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蕴涵及其传承*

2019-01-20孙其昂张建晓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陈岛海岛队员

孙其昂,张建晓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大陈岛垦荒精神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强音。它从地方走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成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1955年,蒋介石在率领残军撤逃台湾的同时,将大陈岛上的水库、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全部炸毁,全岛瞬间陷入瘫痪,一度成为“死岛”。为了重建大陈岛,1956年起,先后4批共467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大陈岛参与当地的垦荒建设。面对资源匮乏、满目疮痍的大陈岛,垦荒队员们多方求索,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蜚声全国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诞生的。那么,时至今日,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上,观照大陈岛垦荒精神这一价值体系,它依然保有哪些价值意蕴?为何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大陈岛垦荒精神对于当下社会存在有何种价值?这一精神有没有必要和可能实现现实转化?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核心意蕴

在大陈岛垦荒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内核的大陈岛垦荒精神。2005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采纳了这一概括,从此大陈岛垦荒精神突破地域局限,辐射全国。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大陈岛考察时,鼓励当地干部群众要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盛赞垦荒队员是“最可敬的人”,勉励广大青少年继承发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此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大力宣传垦荒精神。伴随新中国成立、巩固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总结和阐释,凝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当年垦荒队员为主体的军民伟大创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干部群众的传承和丰富,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十六个字历久弥新,垦荒精神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时代价值,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学习、阐释、传播和实践这一精神,在我们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中,应当成为重要任务和有效载体。

(一)艰苦创业。生活在当下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的人们,已经很难想像建国初期的艰苦生活,以及为了创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献身于大陈岛垦荒的队员们,便是建国初艰苦创业大潮的缩影。一开始,垦荒队员们所面对的大陈岛——资源匮乏、满目疮痍,因此,垦荒队员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发这里的土地,种上庄稼;利用这里的青草,发展畜牧生产”[1]。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国家对于大陈岛的物质支援非常有限,一切都需要垦荒队员们利用岛上的现有条件开展生产。由此,面对艰苦的生产环境,垦荒队员们相互扶持,与天斗、与地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开辟出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大陈岛焕发新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垦荒队员们以惊人的毅力,开拓进取,凝聚出“艰苦创业”这一垦荒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奋发图强。自古洎今,奋发图强都是中国人的珍贵品质,这在大陈岛垦荒队员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面对满目疮痍的大陈岛,垦荒队员们发出“‘苦战三年,改变大陈面貌’的口号,和全体军民建设者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开山垒石,披荆斩棘,开出了大片山地,修起了道路,建起了新房,还办起了发电厂、造船厂。昔日满目疮痍的大陈岛再现勃勃生机。”[1]我们知道,垦荒队员们绝大部分都是青年人,但是,他们不畏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凭借着蓬勃的热情,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克服重重难题,攻克道道险阻,为大陈岛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凝铸起“奋发图强”这一宝贵品格。

(三)无私奉献。虽然参加垦荒的志愿者们并非是大陈岛人氏,皆是来自周边县市,但是,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大陈岛的开发与建设工作,把自己的一切献身于大陈岛建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此扎根大陈岛,将大陈岛当作了“第二故乡”,正如当时的誓词所言:“我们要把大陈岛建设成美丽幸福的家园。”[2]同时,这一批志愿者之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生活在城里的年轻人,他们从未参加过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他们却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种种困难。比如,一些姑娘经过一天的劳动,手上起了血泡,疼痛难忍,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流泪,而到了第二天,她们直接绑了手帕,就扛着锄头奔赴“一线”,参加劳动。当时,很多人将血泡称之为“光荣泡”[2]。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筑就了高贵的垦荒精神。

(四)开拓创新。1956年,全国各地百废待兴,建设资源极度匮乏。那么,在没有外部资源援助的情况下,如何在满目疮痍的大陈岛上修路、建房,甚至是办发电厂、造船厂呢?这成为垦荒队员们的主要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垦荒队员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当地丰富的丘陵山地资源,开山取石,为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垦荒队员们依托大陈岛丰富的天然港湾资源,在沿岸开辟了众多的造船厂、渔港等,为造船业、渔业提供了场地支持,也加强了大陈岛与内陆的联系。不停留于现状,而是坚持开拓创新,为大陈岛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智力与思想基础。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社会价值

