流前,组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要求给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最好是组员轮流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方位锻炼,增强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把握时机,引导合作交流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智慧的魅力,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学习的无穷乐趣。

遇到困难时,由于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都有限,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问题,或者总是找不到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

在一堂数学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如下:成人每位10元,学生每位5元,团体(10人以上)每位6元。请问怎样买票花的钱最少?”

学生们想了一会儿,给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买53张团体票,共花53×6=318元;第二种方案是买50张学生票和3张成人票,共花50×5+3×10=280元。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节省38元钱。

学生们想到的两种方案都不是最佳方案,我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让他们自己探究出答案。我点拨学生:“如果我们不考虑成人票的价格,只是在学生票和团体票上做文章……”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最终给出了方案三:买10张团体票和43张学生票,共花10×6+43×5=275元,比方案二还节省5元钱!

课本上有许多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发现不了一题有多解或者给不出多个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从而给出多个答案。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比如,在教学《找次品》这课时,我给学生出示题目:9瓶钙片中有1瓶是次品,你用天平称几次才能找到次品?然后组织他们分组合作交流。

在短短的2分鐘内,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想到了3种以上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又找出最佳方案,从而归纳出找到次品最简单的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往往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这些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比如,教完《统计》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统计半个小时内经过学校门口的车辆类型和数量。一个学生进行统计的话,肯定忙不过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人统计三轮车的数量,一人统计自行车的数量,一人统计汽车的数量……这样能快速准确地统计出半个小时内经过校门口的所有车辆类型与数量。

多元评价,增进学生合作

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要进行多元评价,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分析探究能力,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合作。

在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恰当有效的评价,区别对待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

比如,在小组成员进行汇报时,对于那些善于表达、积极主动的组员,我会对他们说:“你和你的小伙伴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代表你的小组准确表达了意见!”对于那些有思想但是不敢表达的组员,我会说:“你可以代表你的小组试一试,相信你能说好。”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可以促进思维发展,让彼此在鼓励中成长,增进合作。

比如,我曾出过这样一道练习题:( )×8<65,括号内能填的最大数字是几?审题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各自写下了自己想到的答案,然后互评。有的组员对同伴说:“我发现你写下的数字使不等号左边的得数更接近65,你考虑得更细致。”有的组员对同伴说:“你写的数字比我的小,我可以帮你试试其他的数”……通过互评,学生探究能力提到提高,合作意识更强。

猜你喜欢

次品组员分组
找次品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小小组长不好当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速查次品
还是不错的
我是小小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