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2019-01-2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赫哲族黑龙江省文化遗产

韩 竹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的大省,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最好和生物多样性最佳的地区,遍布全省的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迹为黑龙江省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以来,黑龙江省共颁布了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总计为335项。此外,另有国家级34项,囊括了戏剧、音乐、体育、杂技、舞蹈、曲艺、美术、医药、民俗、文学等各个项目。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旅游开发固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最佳途径,但是在当前的旅游开发中经济导向严重,没有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因此,必须要建立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互动模式,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更好地实现保护目的。

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旅游开发的影响

(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黑龙江省孕育了肃慎、扶余和渤海国等优秀的文化,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资源、灿烂的历史文化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类别有10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其中,传统技艺性项目最多,占到22%;其次是民俗类项目,占18%;然后是美术、舞蹈、文学,分别占16%、10%和8%。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民族性。民间文学中的满族萨满神话、美术中的满族刺绣、音乐中的赫哲族嫁令阔、舞蹈中的鄂伦春族萨满舞、曲艺中的二人转、舞蹈、民俗中的鄂伦春族古伦木沓、体育中的赫哲族叉草球都极具民族色彩。民族项目占据半壁江山,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项目总体占比超过42%。

2.濒危性。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脆弱,由于传承人的年事已高,每一个传承人的去世就是一门文化遗产的消失。比如,鄂伦春族萨满舞的传承人关扣妮已八十多岁以及伊玛堪说唱艺术也面临该问题,随着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该艺术正在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壤。

3.地域性。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以哈尔滨地区最多,有113项;牡丹江地区有65项;最少的是鸡西、鹤岗地区,分别是5项和1项。

(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质量

采用SPSS分析对2010年以来黑龙江地区GDP总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地区各年GDP总量同非遗数量呈现正相关。在哈尔滨和牡丹江等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文化遗产项目越多,在乡村经济落后的地区,文化遗产项目越少。因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经济水平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因素,而旅游开发又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黑龙江省在2004年就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公众参与为辅,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保护措施也较为完备。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2015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致力于资料整理和人才培养。同时,颁布了传承人名单,建立了传承人考核制度,对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系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非遗文化也日益重视,给非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融合的问题

首先,黑龙江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上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观念不够开放、资金投入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传承人缺乏用武之地,和旅游经济没有良好融合,资源开发率较低。

其次,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开发能力,旅游项目的非遗产品粗制滥造,缺乏创意,无法彰显出文化内涵,不符合现代游客的审美观念。旅游项目中缺乏体验性项目,对武术、医药、养生现代旅游产业缺乏融合。

最后,在旅游开发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和文化扭曲现象。比如在兴安岭地区开发的旅游项目有环境破坏的现象,在一些民俗文化项目中为了迎合游客,导致文化失真。

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模式与对策

(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选择

1.文旅开发模式。通过建立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和展览馆,吸引各地游客来黑龙江省进行参观。比如,哈尔滨市的关东古巷通过传承人现场的制作和表演,让游客有乡村体验,李氏陶艺馆、傅作仁剪纸馆开发对非遗项目的产品制作,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管理。富裕柯尔克孜族展览馆、同江赫哲族博物馆、兰西锡伯民族博物馆对黑龙江省各民族的文化进行了展示,吸引了大量对少数民族感兴趣的游客。黑龙江省应该进一步加强文旅开发模式,将当地的特色非遗开发成为文旅产品,吸引各地游客。

2.民俗旅游模式。为了提升民俗旅游的原真性,黑龙江省加大了特色民俗村的建设力度,典型代表包括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牡丹江市宁安市江南朝鲜族满族乡明星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赫哲族村。在这些民俗文化传统村落中,要将这些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游客可以参与达斡尔族曲棍球、摔马跤和蒙古族赛马等特色活动,感受朝鲜族婚俗特色文化,还能够参与当地的各种节庆活动。尤其要利用少数民族特色非遗文化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比如在赫哲族的开江祭祀仪式中,参与捕鱼、食鱼、群众演出等活动。

3.政府保护模式。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支持。习主席指出:“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这对伊玛堪说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黑龙省政府也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比如,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黑龙江省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历史文化性较强,政府可以组织多开发满足文化旅游项目,提升品牌知名度。

4.创意产业模式。将旅游产业的创意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当中,比如针对肃慎满足开发的兴凯湖冬捕文化节项目,将古老传说和渔猎文化融于一体。在项目中不仅有传统的文化演出,还有俄罗斯舞蹈团的异国风情,更有越野俱乐部的冰山漂移等项目,文化活动形态多种多样。在每个旅游景点,都应该融入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与文化。比如将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吸引全国游客,打造非遗特色旅游,将佳木斯的华夏东极打造成具有朝阳文化的旅游产品群,将黑瞎子岛开发为综合旅游胜地。要以创意产业提高非遗项目的旅游知名度,和各个景区深度融合。比如将少数民族的渔猎项目深入到各个景区的冬季旅游当中,打造冬季创意渔猎体验。

(二)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对策

首先,要以非遗保护为大前提,优先保护濒危项目,对于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鄂伦春族萨满舞、达斡尔族乌钦这些濒临失传的项目,要优先纳入到各个旅游区的表演中,加大其商业影响力,建立品牌形象,确保其传承。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和旅游开发融合在一起,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将开发的资金作为保护的支持,将保护的观念融入到旅游开发当中,让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的现象转变为以旅游开发为非遗保护的主要支持。比如过去非遗文化传承人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现阶段就可以给传承人在各个景区安排职位,进行表演、培训和文化传承的工作,既扩大了非遗保护的影响力,又增加了资金来源。

其次,在旅游开发中,商业利益必须要让位于非遗保护和生态环境,要打造绿色环保和创意为导向的文创产业项目,避免旅游中破坏生态和原有文化的现象发生。要善于开发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向游客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向游客渗透非遗保护的价值和观念。比如,在旅游区建立项目标识牌,突出非遗文化保护的意义。在保护中,要确立生态性原则、文化优先性原则、遗产原真性原则和地域特色性原则。善于利用非遗来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以旅游开发扩大非遗资源的生存土壤。

再次,善于利用现代旅游创意,开发体验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重要土壤就是传承,因此必须要积极建设文化体验的环境,让游客主动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并且热爱当地的文化。比如在冬季,可以结合黑龙省的特点,开发冰雪世界旅游项目,在冰雪世界中融入少数民族渔猎和过冬的文化,结合“衣、食、住、行”于一体,让游客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最后,开发非物质文化创意产品,比如海伦剪纸就可以开发多种剪纸产品,民俗文化艺术中还可以开发多种创意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增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识性。另外,要创立特色非遗旅游品牌,主打当地的非遗旅游项目,运用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手段,将民间非遗项目打造为知名旅游胜地。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的一部分,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在旅游开发中不断推陈出新,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旅游开发来支持非遗保护的工作,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提供新的土壤。

猜你喜欢

赫哲族黑龙江省文化遗产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