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导向法视域下英国大学PBL教学模式对ESP教学的启示

2019-01-20张志慧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英语教学

张志慧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2017年,专门用途英语(ESP)纳入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通用英语、跨文化交际构成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指南》顺应了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国现在正向外向型、国际化国家转变,对通英语、懂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蔡基刚认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矛盾已转变为国家要求培养各学科领域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和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1]。他认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大学英语从通用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因为“ESP以需求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直接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显示出对高校去语境化、无应用目的和费时低效趋势化的外语教学实践的挑战”[1]。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或考虑开设ESP课程,但也有地方高校对是否开设尚有异议。林灵丽和陶岳炼对台州学院大学英语需求进行了调查,在抽样调查学生中,有80%学生希望设立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训练课程、讲座或实践活动[2]。这说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对ESP课程有较大需求。已开设了ESP课程的地方高校,教学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不够合适,有别于通用英语的ESP教学模式尚待构建。

一、ESP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根据Hutchinson&Waters和Jordan,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可分为ESP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根据目的不同,ESP又细分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学术英语)和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职业英语)。学术英语可继续细分成跨学科的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和特定学科的专门学术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3][4]。

关于ESP课程开设类型,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2013年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建议,用通用学术英语替换通用英语,专门学术英语作为高级选修课。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凸显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各高校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5]在《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2017年修订版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明确。根据其《学术英语能力等级量表》,A级是通用学术英语,B级为专门学术英语教学。

开设ESP课程时,建议首先开设通用学术英语,其本身就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其次,各院校可根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来开设专门学术英语[6]。

对于ESP课程的教学目标,新版《教学指南》较笼统地表述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5]。蔡基刚则把ESP课程培养目标具化为三种技能和四种素养,三种技能为:(1)用英语听课、听讲座、记笔记和阅读专业文献;(2)用符合学术规范和格式的英语撰写文献综述、论文或大会摘要和学术文章;(3)用英语宣读论文,演示讲解研究成果,参加学术讨论[7]。四种素养是:(1)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搜索专业信息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2)综合和分析搜索来的信息,并对其提出问题、进行评价,形成自己观点的创新能力;(3)规避剽窃,遵守学术规范能力;(4)用团队方式、开展项目研究的沟通能力[7]。

不同类型学校可根据各自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侧重培养、提高大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搜索、汲取专业信息能力和进行一定的专业交流能力,为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和提升学术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英语学习,Kong&Hoare认为参与有一定挑战的学术内容的讨论和进行一定深度的认知互动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8]。

二、PBL教学模式对ESP教学的启示

(一)ESP教学现状

ESP有别于通用英语,前者基于特定内容,为专业学习服务,把英语当作工具,强调做中学英语,为工具型英语学习;后者侧重加强学生语言基础,偏向于语言教学和提升素养[9]。两者的差异需要ESP教学构建适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但地方高校ESP教学现实情况是该课程没有摆脱通用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过去主要从事通用英语教学,对ESP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模式的设计还存在一定偏差;另一方面,许多地方高校的ESP课程开设历史短,高校之间可借鉴的经验不多。

通过考察英国高校教学,发现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Leeds Beckett University)商学院的PBL教学模式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ESP课程可以效仿的样本,它有助于ESP课程构建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二)PBL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利兹贝克特大学商学院商务英语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小组为体,案例为核”。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基于案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讨论、演示稿设计、上台讲解、评价反馈等教学活动。教师授课是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相结合。

该模式既有项目导向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特征——以现实商业案例为研究项目开展教学,又有问题导向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特点——课堂小组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学习和评价相结合[10]。该模式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ESP课程教学富有启示。

1、教学理念

商学院PBL教学模式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行动起来、在做中学。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我听,我忘记;我学,我记住;我做,我学会。)理念的转变是构建不同于通用英语教学的ESP教学模式的先导。

2、教学活动设计

(1)课堂小组活动及其启示。不同于国内常见的英语课堂小组讨论,商学院的讨论是“四位一体”模式,融讨论、设计、讲解、评价为一体,将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小组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以讨论为形式,以应用为目的。活动前,每组可领到几支不同颜色白板笔和一张白板挂纸(flipchart paper)。各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讨论、设计,设计可采用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把讨论的结果简洁、美观、易懂地呈现出来。完成设计后,各组轮流选派一名成员上去讲解。每组作品挂在墙上,教师根据设计、内容、讲解等项目给予反馈和评分。

课堂小组活动激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分组讨论结果的上台展示、讲解以及公开评分促使各小组积极、认真准备。完成小组任务需要合作,团队成员在观点、理念、方法、行事风格等方面会有冲突,但在碰撞、争论的头脑风暴中达成一致方案,产生创意设计。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的机会,在竞争和合作中相互学习。

