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浪哨”活动看布依族情歌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2019-01-19姚仕秀

艺术评鉴 2019年24期
关键词:布依族社会功能

姚仕秀

摘要:“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情歌作为布依族的情感社交媒介,是在“浪哨”的活动中完成。本文以布依族“浪哨”活动为出发点,从情歌的对歌秩序、歌词内容、旋律曲调等方面论述其特征;从族群身份认同、伦理道德和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地论述其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布依族   “浪哨”   情歌特征   社会功能

布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黔、滇、川等省份。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关于布依族的历史源流,根据目前史学界研究成果得知,布依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民俗文化。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古骆越人,为春秋战国时期牂牁国子民。战国后期至西汉末年,牂牁江流域为夜郎属地;秦汉以前,布依族称“濮越”或“濮夷”,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僚”“俚僚”等;唐宋时期称为“蛮”“僚”“番”“蕃蛮”“西南蛮”“牂牁蛮”等;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仲家蛮”“仲蛮”“仲苗”“八蕃” “侬家”“布笼”“夷族”等。直到1953年,民族识别工作后,其族名才统一称为“布依族”。

一、“浪哨”活动

“浪哨”是布依语音译,“浪”是坐的意思,“哨”是姑娘之意,“浪哨”的意思就是“和姑娘谈情说爱”或“玩耍”。在“浪哨”活动进行中,布依族青年男女都会通过对唱“浪哨歌”,也即情歌,来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进而达成婚恋。望谟县布依族歌手韦光芬(布依族,女,54岁)老师告诉笔者,布依族同一宗族或同一姓氏男女青年是不允许进行“浪哨”活动,更不能通婚。可见,“浪哨”活动具有一定的习俗禁忌。“浪哨”活动的丰富内容和形式多样性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浪哨”活动大致分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赶场期间的“浪哨”活动。每逢乡镇赶场天,布依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去赶乡场,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心仪的恋爱对象。姑娘们到了后,往往以同一寨子或者相互认识的熟人聚集在一起,嬉戏眺望。而小伙子们则三五成群围绕在姑娘们旁边窃窃私语,如果找到了原已相识的对象,就会不约而同到场外去对唱情歌。如看中不认识的对象,就会托熟人介绍,如果女方愿意,就可以开始对唱谈情。姑娘和小伙子选择对歌的地方,都会在人们的视线之内,以免旁人非议。

另外一种是农闲期的“浪哨”活动。在农闲探亲访友的时候,尤其是操办喜事时更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进行“浪哨”的好场合。一到夜幕降临,寨中的青年男女就分别到留有外寨客人的主家人去对歌。唱歌时,先由本寨青年开口唱歌,而后客人经过一番客套后,就开始互对情歌,常常天亮才散场。当客人要离开本寨时,同他们对过情歌的本寨青年男女需要送行,唱送别歌,彼此赠送礼物(毛巾、手帕、手镯)留作纪念,为下次的“浪哨”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种是传统节日时的“浪哨”活动。每当到布依族传统节日时,如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青年男女就会衣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与心仪对象对歌,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交往,时常会遭到父母的制约,尤其是未婚姑娘。但在传统民族节日里,按照传统习俗,父母是不会干涉子女的“浪哨”活动的,因此民俗传统节日就成了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的好时机。

综上所述,布依族情歌贯穿于每一场“浪哨”活动的始终,以它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浪哨”活动赋予了深刻含义。而布依族情歌也正因依托于“浪哨”这一活动才得以传承和延续至今。于此,笔者认为,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铸造了现今布依族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恋爱观。

二、布依族情歌的文化艺术特征

布依情歌是布依族人民世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民众即兴口头创作,用以表达内心情感诉求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根据笔者亲身参与“浪哨”活动的实地考察,从布依族情歌的内容形式、目的意义、旋律调性、地方特色等方面分析,布依族情歌具有以下文化艺术特征。

(一)秩序性

秩序是指有条理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状态。布依族情歌根据布依族青年男女爱情进展情况的各个阶段来划分,根据对歌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其结构具有一定秩序性。比如整个“浪哨”活动的对歌内容基本都从相识歌开始,再到相思歌、相恋歌、相爱歌、失恋歌、光棍歌、逃婚歌、请媒歌等组歌逐一进行,其情感也因此层层递进。

(二)叙事性

在古代社会,布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封建礼教一定的影响。因此,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受父母包办的种种挫折和阻扰,失去了择偶的自由。为了宣泄内心的情感诉求,则往往运用叙事的语气描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争取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如下面这首布依族情歌《月亮歌》[1]的内容就具有一定的叙事性特点:“月亮游遍天下,星星伴月亮同行。看到月亮想起歌,看到星星忆情人。从前哪个兴八字?哪代开始兴媒人?兴八字费钱费米。兴媒人更害死有情人!让我们牵手过铁桥。让我们拉手过麻地,到有吃有穿的地方去吧,无田无地也不后悔。”

(三)趣味性

布依族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民族,他们在表达爱情上也是非常幽默诙谐的。如下面这段《苦恼去跳河》[2]情歌:“苦恼啊,真苦恼……苦恼想去跳大河,惟愿那大水冲走我,想起妹妹后悔多,想起妹妹又想活。”

这首情歌对唱并非哀叹,而是带着浓厚的幽默感,为情感的递增注入些许的生动、活泼的气氛。由此歌谣足以窥探布依族人民在情感表达上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四)即兴性

