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
——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019-01-20娄欣星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天台山浙东天台

娄欣星

(台州学院 唐诗之路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2018年8月23日-25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台州市委宣传部、天台县人民政府、台州学院主办的“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在台州学院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以及大陆知名高校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诗歌诗人与诗路研究、诗路宗教哲学及其文化资源研究、诗路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三个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唐诗之路何以名之?

关于唐诗之路,现有“浙东唐诗之路”、“浙西唐诗之路”、“两浙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浙江唐诗之路”等诸多说法。针对这些说法,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指出“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名称已经过学术界严密的学术论证,并且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虽然竺岳兵先生在1991年最早提出的是“唐诗之路”,但就其所指的具体路线,即从杭州经萧山进入浙东运河,到达越州、上虞县,再沿曹娥江上溯剡溪,经剡县到达天台山。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发文认定,这条山水人文之路理应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其他说法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论证。

唐诗之路为何而兴?

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认为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学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旅游之路,交通之路。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顶峰,自东晋孙绰写下《游天台山赋》后,众多文人慕名而来。据天台地方学者安祖朝《天台山唐诗总集》统计,唐代共有312位诗人,包括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创作了31362首有关天台山的诗。

关于孟浩然如何到达天台山,台湾淡江大学吕正惠教授以“海行信风帆”(《宿天台桐柏观》)“扬帆截海行”(《寻天台山作》)两句诗的内容以及诗歌创作的时间为依据,认为孟浩然走的是海路,即从永嘉乘船沿海北上,到达临海江的江口,再溯临海江到达台州。台州学院胡正武教授则从孟浩然《寻天台山》“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一句出发,通过考证“恶溪”的地理位置来确定孟浩然入台的路线。据《嘉定赤城志》《临海县志稿》记载,此“恶溪”并非处州(今丽水)的恶溪,而是台州临海县西北60里的百步溪,最终确定孟浩然在浙东唐诗之路的游踪路线。

关于李白的浙东行迹,台湾逢甲大学廖美玉教授以李白几次越中行为重点,参照学者所作诗歌系年,逐一阐明李白驻足所捕捉的浙东风景与情思。她认为李白入越停留的时间虽不长,藉由闻名、亲临与追忆的反复而多重对话,以驻足与记忆交织而成的浙东诗景,兼具山川美景、历史意涵、人文风情与诗人性情,是形塑李白生命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浙江农林大学彭庭松认为李白对自然、宗教和政治的全方位追求,促成其天台情结的形成,并且也反映出其真实、纯朗、坦率而又热烈的个性特点。宁波大学傅明善教授从李白的游仙诗入手,揭示了李白诗歌深蕴悲剧意识的原因为消解悲剧情绪而轻举仙游,但又因无法淡泊功名,也就无法弃绝政治社会而重新带着更为浓厚的悲剧意识返回现实。

同时,天台山又是唐代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吸引了众多求仙问道之士,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上独特的宗教文化。宗教与文学的交融是研究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内容。上海师范大学陈再阳教授指出在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的诗歌作品中,诗人经常会使用月、白云、烟霞、鹤、松、笙等意象,这些意象已脱离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化倾向,从而达到营造特定的宗教氛围,表达某种宗教情感的效果。山东师范大学李江峰具体探讨了晚唐皮日休、陆龟蒙二人天台诗以酬赠为主题,以齐梁体为体式的创作特点,及其尝试、探索诗歌形式美的诗歌史意义。西北大学李芳民教授认为浙东佛教寺院与唐人诗歌创作活动具有重要联系,具体分析了唐代浙东佛教题材诗文的典型文学地理意象:云门、法华、沃洲、天台。寒山作为浙东唐诗之路宗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其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的思想经历使其成为融儒士身份、道徒气质、禅僧修为一体的隐逸诗人,这一身份也造就了其诗歌雅俗贯通、机趣横溢的整体风格。台州学院李建军教授认为寒山诗是唐诗中自由出入雅俗两界的典型代表,开启后世以俗为雅、雅俗共赏的诗风,从多个维度和视角肯定了寒山诗的文学史价值。台州学院刘振则从寒山诗所反映的天台宗教义的角度,以诗中冰水、画像、家宅、秋月四喻,分析了寒山诗“幽深”的特点。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了浙东唐诗之路兴起的原因,高度肯定了天台山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唐诗之路有何特质?

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可以两京唐诗之路、关陇唐诗之路、西蜀唐诗之路为参照系,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的特质。李建军教授以“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至越》)为切入点,从人文属性的角度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是风雅之路、清修之路、隐逸之路的特质。

同时,浙东唐诗之路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岛根大学户崎哲彦教授依据诸多中日不同版本之史料,以《台州相送诗》、《天台诗友相送诗集》四卷、《送最澄闍梨还日本》等诗为依据,具体考证了唐代台州刺史陆淳与遣唐使日僧最澄的交往始末,盛赞陆淳为“以生人为主”的民主主义者,其协助僧侣,慈造东夷人的活动为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由浙东唐诗之路想到海上唐诗之路——以空海入唐的诗歌活动为中心》,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唐代诗僧贯休诗歌日本古注本——海门元旷〈禅月大师山居诗略注〉考论》、南京大学郑墡谟教授《高丽使节团的北宋使行与浙东运河——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中心》、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贺知章文化的东亚传播——以缉考韩国汉诗文献为中心》等文着重探讨了中日韩文化经由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唐诗之路的传播与交流,由此得出浙东唐诗之路不同与两京、关陇、西蜀这些陆上的唐诗之路,即浙东唐诗之路在地理属性上海陆连通的特质。

唐诗之路路向何方?

针对现有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现状,肖瑞峰教授特别提出要严格区分大众语境中的“浙东唐诗之路”与专家语境中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学视域中的“浙东唐诗之路”与文学视域中的“浙东唐诗之路”这两组概念。它们彼此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别,而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在概念使用、理论建构上必须严格遵循学术逻辑,言之有据。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复旦大学査屏球教授指出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须向前延伸到晋朝,正是六朝士人的文才风流留下了大量的遗迹,才使得唐代诗人踏名而来,寻名而去,最终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

从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角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辛金国教授对“浙东唐诗之路”精华路段——新昌、天台沿途重要节点的旅游开发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指出虽然唐诗之路的概念已经提出27年,但用唐诗铺就的旅游线路还没有落地,仍然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旅游品,最后提出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的意见,为“浙东唐诗之路”未来旅游业的开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浙江外国语学院张环宙教授以浙东唐诗之路天台段为例,提出了1大主题、3大篇章、6大产品、10个主题、100个项目的实施方案,欲将天台打造成为“中国唐诗体验旅游目的地”,成为代言“诗画浙江”的诗品牌。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则从旅游文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游览路线、游览景点及相应的诗歌创作。这些都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内容。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浙江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以“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来形容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地位,但这一课题近年来却一直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学界对于唐代诗歌研究的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各位学者的联合参与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之下,“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与利用必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猜你喜欢

天台山浙东天台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在天台(组诗)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天台山诗页(组诗)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天台植物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