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善恶观在老挝谚语中的体现

2019-01-21李丽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李丽

摘 要:佛教哲学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善恶的判定,即佛教善恶观,这种善恶观也体现在匠心独运的老挝谚语中。文章首先解释了佛教哲学中蕴含善恶观这一问题,其次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些被广为接受的善恶判定在老挝谚语中的体现,包括个人品行上的善恶、家庭关系上的善恶、人际交往上的善恶。

关键词:佛教哲学;老挝谚语;善恶观

老挝谚语是老挝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历史悠久在老挝地区广为流传。这些谚语句式精炼、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老挝民间特色,能反应出老挝人民对世界观、认知论等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其中便包括佛教哲学。

一、佛教哲学中蕴含的善恶观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老挝,大部分居民都是信仰佛的佛教徒,很多文化习俗也与佛教相关。佛教哲学是一种结构独特的思想体系,它既区别于印度佛教思想体系,也区别于中国儒、道体系,具有独特的思想功能及作用。佛教哲学中的精神领袖是以“超人”形式存在的佛陀,佛陀是智慧的结晶,有着至高的精神境界与知识水平,他毫无保留地指导人们精神上如何追求思想的自由,现实中如何在世间生存。佛教哲学思想虽然不以任何方式对善恶行为进行界定与惩罚,但从很多内容中均能体现出对于善恶的见解,如倡导勤奋修行,号召发挥自我能动性脱离苦海,甚至是关于“业”的辩论中也能反映出一些善恶观上的理解,善恶思想可以说是佛教哲学的一部分。

自方立天教授起,便把佛教哲学与中国佛教哲学联系起来,《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建构了佛教哲学和中国佛教哲学的体系,并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概括。至此,符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特色的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开始形成。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包含人生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三大部分。人生论主要以人为出发点,说明人生实在的本质和理想,包括人生本原、因果、价值、形神、心性、佛性、道德和理想等多方面;宇宙论论述人所处的环境,涉及结构论、现象论和本体论,而实践论阐释人如何倚靠修行获得解脱。简单来说,人生论告诉人们应如何在世间生存,宇宙论明确应如何认知事物,是一种佛教哲学的世界观,实践论告知人们怎样脱离现状的一些苦难,获得解脱[1]。从中国佛教哲学的三大体系来看,中国佛教哲学虽未直接言明对善恶的态度,但无论是说明人的实在的人生论,还是蕴含世界观的宇宙论,或是指明方向的实践论,每一部分都能体现出关于善恶的理解,只有符合道德标准、符合人心的标准,才能获得最后的涅槃。

由此可见,善恶观可以说是佛教哲学中蕴藏的一部分,由笃信佛教的广大老挝人民创造的老挝谚语中自然也蕴含着关于善恶的判定,本文主要从老挝谚语出发,挖掘谚语中透露出的善恶见解。

二、佛教善恶观在老挝谚语中的体现

善恶的取舍,取决于止恶扬善的实践,止恶扬善在人、天、声闻、缘觉、大乘等五乘佛教中都有具体的理论与认知,如小乘佛教的“灭生死之胜义恶,取涅槃之胜义善”,大乘佛教中“终极圆满的善”[2]。虽然不同派系在不同情况下对善恶的定义不同,内容不同,主题也不同,但有佛教中的一些善恶判定是被广为认可的[3]。例如,道德品行方面的诚信、信任、勤劳、果敢、善良,心智方面的吃苦耐劳、守规矩、艰苦奋斗,人际交往方面如结交好友,家庭关系方面如孝顺父母。笔者主要从这些被广为认可的佛教善恶判定出发,通过列举老挝谚语中与之相符的例子,论证佛教善恶观在老挝谚语中的体现。

(一)个人品行上的善恶

老挝谚语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其中有很多符合佛教善恶观的谚语,表现个人善恶品行的谚语更加丰富。如强调诚实守信的谚语有[4]:

诚实吃不尽,欺诈吃不久

诚实是人最重要的品格,誠实守信的人为善,反之,“欺诈之人”为恶,这则老挝谚语表示,欺诈的恶人将无法生存,善才是获得信任,赢得尊重的必经之路。类似的谚语还有:

丢失钱财可找,失去信任难挽。

善恶有报,因果轮回一直是佛教所尊崇的一种观念,因此,老挝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便深刻地懂得只有做好人,行善事才能获得福报,反之即为恶事,必会获得相应的惩罚,反应这种善恶观的谚语很多,如“好人鬼神护”,“行善事,鬼自分与食”,“做善得善,做恶得恶”等[5]。