布依族情歌是布依族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反映青年男女恋爱的一种民间歌曲,因其使用布依族语,故采取了本民族特有的戀爱表达方式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情趣和逻辑思维。布依族情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一般都采用即兴创编的形式,不仅给布依族情歌注入新活力,更承载着布依族男女情感上真实性,使布依族人民在表达情感时不再拘谨。由此可见 ,布依族情歌的即兴性在某种程度上无不彰显布依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更是传承和记录着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五)抒情性

根据不同地域的布依族情歌具有不用的风格特点,布依情歌一般为羽调式,其音域跨度不大,一般在三度、五度范围内,因此演唱者大多可采用自然本真嗓音进行演唱,偶尔也有采用假嗓。布依族情歌旋律较为悠扬婉转,歌腔流畅清新,起伏跌宕有致,富有抒情性特征。总之,布依人民在情感表达和恋爱方式等方面,都刻画着布依族传统文化固有的印记。如下面的一段情歌旋律。

(六)多样性

布依族情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情歌的主要对唱形式有一男一女、两男两女和多男多女的对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可以提升集体参与度,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起到非常重要且积极的推动作用。情歌的结构多为工整的对偶句,不仅使整首情歌音韵达到和谐,更增强了情歌的形式美。此外,情歌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常采用反复手法,不仅使歌曲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且对于刻画布依族青年男女人物心理、表达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地域性

布依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与其他民族相比,由于特有的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和居住地域的不同,因而造就这一族群独特的地理人文。相对于苗族地区情歌的热情、奔放、粗犷,布依族情歌则彰显着抒情、悠扬、婉约性质的地域性风格与色彩。

三、布依族情歌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情歌正是依托于“浪哨”布依族这一特有的民俗活动基础上传承、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布依族的各种民风民俗活动也逐步社会化和有组织化,尤其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以恋爱结婚为目的的“浪哨”活动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布依族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歌唱活动也日趋频繁,随即成为布依族社会生活种最普遍的行为方式和最活跃的文化事象,各种类型的情歌也相继应运而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对歌体系。其歌唱内容也更加丰富和集中,此时,布依族情歌开始有了明确的社会功用。

(一)族群身份認同

布依族情歌内容基本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本身就承载着布依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布依族群之间交流沟通的情感媒介。一般情况下,情歌的演唱都是由本族群人员进行传唱的。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布依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在一首简单的情歌里面可能都蕴藏着布依族的历史烙印和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故而,在一定意义上彰显布依族在族群身份认同中积淀了深厚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在表达他们的情感诉求的同时,亦是一个完成族群身份认同的过程。

(二)增强社会凝聚力

布依族情歌的发生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浪哨”活动场合中进行的,一般都由两人及以上参与完成的,是一个群体的社交活动。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这样一种集体的活动增进友谊、活跃氛围、加深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这也充分体现布依族人具有的集体思想观念、包容和谐发展的一种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意义上增强了布依族社会的凝聚力。

(三)规范伦理道德

布依族情歌之所以能够从古延续至今,一方面除了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之外,还有着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被人们广泛地保留和传诵,久唱不衰。布依族情歌通常采用美好事物来表达情感诉求,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爱情生活,描绘人情世故中美好的一面,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布依族情歌里面是不存在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这一说法的,有的都是脚踏实地、襟怀坦荡、诚实忠厚、爱情专一的高贵品质。

(四)提升审美意识

布依族人对爱情的表达上通常采用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形容和比喻,比如这句歌词把姑娘比喻成“好像一匹粽粑叶,好像一株芭蕉杆”等等。这样的形容是与布依族人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和他们特有的审美趣味有密切相关。一匹匹棕粑叶,青翠欲滴;好似芭蕉树,婀娜多姿。如此美好的事物交织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布依族人民正是在这样一种独特感受和体验中,不知不觉得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从而,也给情歌增添了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五)促进情感交流

布依族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歌,通过对歌表情达意。唱歌广泛地应用于婚丧嫁娶、节庆祝寿等活动场合中。布依族情歌一般在“浪哨”活动中进行,有着固定的场所和节日。例如,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六月六”等。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布依族情歌也会逐渐丰富歌词内容,以此来服务社会上更多的礼俗活动,从而,对促进人与人之的情感交流起到了重要的连接纽带作用。

(六)传承民族文化

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布依族人民在族群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并掌握生存技能,逐渐形成了本族群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艺术。此时,布依族人民需要寻求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知。于是,最原始的布依族古歌、山歌、情歌和酒歌等以它最朴实的口传心授方式记录,承载着本民族的和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族群心理都是一种动态性的事象,都是人类在不同的地理人文和不同的社会心理背景下创生的,布依族亦如此。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创造、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艺术。民歌作为民俗文化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记录着布依族人复杂的人生仪轨,更承载着族群厚重的历史文化。布依族人在谈情说爱时唱歌、在建房庆贺时唱歌、在婚丧嫁娶时唱歌,歌唱这一媒介已成为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依族“浪哨”作为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布依族“浪哨”活动中的情歌这一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困境,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行动中来。另一方面,随着当代社会文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和我国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包括布依族情歌在内的民歌也被纳入区域性旅游文化元素进行旅游形象的塑造、旅游产品的打造与销售,使其传承传播与发展路径更为多元。

参考文献:

[1]何积全,陈立浩.布依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2]李继昌.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 布依族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一丁.布依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4]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布依族社会功能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贵州省册亨县板万村布依族封海坝仪式调查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音乐
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源流与传承发展