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雾霾治理公众参与情况研究

2019-01-21昝星源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雾霾成都市空气质量

雾霾污染的产生可以归责于每一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雾霾污染的治理也惠泽每一位公民,因此,雾霾的治理不能光靠国家与政府,还需要发挥公众的力量。

一、成都市空气污染现状

根据成都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历年环境质量公报统计可以看出(表一),近5年成都的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不断增加,污染天数逐渐减少,雾霾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根据独立第三方机构竞争力智库和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析报告2018》,2017年,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为77.4%,比2016年下降0.8个百分点。成都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4.9%,排名第233位,排名比较靠后,PM10、PM2.5、NO2和O3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在颗粒物污染尚未完全解决的同时,O3和NO2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成都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雾霾的污染成分包括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PM2.5、PM10,其来源并不相同。根据成都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公布的南开大学国家环保部城市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对2015年成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10中,城市扬尘贡献源占25.4%,移动源占24.7%,燃煤源占23.3%,居民生活源占5.8%,工业生产占5.3%,“其他源”占15.5%。PM2.5中,移动源占27.9%,燃煤源占25.1%,扬尘20.8%,居民生活源占7.3%,工业生产占6.0%,“其他源”占12.9%。移动源主要是指机动车,截至2017年12月,成都机动车保有量为452万辆,位居全国第二。由来源解决结果可以看出,成都市城市扬尘、机动车和燃煤源是PM2.5、PM10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可以看出,公众的日常活动与雾霾的产生具有密切的关系,是成都市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成都市雾霾治理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以成都市的常住居民为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围绕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对雾霾治理的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内容等主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成都市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雾霾的关注度不高,对现状认识不够准确

在对雾霾的关注度调查中发现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不高,且关注较为被动。有67.19%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关注空气质量,但也存在一小部分公众对空气质量基本不关注,对雾霾类的话题没有兴趣。即使在认为成都市空气污染很严重和严重的受访者中,也只有27.3%的受访者会经常关注空气质量。同时由于成都雾霾季节性变化较强,对雾霾的关注度也呈季节性变化,在选择偶尔关注的受访者中,有将近2/3是在冬季雾霾严重时才关注空气质量,在空气质量良好的其他季节则少有关注,说明这类受访者对雾霾的关注较为被动,受周围环境和舆论影响较大。

对当前空气质量状况的认识不准确。大多数的受访者已经意识到当前成都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中24.2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成都市的雾霾问题很严重,42.97%的受访者认为雾霾问题严重,并且有85.16%的受访者认为雾霾已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但依然有将近1/3的受访者认为成都的空气质量一般或良好,对污染程度的认识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

(二)参与意识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通过近些年的宣传和引导,公众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在逐渐提高,有80.47%的受访者赞成在雾霾治理方面公众应该承担责任。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雾霾治理这样的公共事业主要由政府承担,公众对于雾霾治理更多地表现为依赖政府去解决问题,对自身参与治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32.81%的受访者认为公众参与在雾霾治理中的作用一般,有将近1/10的受访者认为作用很小甚至没有作用。

浏览网络中关于雾霾问题的讨论发现,公众的讨论更多的是停留在抱怨和批评政府治理不力层次,但当雾霾治理涉及牺牲个人利益时,又不愿为雾霾治理付出代价。在被问及是否能接受因环保治理给生活造成的不便和物价上涨时,有46.88%的人表示能理解并且接受,有45.31%的人认为虽然能理解但是不能接受,有7.81%的人则认为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因此有超过一半的人对此表示不能接受,通过牺牲个人部分利益来促进雾霾治理的意愿明显不足。公众对于政府政策的了解也不充分,在调查中,明确表示了解“成都市治霾十條”的受访者仅占4.68%,表示听说过的受访者占7.81%,而87.51%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这一针对雾霾防治的政策。这些都表明公众对于参与雾霾治理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自觉承担雾霾治理责任的物质准备、心理准备。

(三)参与能力不足,参与方式有限

公众的参与能力也是影响其参与雾霾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雾霾治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普通公众对其了解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公众参与的话语权和参与效果。在调查中发现存在公众对雾霾的认识不够深入的情况,仅有32.81%的受访者对雾霾的成因和危害非常了解,公众对雾霾危害的认识尤为欠缺,能意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付出行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仅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会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或戴口罩外出。公众不仅对雾霾的健康危害认识不清,同时也对自身环境污染行为认识不到位,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增加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例如川菜中最常使用的煎炸炒等重油烟的烹饪方式,以及四川特有的烟熏腊肉都在无形中加重了空气污染。在对公众参加环保知识讲座情况的调查中,有超过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这说明环保知识普及力度亟待加强。