另外,勤劳朴实、热爱劳动是老挝人民共同遵循的守则,老挝谚语中有很多对辛勤劳动者的歌颂,如“吃苦耐劳终有成,贪图安逸必受困”。老挝人民深信,任何事物都需要通过自我劳动获得,“想吃米饭种水稻,想吃鱼虾下河捞”“每日起的早,九种活儿做的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真金必将发光,即“孔雀尾部必有彩”[6]。反之,不愿从事各项劳动,却在别人获得的成果时表露出羡慕的姿态是令人不齿的,通过谚语告诫他人“别人抬肥猪,莫把扁担插”“不要羡慕他人的幸福,那幸福不会自己来到我们身上”,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老挝的青年人,更需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懒惰贪婪维持,“哪里艰苦,青年就往那里冲,哪里需要,青年就往那里去”,青年人以勇于担当为“良善”,反之则为人所“恶”,对于有能力的人,“统治国家才能繁盛”,而懒惰的人,则“村寨也治不好。

除此之外,老挝谚语还中对谦虚、守规矩表示了认可,如“越成熟的稻穗越低头”“住在道,吃有德”。佛陀没有任何人的帮助,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最高的知识境界与精神敬业,因此,佛陀常教导人们,苦的解脱必须依靠自身行动。换言之,即使没有天分,只要具备意志力,坚持刻苦修行,亦可达到最终的境界,对应在老挝谚语,即“快兔虽能越三岭,慢兔也能渡三湖”。

(二)家庭关系上的善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出生、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的地方[3]。自古以来,老挝人们便对家庭伦理关系非常重视,并以谚语的形式反映对家庭关系善恶的认知。老挝谚语中体现出的关于家庭中各种伦理关系的认知也与佛教善恶判定相符合。

对于父母养育之恩,老挝谚语劝诫道[7]:

父亲人重如高山,母亲恩大似天地。子女不听父母话,魔鬼拉去入地狱。

师恩重于山,母恩大于天

即,佛教倡导的“孝”,孝敬父母是“善”,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下地狱忏悔。

对于兄弟关系,老挝谚语中亦有:“弟弟走出门,哥哥牵着走;哥哥走出门,弟弟跟在后”,兄弟之间应和睦相处、相互扶持,不应因利益发生冲突。对于夫妻关系,老挝人民认为,“夫妻之间,蔑称不能说,爱称叫到老”,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与爱重。亲戚之间要经常走动,和谐的亲属关系家族才能逐渐兴汪,反应在谚语中即“木桩多篱笆劳,亲戚多家兴旺”。

(三)人际交往上的善恶

佛陀指引的是前进光明的道路,他不允许自己的信徒以各种形式损害他人的幸福,因此在人际关系上,结善缘、不损人利己、互帮互助便是“善”的体现。如老挝谚语中常说的:

全村所有人,共引一井水,同走一条路,互不踩脚印

卖物给兄弟,卖锣给和尚

人无法成为单独存在的个体,必须与其他人公共生存,就像老挝谚语中所说“团结则存,分裂则亡”。为此,人们必须时刻记得他人的恩惠,做到有恩必报,“吃到兔肉,勿忘狗恩”,只有朋友多、善缘广,彼此之间相互扶持,才能共同发展进步,即:

虎因林棘而食肉,林荫因虎存而秀葱

林靠虎,船靠桨,主靠仆

若朋友间因某些问题出现隔阂与摩擦,需知“舌头和牙齿尚有相碰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原谅他人错误是“善”,睚眦必报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些面临困境的朋友,要如佛陀般帮助他解决难题,如老挝谚语中常提的“树倒可跨,人倒莫跨”[8]。

总之,老挝谚语短小精悍,却寓意深刻,反映了老挝人民对于善恶的世界观,这些被广为接纳的善恶思想与佛教哲学中蕴含的善恶思想相对应,是老挝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挝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魏德東: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EB/OL].https://fo.ifeng.com/special/flitian/tupianbaodao/detail_2014_07/07/37210770_0.shtml[2014-7-7][2018-10-25].

[2]傅映兰.佛教善恶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傅映兰.论佛教善恶的超越性[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04):60-65.

[4]鞠馨仪.汉老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

[5]张良民.老挝谚语浅析[J].东南亚纵横,2004(5):46-48.

[6]张良民.老挝谚语?格言[J].世界博览,1985(10):35.

[7]张良民.老挝谚语[J].外国文学,1980(6):70.

[8]桐柏.老挝谚语中的领袖世界观[J].百色学院学报,2016,29(1):72-81.

[9]潘梦雯.汉语老挝语修养类谚语比较初探[J].山西青年,2015(2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