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垦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深掘垦荒精神的精神蕴涵,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推介垦荒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渗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坚守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共同聚焦于人的思想观念。尽言之,大陈岛垦荒精神提供了理想的价值倡导,它面向社会大众,实现精神的感染与引领,以达致理想价值的“强塑造”。这是社会思想矫正、引导的重要方式。在当下社会,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症结。其实,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的弱化。而党性修养的提升,需要通过坚定的理想信念的重塑,才可得以实现。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与功用便在坚守理想信念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彰显。大陈岛垦荒精神所传递的价值倡导,可以帮助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补足党性修养的短板,解决全面深化改革的后顾之忧。

(二)凝聚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大陈岛垦荒精神绝非纯粹的某种价值或者精神,其更强烈的意义在于意象的塑造。大陈岛垦荒精神源于社会实践又可回到社会实践,成为社会中人人可学可行的榜样。所谓的意象是指“艺术创作、审美创造、科学创造,甚至生活创造活动中所共同拥有的心理图像”[3]。实质上,这种心理图像在社会群体心理中的呈现亦可称之为榜样。进而言之,大陈岛垦荒精神直接照射进人们的内心深处,在人们的心中创设出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具体形象的榜样。这种榜样所释放出来的精神力量,无论是针对个体,还是面向群体,能够发挥出异乎寻常的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积极健康的思想环境的营建,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文化环境支持。

(三)鼓励大众创业,发扬创新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垦荒队员们将满目疮痍的大陈岛打造成美丽多姿的新大陈岛。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从丰富到富饶,垦荒精神所传递出来的核心精神就是创业创新。这正契合近年来中国政府向全社会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创业的决心与创新精神。一方面,即使一切空白、条件艰苦,也要坚持创业。另一方面,创业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开创,需要创新精神的支持。而垦荒精神所传达的精神力量能够帮助人们激发创业的决心、培养创新精神,保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

(四)铭记奋斗历程,开拓崭新未来。通过考察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提炼与传播过程,可以发现,“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其实就是对垦荒队员们的生动写照,而其宣传传播是对垦荒队员们的无私无畏精神的再现。进入新时代,大陈岛垦荒精神不再是纯粹地回忆、再现过往,而是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条件,发展出崭新的“垦荒精神”。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未来,人们在垦荒精神的带领下,开拓出崭新的美好社会,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现实转化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意蕴的价值体系。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垦荒精神要想有所发展并发挥有效的社会效应,就需要结合现实性的条件,实现多维度转化。垦荒精神的转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和历史的渐进性、阶段性过程,包括核心符号的打造、传播、渗透以及群体的参照。

(一)打造垦荒精神的核心符号。质言之,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符号。符号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将内蕴丰富的对象以最为简洁、直观的形式“直击”人心。由此可知,要想充分发挥符号的作用,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内蕴丰富意涵的对象凝练、打造为简洁有效的符号。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意蕴的价值体系。在新时代条件下,尤其是在诸种精神纷纷涌现的情势下,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否需要进一步凝练?我们并不是认为上述16字归结得不好,而是认为,随着历史的推进,很多类似的精神、表述纷纷涌现出来,这也就冲淡了16个字与大陈岛垦荒精神之间的特殊联系。无论是艰苦创业,还是奋发图强,无论是无私奉献,还是开拓创新,都具备一定的普适性。为了提升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辨识度,有必要在“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16个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打造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核心符号。笔者认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最核心的特质就是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实现精神力量的物质转化。大陈岛从物质贫乏到物质充裕,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转而从精神世界之中寻求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艰苦劳动,转化为物质财富。由此,大陈岛垦荒精神或许就是“大陈岛精神”,它的内核是“奋斗创新”。这是符号,也是标识、标签,类似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历史与时代内涵,具有大陈岛的独特性和年代的特殊性,能够提升符号的辨识度,为提高社会传播的广度、效度奠定基础。