对于雾霾治理来说,单个公众的能力和影响力是微小的,雾霾治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工程,社会公众只有在专业组织的组织协调下形成一个整体,才能作为雾霾治理中一个重要的力量。在对成都市公众参与方式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参与大多停留在个人层次,主要为乘坐公共交通或骑车出行,种植绿植和减少烟花燃放这三类形式,形式分散,缺乏组织,参与的力度较弱,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成都市环保组织总体发展也比较弱,并且缺少关注空气污染的公益组织或环保团体,没能起到整合社会力量、带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雾霾治理的作用。在调查中,仅有22.66%的受访者参加过环保组织的公益活动,但却有59.3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环保组织,说明当前成都市关注雾霾的环保组织并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通过加强对公众的环保知识教育,既能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又能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一是政府部門要加强雾霾治理等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形成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良好舆论环境。在环保部门的协调和推动下,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环保专栏、专题节目、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向全社会普及雾霾的成因和危害,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宣传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取得的成效进行宣传,提升公众参与的信心和兴趣,也要对破坏环境、加重雾霾情况的不良现象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批评,对不良现象的参与人员形成强大的舆论和道德压力。二是要实行雾霾治理等环保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树立儿童及青少年良好的公众参与意识。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在各阶段的学校强制性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在各阶段的学校增设环保教育内容、培养师资力量、安排环保知识课程, 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三是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方式。应在街道、社区开展雾霾治理知识讲座普及雾霾治理知识,使雾霾宣传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和参与方式,甚至可以通过组织文艺活动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和专业素养,实现宣传教育到人民群众中去,雾霾治理的成效从人民群众中来的效果。

(二)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政府应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搭建参与平台并鼓励公众行使参与雾霾治理的权利,建立政府与公众互动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调查中,仅有21.09%的受访者对成都政府在雾霾监测预报和防治方面的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为好。成都市目前信息公开途径有部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媒体、办事窗口、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但在宣传和推广力度上较弱,公众并不清楚如何获得相关信息,同时信息内容枯燥、深奥、专业性强,公众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成都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中有实时的空气监测数据和月度、季度、年度环境空气质量报告,但因宣传力度不够,且在网站首页中较难找到报告查询入口,根据网页显示,大部份报告点击量不超过1000,实际关注人数更少。公众意见反馈渠道也存在公众知悉度低等类似的问题。

为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畅通信息反映渠道,保障公众对雾霾治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首先,要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将空气质量、雾霾来源、政府监管、治理措施及效果等公众感兴趣的情况公布,满足公众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其次,要保证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及时、高效地公布信息;最后,要创新公开信息的内容,对表达方式进行加工,使之更通俗易懂,便于公众理解和领会。二是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窗口接待、电话等现有途径并进行优化改进,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跟进并详细向公众回复。变被动等待公众反映意见为主动收集意见,定期到基层走访调研,收集各阶层各行业群众的意见。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公众知悉信息公开和意见反馈的途径,并鼓励公众使用,使政府和公众真正地互动起来。

(三)大力发展环保组织,拓展公众参与的深度

环保组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将分散的公众进行有效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凝聚的团体,同时运用其专业性,对公众参与进行引导,能够更加有效地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为雾霾治理出谋划策,发挥出公众强大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使公众参与更加深入。成都市环境保护领域的环保组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较少,关注雾霾治理的环保组织更是少之又少,规模普遍较小,管理较为松散,缺乏资金,人员专业性不强;二是存在很多缺乏政府审批的“黑户”,公众对其认可程度较低;三是缺乏协同,各自单打独斗,宣传力度较弱,普通公众知悉度低。政府应该逐渐降低审批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畅通资金筹集渠道,促进环保组织的发展,搭建平台让各种社会组织能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协作,在雾霾治理中发挥作用。环保组织应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运行,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并加强自身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参与能力和权威性。同时,还应当积极进行知识宣讲和实施有效项目,提高社会知名度,努力吸引社会的关注,调动公民参与的热情,让公众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引导公众更加专业更加有序地参与到改善身边的环境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崔长勇.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对策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2]张颖.秦皇岛雾霾治理工作中的公众参与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

[3]李妍.雾霾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困境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8(8).

[4]赵伟等.雾霾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6(9).

作者简介:昝星源,1988年,女,籍贯:四川宜宾,职称和学历:副主任科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或专业:法律,社会,单位(学校)名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雾霾成都市空气质量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新德里雾霾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雾霾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