这种小组活动模式对ESP课堂教学富有启示,比如可应用于篇章信息梳理,以培养学生汲取信息能力和交流能力。梳理内容可针对文章要点、篇章结构、论证模式、段落主题。以篇章结构为例,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用思维导图和关键词清晰、直观地展现篇章结构并上台讲解。采用公开评分、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方式评价小组表现。教师从小组展示讲解了解到学生对篇章信息的获取情况;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各组展示讲解和教师点评学会如何梳理该类型篇章结构以汲取文章信息。此外,通过互动加深了篇章理解,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思辨能力;通过上台解说、小组交流培养了讲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设计增强了对版面设计的认识。

(2)案例研究及其启示。商学院案例研究的开展是基于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项目以利兹地区的实际商业案例为研究对象,重视理论学习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注重过程管理和指导,强调结题报告的学术规范和公开交流。

以玛莎公司(M&S)案例研究为例。案例结题要求提交详细的调研报告并采用PPT进行公开交流。报告包括研究结果、支撑理论、数据和实地调研等内容,并用规范格式注明引用的资料、数据和参考文献。研究该案例的小组成员需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如寻访公司的起源地、参观玛莎博物馆、实地调研玛莎商店等。教师不但注重理论讲解,而且重视案例研究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通过案例进展汇报、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电子邮件交流、网上讨论等方式给予指导和督促。

通过目标任务的设定,案例研究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力培养效果。培养学生的搜集、查阅文献能力,数据、资料综合分析能力,课内外跟老师进行案例讨论的专业交流能力,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实地调研的沟通能力,学术诚信,演示解说能力等。

这些能力也是ESP课程以及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所希冀的。尽管ESP课程的项目研究难以完全借用商学院的模式,如培养目标、案例类型、结题报告模式,但案例研究的理念、过程管理、指导方法以及学术规范和公开交流方式能够在ESP教学中进行应用和尝试。

3、教学内容

ESP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借鉴贝克特大学对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需用到的实用技能的培养。比如笔记方法,重点信息搜寻阅读法,演示讲解技巧和禁忌,思维导图使用,PPT设计以及得体的e-mail写作格式等。实用技能的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讨论设计、演示讲解以及结题汇报,并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自信心。

(三)可借鉴性分析

中英两国在国情、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但不会对地方高校ESP课程借鉴利兹贝克特大学PBL教学模式构成障碍。

首先,利兹贝克特大学和中国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接近。利兹贝克特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服务于利兹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是该地区重要的应用型地方院校。

其次,比照ESP课程教学目标和贝克特大学PBL模式所能培养的素质和能力,该教学模式能够实现ESP课程所期望的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交流能力、学术素养、团队精神等教学目标。

再次,从相关研究看,Stoller认为PBL模式中,项目是基于真实世界内容和话题,能实现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统一;项目为合作式的,以学生为中心,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学术技能来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它是过程和结果双导向,具有挑战性、激励性和赋权性,能增强学生自信、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11]。

三、PBL模式应用中的问题及思考

有两方面问题会影响到ESP课程借鉴和应用英国大学PBL教学模式的效果。

一是客观现实问题。大学英语班容量大、分组多、成员多、教师任教班级多、课时少、教室座位设计不合理等因素不利于课堂小组讨论和项目的开展。

二是实践中难题。首先是项目问题,主要体现在项目来源和合适的研究项目类型选择上。其次是指导问题。在任教班级多、学生多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和管理项目研究过程是对教师的挑战,同时囿于自身知识结构和项目指导经验的缺乏,大学英语教师能否胜任指导涉及其它学科知识的专门学术英语项目是另一个难题。最后是学生配合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方面的客观现实问题目前难以迅速解决,但对于实践中的难题,可做些改变、进行一些尝试来积极应对。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可改变观念,主动转向成为ESP课程教师,不局限于语言教师身份。其次,建立教学团队,用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项目问题,通过群策群力建立项目库,借助互相学习提升指导能力。第三,出去学习和交流来提升自身水平和能力,并尝试跟专业老师合作进行项目研究的指导和管理。第四,选择合适、实用性强的项目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五,改变学生应试为主的英语学习动机,灌输工具型英语学习理念,形成更强、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结 语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地方高校都在积极拓展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既引进国外人才,又输送学生去国外大学交流或深造。面对这样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积极应对以满足学生用英语汲取专业信息、开展专业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效地开展ESP教学,英国大学的PBL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和尝试。大学英语ESP课程可以通过项目研究和小组合作模式来构建课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做中使用英语、学习英语,强化他们工具型英语学习动机,同时培养学生汲取信息能力、专业交流能力、学术素养以及探索实践、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学术动态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