(二)推动垦荒精神的社会传播。我们重温垦荒精神,目的在于发扬光大,继承这份光辉的精神遗产。垦荒精神的社会传播过程有三个关节点:一是传播载体。垦荒精神以什么为传播载体?一直以来,优良传统的传播载体都是理论界与实务界讨论的重点。一般而言,一种社会精神的传播都是以名人、标志建筑、景物、故事等为载体。大陈岛位于东海之上,远离内陆,同时,垦荒年代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那么,讲好海岛故事或许便是传播垦荒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二是传播介质。讲好海岛故事,一方面,需要依靠传播者的传播内容、技巧,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海岛故事传播的平台。目前,传播平台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有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秒拍等微媒体。讲好海岛故事,不仅仅需要传统媒体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新兴微媒体的提振。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之中,微媒体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人们与微媒体的“相处”时间大大高于传统媒体。因此,要讲好海岛故事有必要重视微媒体(尤其是秒拍、抖音等微视频平台)的介入与运营,加快打造一批以大陈岛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媒体队伍,全方位展示大陈岛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不过,传播介质中最重要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传播。以人为介质,人与人面对面传播。在这里,最重要又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传播。这是党的长期实践、优良传统和成功法宝。在垦荒精神传播中不能丢掉和缺位,而是要以此为核心和关键。三是传播评价。对于垦荒精神的传播而言,并不是讲好海岛故事便结束了,恰恰相反,这才是新一轮传播的起点。从传播内容,到传播载体,再到传播介质,再到传播对象,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传播评价。对既有传播的内容、方式、载体、效果的评价,能够及时跟踪、发现传播问题,是讲好海岛故事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垦荒精神的传播效果有重要价值。同时,传播评价可以为新一轮传播提供潜在的重点传播对象、诊断出既有传播的薄弱环节。

(三)促进垦荒精神的积极渗透。“渗透作为一种定向流动的存在的具体表现,广泛存在于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融入、进入人群及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它的“流动轨迹是不稳定的,会受到来自主客体因素的影响,但是它的总体趋向是明显的,总是沿着人的习惯路径朝着一定的对象流动,影响着对象的思想与行为。”[4]垦荒精神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即从精神性意象到现实性力量的转变,需要完成垦荒精神的渗透。渗透是一项有价值倾向的活动,在垦荒精神的转化之中,所实现的渗透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内化-外化”活动,存在内化与外化这一条双重运动路径。一方面,从内化来讲,实现外在的垦荒精神向内在的信念持守的转化。具言之,在这一定向的流动过程之中,内化是直接关注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以及其中所存在的薄弱之处,将垦荒精神作降维处理,使之转化为贴近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或者是直接性的行为规范,并为社会大众接受或者自我衡量,从而促使社会大众形成“奋斗创新”的价值信念或者行为素养。另一方面,从外化来讲,完成内在的价值信念向外在的行为的转化。具言之,外化直接指向具体的行为。社会大众将自身内在的行为素养,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行为。总之,内化与外化不是分隔开来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承续关系,从内化到外化,从外化到内化,形成紧致的结构体。大陈岛垦荒精神便是通过“内化-外化”活动,内化为人们的内在的价值信念与行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的。

(四)实现垦荒精神的群体参照。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奋斗创新”这一核心符号的打造,到讲好海岛故事,再到完成内化外的积极渗透,最后便是要实现群体参照。参照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比较与对照,得出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主体“达到学习长处、补齐‘短板’的目的”[4]。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参照不仅仅包含自我参照、同辈参照,更为重要的还要包含群体参照。在这里,所谓的群体参照,就是社会大众向垦荒队员的对照、学习的过程。不过,大群体向典型的小群体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小群体的式微。在大陈岛上,在世的或者还留在岛上的垦荒队员逐年减少,海岛故事的讲述者愈来愈少。那么,如何保持这一群体及亲历者如何传递好这些故事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记录好这些海岛故事,比如,建设大陈岛口述史博物馆,将这些珍贵的历史素材永久保存下来,流传后世;另一方面,积极培养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得以承袭、再现上一代的价值信念,成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一线”传扬者。二是关注大群体对小群体的逆向同化。随着大陈岛的宣传、推介,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个默默无闻的海岛,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陈岛,随之而来的便是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大陈岛而言,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当地建设,但是,诸如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威胁着大陈岛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大陈岛垦荒精神如何在商业化气息席卷下避免逆向同化,保持其淳朴本质?这些都是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有效保护这片“精神栖息地”,就需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原生态轻次生态、边保护边发展的原则。因而,这就有必要积极引导海岛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人、当地事、当地景成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活化石,只要人们进入这个环境,就能感受到大陈岛垦荒精神氛围,抵制恶性的纯盈利性的商业活动,以此保持海岛文化的质朴特质。

四、结 语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意蕴的价值体系。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深掘与研究垦荒精神,有利于坚守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有利于凝聚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有利于鼓励大众创业,发扬创新精神;有利于铭记奋斗历程,开拓崭新未来。而为了更好地宣传、推介垦荒精神,便需要结合现实性的条件,通过核心符号的打造、传播、渗透以及群体参照,实现一定的转化。开掘垦荒精神的价值意蕴并实现转化,仅仅是研究的开始,垦荒精神的现代转型、传播、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议题,亟待人们去探讨。

猜你喜欢

陈岛海岛队员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在海岛度假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