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2019-01-19蔡美珊

艺术评鉴 2019年24期
关键词:剧种戏曲创作

蔡美珊

摘要:高甲戏《陈三五娘》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创作者不违人性,采民间风情,故事取自人心,遵循严谨的创作规律,从选题选材上及一度二度创作上,因时因势,量体裁衣,从艺术性上强调剧种风格化表现。

关键词:戏曲   高甲戏   《陈三五娘》   剧种   创作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47-03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等,发源于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府。该剧种如果自萌芽初期算起,即明末清初迎神赛会的“宋江阵”雏形,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是闽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传播区域最广、戏迷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该剧种自街头乡野而来,口传心授至今,其草根特性注定了它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它所承载的闽南文化是地域人文的集大成,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样式是闽南人的性格表征。2006年5月,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的代表剧目有:《陈三五娘》《金刀会》《上官婉儿》《阿搭嫂》《大稻埕》《凤冠梦》《玉珠串》《春草闯堂》《连升三级》等等。

高甲戏剧目的故事素材,有从传奇而来,有从民间故事而来,也有诸多古典小说演绎。脱胎于“宋江阵”的基础之上,自免不了水浒三国戏码的汗牛充栋。然而有这么一出剧目,无关铿锵大气的剧种风格,以自身委婉一脉,赋予该剧种豪放之余,幽思不减,温柔如歌。这个戏码,就是耳熟能详的《陈三五娘》。在闽南地区有着这样的一首民谣:“东畔出有许孟姜,西畔出有苏大娘,北畔出有英台共山伯,南畔出有陈三和五娘。”剧种数百年,剧目浩瀚如海,偏偏就《陈三五娘》如星辰灿烂。《陈三五娘》立于中国的古典传奇爱情故事之列,广受代代群众的喜爱,其剧本常演不衰,妇孺皆知,有闽侨的地方也都喜欢《陈三五娘》,一听到《陈三五娘》就会想起咱们的故乡,这是一种乡愁的维系,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陈三五娘》的缘起,说来话长,其原型人物笔者未从考证。从陈三和五娘两人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历史故事到民间传说,最早曾流传于泉州、潮州的闽南方言地区。可查阅的故事样本是明永乐年间的小说《荔镜记》刻本,该小说后来被改编为剧本,改编的作者已佚名。但翻阅资料,有相关考证文章指明,曾有一出据此而来的剧本——《荔枝记》,剧本的作者是李贽先生,这位明嘉靖年间的泉州第一才子,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将该小说改编创作为剧本《荔枝记》,后来易名为《荔镜记》;到了现代,又被易名为《陈三五娘》,(泉州第一才子李贽(1527-1602),号温陵居士,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与“关汉卿、汤显祖”等人同列名于“词学先贤”之中。)该剧情宣扬其主张的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叛逆意识,冲破封建牢笼,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几百年来深受群众喜爱,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这等思想赋予剧本顽强的生命力,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普罗大众追捧不已。以爱之名,宣扬自由要义,怎能容于迂腐。才子佳人的相遇,在浪漫的背景下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当政者无不以它为恶。于是,这出戏码在明清时期屡遭官府禁演。然而民心愈炽,极为喜好,压制下的乡间野台并未因此告别《陈三五娘》,相反,该剧竟愈演愈烈,其唱腔广为传唱,剧中情节融入地方俚语谚语,传说至今。于是,从口头演绎而来的故事,再到剧本,最终搬上舞台,《陈三五娘》从故事化为心声,渐成经典。到如今,明清时光已远,该剧仍在,梨园戏、高甲戏、广东潮剧都有《荔枝记》的保留剧目。到了现代,又被改编为歌仔戏等其他剧种版本的《陈三五娘》,深受好评而口碑传唱,并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三五娘》是一种以喜剧结尾的大团圆,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一种闽南地区的拼搏精神,是“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是“包容性、冒险、敢于拼搏、积极争取、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精神。

戏言心生,心乃情也。探究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在于创作者不违人性,采民间风情,以脍炙人口的戏剧语言,敷衍人生。这何尝不是当代创作者所应思考的问题。当韩剧等充斥屏幕,当无痛呻吟的才子佳人悱恻辗转……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少之又少,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创作者的思路远离了大众,远离了人心,背离了人性。假设“陈三”、“五娘”不因情生爱,假设他们不为爱勇敢,假设他们最终不是冲破藩篱敢于出走,那么再纠缠的故事也只是教条一般的演剧,其与经典无关,可看性更是不堪。

该剧流传之广,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从首要谈,从民间而来,它丰富的戏剧语言,接地气的俚语俗语表达,却又历经多代文人的润饰加工,其文学性强,言辞优美,又能展现独特的通俗性,自然深受观众喜爱。戏曲里的音乐形象是塑造人物的一个主要方面,从中剖析出的唱词语言,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戏里的唱词对白,来源于生活而升华,如何从俗中见雅?既让普通群众听得懂,又能做到阳春白雪,谱就一段情词婉曲,这是《陈三五娘》在演化过程中一直遵循的方向。該剧词句虽美,但与群众无丝毫“膈应”之感,究其原因,在于一个“真”字。这个“真”从何而来?应当是从立意而来。陈三与五娘,历经磨难,为爱求前路,为爱进迷途,这一番坎坷曲折,若不是意在笔先,其真切之情难以溢于文外。这也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指点香菱所说的“不以词害意”,这样的唱词道白,再经由演员塑造演绎,其“意趣真了”,自然深受观众认同。举例剧中唱词一例:

