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9-01-19吴同成袁以吴

职业·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吴同成 袁以吴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由于本科扩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对分课堂这个概念被提出。在传感器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的这一理念,把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地分配给教师教学讲解和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学生能够在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并且完成对于传感器的应用方面的讨论和设计,提高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

关键词:传感器课程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生活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中国高校课堂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是相对分离的过程,学生被动接受,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现代化网络和新媒体的进步,传统课堂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智能手机让很多同学成为低头族,学生上课不听讲,教师为了把握学生注意力,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绞尽脑汁,导致教学负担沉重,然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状,课堂改革中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方法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率先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包含两方面:一是把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时间占一半,留一半分给学生分组讨论;二是错开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可以有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的阶段。他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班级和几门课程,尝试此教学法。实现课堂教学和讨论的合理安排,提高学习效率,减轻教师负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也更加灵活,平时成绩可以在传统作业和考勤上增加读书笔记和讨论环节的表现。

二、对分课堂的现实意义

对分课堂近年来在高校受到广泛追捧。这主要归因于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

首先对分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教育家杜威认为想要实现有效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往往很低,这就致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很低,知识掌握的也很不牢固。学期结束,所学到的东西寥寥无几,这和大学课程设立的初衷是相悖的。对分课堂的提出与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也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对分课堂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把教师和学生有效互动连接起来,只是根据教师的知识灌输和教学大纲的安排进行,学习效率不高。对分课堂中,教师可以得到学生的实时反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更加灵活地安排课程。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难点可以着重讲解,对于学生感兴趣但是教学大纲中不作要求的可以附带讲解,或者让学生自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对于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或者不重要的部分一笔带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来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老师也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对分课堂可以将学生和教师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讨论是对分课堂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不断的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施对分课堂,在讨论环节中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鼓励思辨,极力创造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了达到该目的,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与途径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升。

三、对分课堂在传感器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1.教授

“对分课堂”的实践具有多种形式。教授这一环节可以通过问题,案例等方式引入加血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带入教学情境之中。讲解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于案例等的引入,深入浅出,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对分课堂中的教授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要想课堂教学有更高的效率,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前可以提前告知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课本,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提出。同时,也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结合课内外知识去讲解,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通过讲解更加深入的学习。就传感器这门课程而言,老师可以对于某个类型的传感器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该类型传感器的相关特性,然后再让学生针对某个传感器,将自己课内外找到的内容分享给同学。这门课程和生活息息相关,可供同学们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从一个小的知识点扩展开来,几个同学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相关的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利用对分课堂可以极大提高同学参与度,在一个个身边的传感器的实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内化

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对于课堂所学进行消化理解运用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前课后的学习。但是如果只是让学生自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由于大部分人自觉性不够,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需要老师更多的干预。由于传感器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对于传感器的特性等的学习只占整个学习过程的很少一部分,对于这个部分的内化可以通过简单的作业以及课堂测验。传感器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对于传感器的应用与设计。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建立小组的方式。每节课后,由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设计具有某个特东功能的传感器及相关电路。可以通过网络,相关文献等方式对于所需要的方式进行补足,老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知识的内化是对分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达这一目的,需要学生充分吸收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解决,更多的关注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3.讨论

讨论作为对分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分课堂这一理解中最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讨论的内容主要放在课程的学习之后,这是一个对于课程中的所学所想的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自我掌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和合作者,要体现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对等关系。在传感器的上课过程中,本人就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的讨论,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但是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又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对分课堂在本课程中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在讨论环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每位同学或几位同学就某种传感器提出实际使用方案,或者对现在生活中的传感器有哪些优化措施,这样一个过程可以体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因为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是多样的,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般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最后再把方案拿到全班同学面前,这也是课程中最为精彩的一环,那大家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集思广益,合理优化的方案可以做成课程设计,特别好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创新竞赛当中,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提供了便利,在设计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可以完成对知识的积累。教师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引导和总结,对好的方案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也是知识吸收的过程,此时学生的兴趣点都在这些方案上面,教学效果当然也会非常好。

4.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中课程评价主要分为平时表现和考试,平时表现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70%。在给出平时表现成绩时,大多数老师的依据是课堂的出勤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这一评价标准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出工不出力”,上课过程中低头族较多。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的特点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多关注平时考核的分量,并且平时考核贯穿于传感器这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过程性评价机制可以具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不以某一道题目的对错去判断学习效果,而是以讨论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和收获为依据,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在传感器的教学过程中,平时考核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把传感器的自主学习做成使用方案,根据方案的完整性和相关性作为一种判断依据;第二在讨论过程中,精彩的点评可以成为亮点。第三后续的跟进,方案的具体实施,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参加各种创新竞赛,这样的同学课程评价自然就更高。对分课堂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任何课堂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互联网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让同学在课堂中把目光从手机互联网转移到教师和黑板,是每一位大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时代倒逼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各种探索和改革。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又体现出了心理教学的韵味,能够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大学课堂内容是多样性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教学框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利用对分课堂的某些环节,没有必要全面模仿,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王莉,王大順,章晓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17(4).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3]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3).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理学院)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在《路基工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