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态伦理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19-01-21仁青邓真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宗教伦理生态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重、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以“五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河长制、湖长制”的生态保护政策;打赢“环保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的生态改革决心。推动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程,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加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应该孤立的看待环境问题,它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宗教的生态伦理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探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研究环境问题,而且要从哲学、伦理、政治、社会的高度来探讨怎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范形、经济活动等有益与人类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保证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宗教;生态;伦理

一、宗教生态伦理

(一)道教生态伦理

道教的产生以先秦至汉代的各家思想为资源。早期神话、易学、儒家以及道家已经萌发了不少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实际上也为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教生态伦理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道教以“道”为根本。从自然哲学的层面上看,道教所讲的“道”,首先是天地万物以及人同根于“道”,并且在这基础上同构于“三气”、“五行”、“八卦”,且“皆含道性”。道教的这些思想揭示了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道教的这一天人整体观是道教生态伦理观的自然哲学基础,也是道教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出发点。

道教生态伦理观并不只是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形而上地讨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就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道教生态伦理观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三个基本的理论要素。“天人合一”,把人与天地自然统一起来,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是道教生态伦理观理论的逻辑起点;“天父地母”,把天地看成是生养人类并要求人与之相和谐的父母,要求人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自然,是道教生态伦理观所要求的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道法自然”,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的行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是道教生态伦理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奉行的基本原则。这三个方面正是道教生态伦理观就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所提出的基本观点。道教生态伦理观不仅在自然哲学本体论以及生态学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还进一步通过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伦理关系,建构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提出了“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并且还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从而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并且还通过劝善成仙和神明赏罚的宗教神学使生态伦理规范落到实处。

《道德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的重要经典《抱朴子》还区分了对待自然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役用万物,另一种是效法自然,认为对自然和人的关系了解浅薄的人,就役使万物,让自然完全隶属于自己,二深知自然与人之间奥妙的人,不但能善待自然,还能从自然之中悟出人类长生久住的道理。因此,滥用自然的方式,从长远效果来看,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毁灭,道教产生以来,一直发挥并实践着这些思想,尊重着一切生命,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道教认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等等一切存在物体都是由道气所化,只是由于它们各自禀赋的道气清浊不同,才个成形性,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处理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要以“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中的自然本性,而不应该用人为的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

(二)苯教的生态伦理

藏族的苯教是藏区土生土长的宗教,和所有宗教一样,苯教也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到系统宗教的过程。原始苯教推崇“万物有灵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等,并为之崇敬与信仰,藏族人们转圣山神湖,烧香祈福等都是对大自然崇敬的表现。印度的佛教传入藏区后,佛苯互相融合,佛教的生态伦理观在苯教的生态伦理观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改变,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佛教生态观,对净化人心和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世上万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各种生物按照各自所做的孽轮回于六道中。他们在求生、追求安宁、幸福方面,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佛教的世道轮回说对东方人保护生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生命轮回,强调不杀生,要敬畏生命,大自然对人类有天履地载的养育之恩,人类对大自然应该感恩、不能无度地占有、浪费和恣意地破坏。人类要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人与人要互相关心、和平共处。根据这个基本理伦,佛教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不能断然分割而单独存在。佛教将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体,认为天地同根、众生平等、万物一体、一切生命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依靠大自然而生存,既然大自然给了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就应顺应自然并融于自然,因此,佛教主张生命主体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的召唤应作出正确的反映,从而达到一种天人一体的境界,将自然看作佛性的顯现,认为自然万物,一草一木并非无情,皆有佛性,都有其生存的价值,可见,崇敬自然,珍视万物,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是佛教的重要追求

结语:在当代道德意识与社会关怀的发展中,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回应此一问题并不能仅仅由技术的方式来提供,相反的,如何从不同的文化传统资源中开发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生态哲学理念以及寻求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已越发显得迫切。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中国哲学出版社,199年版

[2]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三期

[4]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

申请课题名称:浅析生态伦理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意义——以道?本两教的生态伦理为例项目编号:cx2018sp239

作者简介:仁青邓真(1993—),男,籍贯: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宗教学

猜你喜欢

宗教伦理生态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