黄五娘看信,举笔圈字念:“荔枝若有坠楼恨,拼向瑶阶碎玉琴。”

前情铺垫,二人睇灯而萌情,偶得邂逅却如久别重逢,然情至燃处,却不可说。陈三进黄家,以佣工身份。这一切,角色心明如镜,观众也看得真,偏偏不能道破。这种复杂纠结心理,通过念白破题,再转唱词抒情,其“真”便打动观众心扉,令人入戏。

接下去黄五娘唱到:“(唱)看这诗,我伤悲,亏得伊,我厝为奴须三年,观此书中意,割得我肝肠寸裂!告苍天,望苍天,须保佑咱双人永远和谐百年,须保佑阮厝三哥共我早早团圆……”

这一段唱,既是黄五娘心声,但有之前铺垫,观众已然代入,深醉其情,深感其心。因此这一段唱,也是观众心声,听其言辞之凄凉之意,便深能体会。这也是词若达意,话如其人,也为后面陈三上场做好了充足的情感铺垫。

陈三上场接着唱到:“有缘千里终相见,无缘到此拆分离,感谢阿娘真心意,六月登楼投荔枝。望阿娘一言为凭依,早定佳期……”

戏曲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有很多方面,其中唱曲就是一大亮点,短短的几句唱词就能把陈三和五娘刻骨铭心的爱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动人心肺。

做这样一小段唱词赏析,来侧面讲该剧之价值之一。毕竟剧不同于文,流传渊源,既要讲传播渠道对其影响,更要讲其自身形成的艺术性。这些艺术性表达在舞台上,就是人物的鲜明,也在故事脉络上的入情入理,概括起来,就是好的经典剧目应如该剧,做到“事在情中叙,理从情中出”,若是做到这点,剧目也就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了。

除了以上所做分析,对于剧种性,也就是剧种风格的体现,该剧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看过一些剧目,有因创作者主观判断失误,或者是因为一个什么任务而命题创作,从而进入一个选材误区。比如地方样式感强烈的剧种,选择了不同于自己地区的民族故事,浓烈的民族风语言,用本剧种样式表达,如南橘北枳。但该剧则不同,故事既源于斯,剧种亦源于斯。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尽似生活而来,上文讲到了该剧与观众不“膈应”,而在这点上,则做到了故事与剧种、与演员“不膈应”。因此,它的源流演变,无论潮剧、梨园戏等,皆有突出自身的剧种样式感。其中的音乐段落还曾脱颖而出,摘取华章形成南音名曲广为流传。从高甲戏而言,剧种的风格样式依托该剧得到了很大体现,而该剧的戏剧内核也因高甲戏的语言表达而精彩万分,二者相得益彰。以南音、傀儡调等为基础的高甲音乐吸收了南曲诸多关于该剧的选段精华。高甲戏和南音都起源于古代的泉州府,均以泉腔演唱,音乐也均有共通之处。千年古乐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最悠久的闽南传统古乐,演唱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擅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情人相思的爱情故事和真挚情怀,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曲调,犹如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心田,使人如痴如醉。高甲戏音乐更显粗犷豪迈特色,南音更具柔美委婉优雅。高甲戏《陈三五娘》便大量运用了南曲,如《因送哥嫂》《孤凄闷》《绣成孤鸾》《为伊割吊》》等等,即能共融共通,又能催生委婉情愫,更符合剧情发展需要,唱出了《陈三五娘》的缠绵悱恻的柔美委婉;高甲戏丰富的行当特点,吸收了梨园生旦科步的细腻,同时结合自身风格,演出了各式人物迥异的性格特征。这里有生旦科步上的传统继承,粗犷高甲,亦能以“生”“旦”两行演绎出“娴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也能在净角上,演出剧中分量人物,“压”住台面;更不消说以丑角见长的剧种优势,其中以“林大”“卓二”为代表的公子丑、家丁丑、破衫丑等丑角形象,可谓群丑争辉。一出戏,行当齐全,又适应剧种语言表达,经典性自然不言而喻。由此而不断创作加工的高甲戏《陈三五娘》,美在肌理,秀在人性;该剧的好,好在样式,秀在灵魂,该剧如春风拂面,赏心悦目,浸润心田。戏曲之所以生动,剧目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在于能互相借鉴,创意创新,共融发展。

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碰撞出戏剧创意和灵感的火花,形成了戏剧创作可以充分汲取的源泉。如何创作,《陈三五娘》是一个极好的借鉴,它如明镜一般,烛照自身不足。该剧优美唱腔身段,自不待言,其缘起传承,就足以发人深省。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应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創作文艺精品的必由之路。当今的创作者,当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既如高甲戏剧种般,基于大众,也如《陈三五娘》般,取自人心,如此,方能创造经典,永远流传;也才能无愧于新时代,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时又应该遵循严谨的创作规律,从选题选材上,从一度二度创作上,因时因势,量体裁衣,从艺术性上强调风格化表现,这样的戏,才能够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剧种戏曲创作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Jazz
小剧种大舞台
传统戏曲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